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明
吉林省超前謀劃 精準調控有序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文/張宏明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國家取消東北四省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吉林省委省政府堅決擁護中央決定,從確保改革成功大局出發,認真貫徹國家關于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有關部署,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堅持一個導向、抓好兩個服務、做到三個確保”。省糧食局會同各地各部門協調聯動,超前謀劃,周密安排,精準調控,合力攻堅,全省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效顯著。
2016年吉林省糧食產量喜獲豐收,國家核定糧食總產量743.4億斤,為歷史最高水平,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4位。為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吉林省提出“堅持一個導向、抓好兩個服務、做到三個確保”,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和主抓手,全面推進糧食收購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抓好為農民服務、為企業服務,使農民方便售糧、擇機售糧、售好糧、增加收入,使企業多收糧、快收糧、收好糧、提高效益,真正做到惠農利企;確保不發生農民賣糧難、確保不出現大面積壞糧,確保不發生社會敏感事件,全力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吉林省取得成功。

全省糧食收購進度快,秩序平穩,市場活躍。截至今年4月30日,全省累計收購新糧突破700億斤大關,達到718億斤,其中,玉米635.2億斤。全省糧食收購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取得的以下成效:一是玉米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初步建立。東北與中原產區、產區與銷區、國內與國際玉米價格倒掛問題得以解決,呈現出“區域從南至北、價格遞遠遞減”的市場規律,有效頂住了國外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對國內市場的沖擊。二是南北糧食貿易購銷活躍。多元主體入市積極性提高,南北貿易企業互動頻繁,產銷關系更加緊密,吉林省玉米由臨儲政策時的“就地儲”變成“全國銷”,全省外銷玉米280億斤以上,相當于臨儲收購政策時期一整年的糧食外銷量,沒有發生農民“賣糧難”、大面積壞糧和社會敏感事件。三是玉米產業得以有效激活。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玉米采購成本較上年同期下降近40%,在產的15戶企業開工率達到98%以上,具備了與中原地區企業同等競爭的優勢,是近年來經濟效益最好時期,深加工產業得到恢復性發展。自去年11月國家實施玉米深加工企業獎補政策以來,玉米深加工企業累計加工轉化玉米106億斤,實現利稅19.4億元,比上年增加20.6億元。四是糧食庫存增量銳減,去庫存成果明顯。
面對玉米市場化收購帶來的一系列新情況、新變化,吉林省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早謀劃、早部署、早動手,實行政策調控與市場化收購同步推進,積極推動工作落實。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一是落實工作責任。2016年10月26日,省政府召開全省糧食收購工作(視頻)會議,緊緊圍繞“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人賣糧、有人買糧、有車運糧”6個方面內容,全面部署糧食收儲工作。各地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強化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統籌抓好糧食收購的主體責任,進一步開展農民售糧意愿和售糧需求調查,全面掌握本地玉米收購的實際情況。排查調度區域內各類主體收購情況,加強農企對接,指導企業加快收購節奏。加大市場信息服務,引導農戶適時售糧。二是建立監測預警機制。12月2日,副省長隋忠誠組織召開糧食收儲企業座談會,圍繞“糧食收購運行、市場價格、收購資金籌措、運輸、‘地趴糧’整治、庫存安全和生產安全”等6個方面,梳理出28個重點問題,每周聽取進展情況報告。吉林省糧食局實行日監測、周調度,每周專題分析,及時上報情況。三是開展專項行動。12月28日,針對糧價下行、市場貿易萎縮、多元主體入市減少,省糧食局召開全省糧食收購專題(視頻)會議,重點圍繞市場主體減少、深加工企業收購外省糧、“地趴糧”整治、政策及市場形勢宣傳等具體問題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組織全行業啟動玉米收購“40天攻堅行動”。針對春節后農民售糧高峰,2月24日,隋忠誠組織市州及重點市縣和中省直相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進一步做好玉米收購工作,啟動實施玉米收購“百日會戰”,計劃用100天時間收購玉米280億斤。組織各地各部門突出關鍵時段、重點區域、難點問題,采取超常規措施,協調各類收購主體,精準調控庫點布局,加快收購進度,滿足農民售糧需求。4月12日,“百日會戰”收購玉米280.7億斤,提前38天完成會戰任務。四是加強督導檢查。百日會戰期間,省政府組成三個督查組,赴“地趴糧”問題突出的重點市縣進行專項督查。在收購期內,省糧食局組成七個督導組,局領導分片包保,突出重點區域、重點問題,深入基層幫助研究解決實際困難。同時,組織各級糧食部門嚴肅查處“打白條”、壓級壓價行為,保護農民利益。
