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新民
恪盡職守 精益求精 勾勒精彩人生
——電石廠廠長馬占玉
■ 魏新民

馬占玉
馬占玉,男,回族,中共黨員,1971年11月出生,大專學歷, 1992年參加工作,先后在寧夏沙湖紙業集團公司、陜西榆林市榆電陽光化工有限公司、四川茂縣新紀元電冶有限公司、寧夏中寧新世紀化擔任總工程師及總經理,現任中鹽吉蘭泰鹽化集團電石廠任廠長。自2014年加入中鹽吉蘭泰至今,一直兢兢業業在技術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圍繞生產難題和技術瓶頸,提出了設備技改、工藝優化等許多有利于提效率、保質量、降成本的技術改造、合理化建議、五小成果等多個技術方案,有效提高了企業效率和效益。
目前,自主研發專利項目7項,包括“石灰窯及電石生產系統”“灰倉過濾器”“電熱法電石生產工藝和電石生產系統”“臥式回轉干燥機”“一種電石爐電極殼”“一種電石爐爐蓋”“石灰窯生產工藝優化項目”其中3項已經形成知識產權,另外4項已經申報,并通過初步審核。在2016年,成功開發了電石爐高效運行技術研究項目,獲得中國鹽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阿拉善盟科技進步三等獎。
馬占玉同志身為黨員,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保證黨員干部在精神上不缺“鈣”。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把學習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業務能力、辦事效率。他深刻認識到“遵新必威,守舊必亡”的厲害關系,作為領導干部他有自己的套路,有自己的想法,將管理工作和技術工作,形成系統體系,不折不扣地落實每一項工作的完成情況。他始終牢記“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強化自身“為員工服務”的宗旨意識和“以單位為家”的主人翁意識,努力培養自己積極進取、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勤政廉潔的工作作風。他緊緊圍繞公司“回歸、轉化、退出、創新”戰略方針,將一切豪言壯語落實到了實際行動上,組織實施了較多技術攻關項目,解決了實際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為實現一流標桿企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馬占玉發揮著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領電石廠管理技術人員,在2014年公司機構改革過程中成立了“馬占玉創新工作室”,他勇挑重擔,啃硬骨頭,主要以開拓創新、持續改進為發展方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持續改進的過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截止目前他組織實施了電石廠一系列技術改造和技術標準的制定,主要創新項目87項,包括管理創新27項,技術創新60項。
---多措并舉,實現爐氣可持續利用、天然氣 “零使用”的目標
第一階段實驗:電石廠6臺石灰窯生產所用的燃料為電石爐副產的爐氣,但由于多種原因,電石爐供應的爐氣量始終不能滿足石灰窯生產,只能補充天然氣,每噸石灰消耗天然氣35m3,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升高,為解決此問題,他本著端正的態度認真干事,深入生產現場詳細了解整個石灰窯生產工序,專心致志、探索研究,最后將目標確定在石灰窯能耗上,2015年組織實施石灰窯下吸氣梁改造項目,將下吸氣梁所抽出的尾氣循環再利用,提高入窯助燃風溫度,減少窯內熱量損失,經過改造,單窯日產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升約10%,天然氣消耗降低至20.07m3/噸,全年節約成本2322萬元,同時主引風機電流降低, 每年節約電費160萬元。
第二階段實驗:下吸氣梁改造項目實施后,天然氣消耗有所降低,但仍然沒有達到生產標準的要求,凈化爐氣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要,最后,他通過增大凈化空冷器換熱面積,增加空冷器上部膨脹補償,改造后至今,未發生空冷器泄漏的故障,凈化裝置開車率已經可以達到97%以上,噸石灰天然氣消耗降低至11.94m3/噸,但凈化改造后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電石爐產生的爐氣無法全部送至石灰窯造成排空,而石灰窯仍然需要添加天然氣生產造成浪費。
