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楊
三夏大忙
文|楊楊
編者按:
作為九零后一代,我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已經很淡了,大多是被網絡上各種節日營銷刺激到,才會有一丟丟反應。比如,從小生長在北方,會有一種錯覺,任何節日都是吃餃子慶祝,而南方的同志就會自覺的跟上一句:我們吃湯圓。這是九零后的認知,那零零后、一零后會怎么說?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想起來就打寒顫。
傳統 這堂課,是時候補上了。

二零一七年六月五日,五月十一,芒種。
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對中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獲,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種的莊稼要管理,收、種、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長江流域 栽秧割麥兩頭忙 ,華北地區 收麥種豆不讓晌 。
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左河水的《芒種》詩稱其氣象和農忙的情況為 艷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 同時,芒種也有很多活動,比如送花神、安苗、煮梅等,但延續至今的已經寥寥無幾。



二零一七年六月廿一日,五月廿七,夏至。
第一侯,鹿角解.第二侯,蜩始鳴.第三侯,半夏生。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 夏至雨點值千金 之說。
古人又以夏至為節日,稱之為夏節、夏至節,自古而今就有一些特定的習俗。先秦時,天子夏至日要祭祀 地祇物魅 。宋代夏至日,百官要放假三天。明清時期,皇帝夏至日這天要在地壇舉行盛大的祭地儀式。后世民間延續了夏至日祭祖的傳統,不過各地風俗各不相同。
夏至日,人們也占驗天氣和農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 占候》記錄了江南地區的占候經驗:“ 夏至日雨落,謂淋時雨,主久雨,其年必豐。夏至有云三伏熱。如吹西南風,急吹急沒,慢吹慢沒。”
冬至的餃子(餛飩)夏至的面 , 民間有: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的說法。南方的陽春面、三鮮面、過橋面,北方則有打鹵面和炸醬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