(二)統籌各類主體入市。一是充分發揮儲備調節作用。協調中儲糧吉林分公司從滿足農民售糧需求出發,將一次性劃轉儲備及中央儲備糧輪入計劃分解落實到382個收儲庫點。在“地趴糧”問題突出、排長隊售糧、偏遠及貿易不活躍的鄉鎮,適時增設庫點,調整收購計劃。按照“漲價不搶、掉價不跑、均衡在市”的原則,組織收儲庫點多開倉房、多設機組、多派人員,在售糧高峰時延時收購,最大限度地方便農民售糧。在春節前收儲矛盾最為突出的關鍵階段,主動擔當,全面入市,維護市場穩定。實行收購化驗、檢斤、結算“一站式”服務,應用“一卡通”收購系統,實行網銀結算,確保糧款及時安全兌付。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參考市場價,每周合理調整收購價格,釋放積極市場信號。在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過程中,中儲糧吉林分公司充分發揮了宏觀調控和“穩壓器”“壓艙石”作用。二是全力促進加工轉化。落實國家對玉米深加工和飼料加工企業獎補政策,收購加工玉米每噸補貼200元。在此基礎上,省里對產能5萬噸以下飼料企業收購加工玉米每噸補貼120元。鼓勵深加工和飼料企業多收購、多加工、多建庫存,增加生霉粒超標和等外玉米的消化。全省15戶深加工企業滿負荷生產,設立延伸收購庫點57個,月加工轉化玉米20億斤。截至今年4月底,企業已經建立保證80天加工用糧的庫存,最大限度滿足農民售糧需求。三是指導中直企業落實收購計劃。組織中糧、中航等央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將128億斤國家貿易糧指導性收購計劃分解落實到44個庫點,加快收購進度。一些中直企業基本實行保本運營,多收糧擴大貿易糧銷售,做到始終“在市”收購。四是引導社會多元主體積極入市收購。為積極推進玉米收儲改革,加強產銷對接,去年8月11日成功舉辦了“2016吉林省糧食產銷協作洽談會”。全國31個省區市糧食部門和企業千余人來吉林省對接洽談,簽訂購銷協議190億斤。新糧上市后,組織各地跟蹤落實協議,為企業搭建購銷平臺,引導貿易企業短線經營、見利就走、快購快銷,擴大市場流通。
(三)協調落實運力保障。一方面,實行公路運輸運費減免等政策。交通部門設立糧食公路運輸快速通道,不隨意攔截檢查,不長時間扣留違規車輛,保障路面通暢。實行玉米外銷整車運輸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政策,明確整車外銷玉米車輛在五里坡、大灣、下排3個省際高速出口減免通行費。截至4月30日,全省公路免費通行10124臺次。另一方面,加強鐵路運輸保障協調。與沈陽鐵路局建立保障鐵路運輸聯合工作機制,沈陽鐵路局優先保障吉林省玉米外運。截至今年4月30日,鐵路發運玉米13.9萬車,日最高外運玉米1533車,有效地滿足了玉米外運需求。
(四)實行“地趴糧”專項整治。組織各地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抓安全儲糧減損耗”促進農民增收的部署,開展全省農戶安全儲糧暨“地趴糧”專項整治行動。重點跟蹤西部白城、松原地區和長春、四平地區局部等13個重點縣市整治效果,深入實際共同研究解決措施。各地積極采取措施,四平、白城、松原、公主嶺市和農安縣政府先后組織召開了“地趴糧”專項整治現場會,加強示范引導,指導農戶立體儲糧。市州政府突出重點市縣,采取市包縣、縣包鄉、鄉包村、村包戶,層層落實黨員干部包保責任。各級糧食部門從11月下旬起密集監測“地趴糧”質量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生霉粒檢測,加強技術指導。松原市拿出100萬元,在所轄每個縣市重點抓200個“地趴糧”專項整治典型示范戶,給予勞務補助。白城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定責任狀,明確“地趴糧”整治目標任務,對未達標的進行問責;白城地區各縣市政府紛紛組織企業優先收購“地趴糧”,特別是對貧困村屯組織村企對接,做到精準收購。同時,利用黨委網站、微信群,發布收購庫點、收購價格及質量要求等信息,引導農戶及時售糧。其他“地趴糧”重點市縣也采取利用流動宣傳車宣傳、租用鉤機及翻斗車幫助種糧大戶整理“地趴糧”、出資為貧困戶建設科學儲糧示范倉等措施解決農戶“地趴糧”問題。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到今年3月10日,提前10天完成“百日會戰”中的“地趴糧”整治任務。
(五)加大收購資金籌措力度。堅持“政府引導、風險共擔,市場運作、糧貸掛鉤,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的原則,由省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注資,設立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提供增信服務。目前,審批信用保證基金貸款6.5億元,實際發放貸款2.18億元。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性貸款主導作用,開展銀企對接,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參與玉米收購貸款業務。農發行審批玉米收購貸款159.6億元,實際發放111.2億元。商業銀行貸款解決收購資金84.6億元,企業自籌159.1億元。企業收購資金需求得到了滿足。
(六)抓好糧食儲存和生產安全。一是抓好安全生產。深入開展“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年”活動,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生產包保責任制,嚴格落實行業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和全員崗位責任。開展安全整治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采取網格管理、逐企清查的方式,落實領導包保、巡視督導、明查暗訪、集中曝光、通報約談等措施,清查各類安全隱患,行業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二是抓好政策性糧食監管。落實監管責任,通過采取數量質量驗收、駐庫監管、定期巡查、質量檢查、遠程監控等措施,保證儲糧安全。三是抓好企業規范化管理。推進“四無糧倉”建設,在全省糧食收儲企業推行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為主要內容的6S管理模式,帶動全行業提高管理水平。
(七)積極引導社會預期。充分發揮電視、廣播、電臺、報紙等主流媒體和網站、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密集宣傳糧食收購政策和各項保障措施,發布市場信息,及時報道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引導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持續釋放積極信號。組織地方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出吉林省糧食局與省委宣傳部聯合制作的《關于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玉米收購政策》的宣傳片,開辟專家訪談欄目,解讀政策。利用基層糧食部門和企業貼近群眾的優勢,發放宣傳單,面對面宣講。同時,建立輿情監測平臺,針對收購期內農民一度反映糧價較低問題,省糧食局負責人通過省政府門戶網站訪談、報刊專訪等形式,正面回應社會關切,為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進程中,全省上下堅定不移,探索創新,逐一破解難題,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是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證。省委省政府高位統籌,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玉米收儲改革的決策部署,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重要節點、關鍵時段乃至整個過程中,發揮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作用,破解改革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保證了全省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平穩推進。
