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楊
實用主義的古羅馬藝術
文│楊楊
編者按:
如何看懂西方藝術史?
西方藝術史的思想,其實非常簡潔明了:從畫神,到后來畫人,再到畫世界。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藝術家們討論“怎么畫”,再后來就是”還畫不畫”,最后是”藝術其實就是生活”。這是一個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旅途,西方美術史就是從宗教、哲學大道理一步步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內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過程……這條路,走了兩千年。



公元1世紀羅馬吞并希臘,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轉移到羅馬。羅馬人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人征服,是希臘藝術的崇拜者和摹仿者。所以,古羅馬藝術與我們上期講述的古希臘藝術十分接近,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
但是,希臘人不勞動、有人服侍、生活簡樸、對物質生活無過多需求,故希臘藝術題材主要是運動員和神。而羅馬是個金戈鐵馬的帝國,他們講究的是權力與征服。所以,古羅馬藝術講求實際,追求外貌真實,強調個性及內心的表達。

希臘人與羅馬人共同創造了西方古典文化,構成了西方文明的源頭,但他們又各有特點: 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樸的、強調個性的、典雅精致的;羅馬藝術是實用主義的、享樂的、強調個性的、宏偉壯麗的。
羅馬藝術風格不像希臘那樣單純,它的淵源復雜,既受了伊達拉里亞美術的影響,又吸收了希臘、埃及、兩河地區文化教育的影響。
羅馬本身的藝術并不發達,當羅馬人征服了許多文化藝術繁榮的國家,將那里的大量藝術品,尤其是雕塑和繪畫當作戰利品,劫運到羅馬,同時還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工藝師、工匠等當奴隸和人質集中到羅馬,為繁榮羅馬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羅馬人最杰出的成就表現在市政工程方面。運用三合土作為建筑材料,廣泛采用伊達拉里亞人的券拱結構。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最大的橢圓形競技場,對于券拱的運用達到了頂峰。
萬神廟是拱頂建筑的杰出代表。內部是宏偉的圓形廳堂,頂部是穹窿頂,用磚和三合土砌成。墻的四周沒有開窗,屋頂中央直徑9米的圓洞作為采光用。
凱旋門是用來紀念戰役的勝利。
提度凱旋門是早期的一跨式凱旋門,頂上曾安放戰車雕塑。君士坦丁凱旋門為后期三跨式凱旋門,兩邊復合柱裝飾,柱基和門墻上布滿裝飾浮雕。
紀念柱是羅馬帝國紀念性建筑,圖拉真紀念柱是其代表作。柱頂上曾立圖拉真皇帝銅像,圓柱上有環繞柱身23圈、長達200多米的浮雕帶,記載羅馬軍隊征服達契亞人的歷史。

羅馬雕塑藝術進入帝國時期以后,鮮明地成為歌頌君權、頌揚帝國武功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帝王貴族的肖像雕刻極為發達。
《卡拉卡拉像》暴君面孔,眉頭和眼神中,扭轉的頭部強調了緊張和暴戾的性格。《馬爾克?奧里略騎馬像》具有斯多噶哲學思想的君主肖像,臉部帶有哲理性的思索,中世紀得以保存,對以后意大利文藝復興雕刻家產生影響。帝國晚期,肖像雕刻風格更為寫實,體現出羅馬人這時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魯、內在精神的高度緊張。
與建筑與雕塑不同,羅馬早期繪畫保存下的很少。
直到18世紀龐貝城被發掘出來,保留了大量壁畫,據此羅馬壁畫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四龐貝風格。
第一風格即用色彩涂繪建筑細部;第二風格是直接在平面墻上描繪建筑細節,用透視造成更寬敞的空間幻覺,并穿插以情節性繪畫;第三風格強調墻的平面性,并繪以精致的靜物;第四風格將透視效果與裝飾紋樣相結合,在繁瑣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著人物活動,華麗的色彩以及空間感和動感,又被稱為“龐貝的巴洛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