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糧食局:發揮市場作用和堅持主動作為相結合保障首都糧食供給
北京市以“抓糧源、保供給、穩價格”為目標,堅持首善標準,優化流通環境,圍繞糧源組織、市場供應、質量提升、應急保障等方面,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在保障平時供應基礎上,切實做好重大活動期間、重要節假日等特殊時期的糧食供應保障,糧食價格漲幅連續8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是以市場為導向,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近幾年,北京市糧食年消費量在530~580萬噸之間。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北京市糧食局堅持市場導向,發揮銷區吸納糧源的優勢和230余家骨干糧食企業的主體作用,形成穩定的糧源流通渠道,組織貨源占消費量的70%以上。二是有序推進糧源基地建設,提高糧源掌控能力。先后投入產銷合作資金2.19億元,支持在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天津等地的9個外埠糧源基地建設,支持本市與產區企業的聯合重組。通過財政資金的投入,引導企業在主產區建設糧源基地達240個,一手糧源年收購量超過300萬噸,年調入量100多萬噸,接近全市糧食年消費量的20%。
一是建立充足的地方儲備。形成了以市儲備為主、區儲備為輔的兩級儲備體系,保障市區兩級地方儲備規模,成品糧食儲備達到了10~15天的市場消費量。二是每年競價輪換一定數量的市儲備糧,平衡短期市場,防范市場和價格波動。經多年努力,競價交易價格已成為北京及周邊糧食價格的風向標。
一是注重市場功能完善。在推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重點糧食批發市場疏解提升的同時,支持各類糧食企業經營,提供無差別服務,構建采購商、加工商、批發商、零售商(電商)等為主體、功能完備的市場體系。二是加快糧食零售體系建設,推進零售業態創新。結合北京“一刻鐘生活服務圈”和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行動,配足糧食零售網點;大力發展“互聯網+”糧食零售模式,鼓勵網上零售,滿足不同消費需求。三是規范首都糧食市場秩序。健全法律法規,與食藥、工商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市場監管,優化糧食市場環境。

一是加強部門協作。建立由食藥、工商、質監等部門參與的糧食質量監管工作協調聯動機制,消除監管盲區。二是建立約談和處罰機制。對存在糧食質量隱患的企業法人進行責任約談,督促整改;對違規違法行為及時處罰。三是加強宣傳教育。開展“放心糧油宣傳日”主題活動,提高消費者糧食質量意識和鑒別能力。四是創新質量把關措施。市儲備糧入庫實行真菌毒素逐車檢驗,實現了質量把控新探索。
一是構建監測預警網絡。依托市價格監測機構、骨干糧食企業的銷售網絡以及全市105個信息監測直報點,建立“政府-企業-網點”三級聯動的信息監測網絡。二是完善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北京市已建立市、區、軍糧應急糧食供給應急預案、市成品糧應急投放方案,形成以監測預警網絡、15家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和810家應急投放網點為支撐,以政府糧食儲備為基礎的糧食供給應急保障體系。注重應急隊伍建設,組織了4次糧食應急示范演練活動。
下一步,北京市將加快落實“糧安工程”和 “十三五”規劃。銜接國家規劃,沿“一環兩港三線”優化物流節點布局,構建糧源采購、儲備物流、加工生產、市場網絡四大體系,推動環京4小時糧食物流圈建設。加快推進糧食區域合作。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的機遇,在執法、信息、交易等方面加強合作,加快糧食產業對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強和糧食主產區的合作,保證首都糧食供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五大理念”和消費引領,推進“四大調整”:圍繞“中國好糧油工程”,調整糧油產品結構;圍繞消費需求,調整供應方式;圍繞產業升級,調整糧食產業體系;圍繞糧食行政管理弱化問題,調整行政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首都糧食產業升級。加強質量管理。繼續探索創新,加大對糧油商品抽查力度,提高首都市場糧食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