第三階段實驗:爐氣后處理工序為爐氣的中轉系統,負責將電石爐產生的爐氣在氣柜存儲并通過增壓風機送往石灰窯,增壓風機輸送能力不足正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經過計算與研究決定,在后處理新增變頻增壓風機,使入窯爐氣壓力穩定在17kpa時,最高流量達到39500m3/h,2016年3月停止天然氣的使用,同時大幅度減少煤粉用量,提高爐氣利用率,降低電石生產成本。
第四階段實驗:雖然天然氣達到零使用,但他的創新工作理念并沒有停下腳步,他探索研究“提高電石尾氣回收率”項目,通過規范操作、工藝優化,降低爐氣損失,減少石灰窯廢氣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提高爐氣除水燃燒效率,并研究原料組分對副產爐氣的影響等措施,使電石爐爐氣純度由過去的65%,提高至目前75%,副產出更多的爐氣,為后續能源回收利用打下基礎。
---優化工藝提老裝置運行效益
石灰生產自2008年投運以來,一直使用40-70mm石灰石做為原料,經過幾年的生產運行發現,其燒制的石灰存在生燒大,活性差的問題,嚴重影響后續電石生產,為降低石灰生燒率,提高石灰活性度,馬占玉帶領團隊經過實驗、模擬、使用燒制30-60mm的石灰石。
第一階段實驗: 1#石灰窯自2015年9月22日開始使用宜化廠家提供的粒度為30-60mm石灰石,宜化石灰石入窯后,由于石灰石粒度較小,煅燒溫度需求量需減少,降低窯內熱耗,為防止小粒度石灰石入窯后,造成局部結瘤,最終爐氣配比由450m3/t調整至430m3/t;而且還制約了生產負荷的提升,導致石灰窯窯內透氣性變差,窯頂壓力由使用前期-4900pa增加至使用后-5300pa, 1#石灰窯產量由滿負荷14.5噸/小時,降低至13噸/小時,石灰窯生燒率并沒有明顯的變化,與使用前基本持平;根據使用30-60mm石灰石期間,總結出,窯頂壓力升高,主引風機抽力增大,易對石灰窯除塵器產生影響,導致石灰窯廢氣除塵器箱體變形。
第二階段實驗:1#石灰窯自2016年2月26日,開始使用粒度為30-60mm石灰石,實驗開始前,由于石灰窯窯下鼓風機控制送入石灰窯冷卻風量,與下吸氣梁配合,并且達到一個平衡,利用下吸氣梁將鼓風機送入的冷卻風量全部抽出,形成一個循環,合理利用石灰窯后置煅燒帶,提高石灰質量。將石灰窯窯下鼓風機增加了變頻器控制,提高了操作精度,改造完畢后,開始實驗。30-60mm石灰石入窯后,由于石灰石粒度較小,影響石灰窯透氣性,窯內阻力增加,石灰窯煅燒帶負壓可以明顯看出石灰窯內部透氣性變化情況。30-60mm石灰石入窯后,窯頂壓力可以看出明顯的升高,頂壓自-4721.8Pa逐步降低。截止到3月15日,窯頂壓力在-6000Pa左右波動;30-60mm石灰石使用期間,由于使用小粒度石灰石,導致石灰窯窯內透氣性變差,主引風機轉速由1380r/min增加至1430r/min,1#石灰窯產量一直穩定在15噸/小時;在使用30-60mm石灰石過程中,1#窯石灰生燒率平均6.2%。
由于石灰石粒度較小,大幅度調整參數,容易導致石灰窯運行越來越不穩定,調整過程中采取微調的措施,將石灰窯助燃風閥及爐氣流量旋塞閥每次調整1°,調整后記錄參數,并且運行超過4小時,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在繼續調整,最終達到降低石灰生燒率的目的。
第三階段實驗:馬占玉帶領團隊研究討論以及前期的學習考察、方案制定、技術改造、運行總結、持續改進等過程,2016年成功實現了雙梁窯由燒制40-70 mm粒度石灰石改為燒制30-60 mm粒度石灰石工藝轉換,石灰生燒率由8.2%降低到7.9%,石灰的活性度由360 ml∕(4mol∕l)HCL提高到387 ml∕(4mol∕l)HCL,指標的改善,對后續電石的生產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同時,石灰石采購單位成本降低5元/噸。
作為電石廠的廠長,他總是以身作則,時刻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公司的各項規定,按時參加各類會議、學習和活動,沒有出現無故缺席現象。認真、踏實、盡職盡責的做好各項工作,通過各種學習方式,使自身業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總結自己時,注重過失,在總結他人時,注重優點,努力培養構建一支肯干事、會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和諧團隊。“不為失敗找原因,只為成功找方法”,通過不懈的努力,電石廠在技術上、管理上逐步走向專業化,實現安全平穩生產,效益與管理水平雙贏的奮斗目標。
(作者:中鹽吉蘭泰公司電石廠綜合管理室)
(編輯:程鈺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