劉志勤
“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并逐漸發揮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耙粠б宦贰背h最核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啟動并推動了相關國家經濟領域中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改革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
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雖然各國使盡渾身解數,出臺各項經濟政策,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西方除少數國家的經濟呈現穩定的低增長外,大多數國家發展乏力,露出疲態。這令許多人不解:西方不缺資金,不缺市場,也不缺技術,可經濟增長為何就毫無生氣?綜合各方面因素,西方似乎到了進行“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了。剛剛結束的第一次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也證明這個判斷是正確的。
貿易逆差是此次對話的核心議題。坦率地說,美對華貿易逆差的存在并非中國一方的責任。美國需要進行一次“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因為它和加拿大、墨西哥、德國、日本、韓國等都存在貿易逆差,只有采取治標又治本的綜合措施,才可能有效解決貿易逆差的困局。
上世紀的全球化大大提升和促進了美國市場的繁榮,市場的需求結構產生革命性變化:高消費、高享受、高回報的“三高”破壞了市場的均衡發展。與此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把高能耗、高污染、高度依賴人工的過剩產能轉移到其他國家,使本國成為凈消費、純享受的天堂。但是當這些無節制的“需求”超越自己支付能力的時候,就引發了金融危機。美國社會從過熱的“消費”突然轉入過冷的“消費”,再次破壞了經濟增長的平衡點。
因此,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必要選擇。例如美國龐大的基礎建設存在數萬億美元的缺口,這個巨大的“需求側結構性矛盾”以美國一家之力恐怕難以化解。而中國的企業恰好有資金、有技術,配以美國的勞動力和設備,這樣可以加快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何樂不為?同時,美國還可以擴大在服務、文化、通訊等產業的招商引資,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資本進入市場,這將極大改善現有需求側單調呆板的局面,激活和推動需求市場的繁榮。只有需求旺盛,才可能催生供給的繁榮,整個經濟發展才能具有真正的活力。
想當初,中國正是在順利解決“需求側結構性矛盾”之后,才迎來改革開放的繁榮。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窮二白”的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欲望。全國各行各業,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處處都被各種各樣的“需求”激勵著,成千上萬臺機器設備、各種商品涌入中國市場,使得這個窮慣了的國家短期內獲得快速發展。試想,如果不是對高速交通系統的需求,中國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高鐵強國的。
目前,中國正在推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當年“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的補充、完善和升級。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卻正好處在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弩之末向“需求側結構性改革”轉型的時代。中國的“一帶一路”恰好為這樣的轉型提供了便捷和安全的機遇: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需求側結構性矛盾”,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促進消費,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望顯著提升。至于貿易上的逆差和順差也就沒那么重要了?!?/p>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