(二)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通力合作是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積極力量。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組織協調,建立工作機制,上下協同聯動,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服務措施,做到精準施策,有效地解決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力量。
(三)中儲糧始終在市穩定預期是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壓艙石”和“穩壓器”。中儲糧積極支持配合全省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自覺服從改革大局,強化責任落實意識,體現企業擔當精神。結合市場形勢變化,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不斷調整工作側重,完善收儲工作措施,玉米收購有序進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始終“在市”,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夯實了基礎。
(四)政策扶持引導是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助推器”。對玉米深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的獎補政策,激勵企業多收購、多加工、多建庫存,推進了“地趴糧”整治和生霉粒超標玉米銷售,有效地防止了農民“賣糧難”。高速公路運輸費用減免、綠色通行政策和鐵路運力的充分保障,方便了企業玉米外運,降低了運輸成本,激活了貿易流通。建立玉米收購信用保證基金,為解決中小型玉米收購貿易企業資金籌措進行了積極探索。政策的扶持引導效應對推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增添了動力。
(五)營造積極正向的輿論氛圍是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關鍵所在。堅持輿論先行,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宣傳、導向、服務功能,著力解讀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政策,引導農民心理預期,消除政策依賴心理,增強市場流通意識,提供惠農信息服務,持續釋放積極信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糧食工作的部署,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為抓手,堅持市場導向,通過改革引領、品牌帶動、服務功能提升等措施,實現糧食行業全面發展。
(一)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完善玉米市場化收購機制。圍繞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保護種糧積極性、增強地方糧食儲備能力、保障糧食市場供應、確保糧食質量安全、落實保障措施等6個方面,全面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繼續抓好玉米收儲改革工作。總結改革經驗,探索完善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運行模式;統籌推進糧食收購市場化進程,不斷完善補貼機制;促進貿易企業走向市場,提供優質服務,擴大流通數量、提高經濟效益;充分發揮中省直大型企業穩市調控作用,為市場化收購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快糧食“去庫存”,推進產銷銜接和加工轉化。按照國家和省里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以消化臨儲玉米庫存為重點,在不打壓市場、不影響農民現有余糧銷售的前提下,積極向國家提出合理化建議,爭取競價銷售、定向銷售、儲備劃轉、省間移庫等糧食“去庫存”政策。提前謀劃產銷合作,組織各市縣糧食部門和企業走出去,到南方銷區省份對接洽談。充分利用吉林-浙江對口合作機遇,圍繞糧食流通設施建設、代儲、代收、代加及合作等方式,搞好對口合作,鞏固老客戶,發展新客戶。在農博會期間圍繞玉米貿易及儲備、飼料用糧、大米推介三個專題,邀請中央儲備糧、中糧、重點飼料用糧省份企業集團及銷區企業,召開產銷協作會,擴大糧食外銷。激勵玉米深加工企業改進工藝技術、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提升市場競爭力。
(三)適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新形勢,積極開展糧食產后服務。
充分發揮吉林省糧食收儲設施資源優勢,為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農民出售糧食提供優質服務。積極爭取國家將吉林省列入國家糧食產后服務試點范圍,選擇糧食主產區,特別是西部“地趴糧”問題突出市縣,在“糧食銀行”的基礎之上,開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業務。繼續抓好“地趴糧”專項整治工作,在西部“地趴糧”問題突出市縣建立2000個示范戶,新建農戶儲糧示范倉1萬套。指導農戶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搭建簡易儲糧裝具,實現離地通風、立體儲糧,帶動農民自建儲糧裝具10萬套,使全省農戶庭院立體儲糧90%以上。
(四)為“吉林玉米”品牌建設提供服務。復制“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經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挖掘“黃金玉米帶”優質玉米品質優勢,完善品質標準,協同打造優質“吉林玉米”區域供應基地,為區域優質玉米基地建設提供檢驗監測技術服務。積極推進“吉林玉米”走出去,提供優質玉米信息服務,促進玉米產業經濟發展。

(作者系吉林省糧食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