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心懷天下的批評者
年輕時他對社會運動與政治的熱情,顯然超過對文學的迷戀。
人為什么要偶像?因為偶像都是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事業極其成功,具有極大的人格魅力。
“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來決定?!?/p>

向左走傳統文學意味深長碰撞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1896年,茅盾出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的一個書香世家,本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一生筆耕不輟,文學創作頗豐,藝術成就頗高。他的《子夜》《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等作品影響了一代人。此外,他還撰寫了大量文學評論、散文、雜文、歷史故事等,并翻譯了幾十種外國文學著作。他的作品歌頌人民、歌頌革命,鞭撻舊中國黑暗勢力,刻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
茅盾成功的人生和高貴的品格,得益于父母的教育引導。他的母親通曉文史,愛讀小說,性情溫良而剛強,經常閱讀新出的書報刊物,思想開明而有遠見。茅盾4歲那年,父母不想讓他進家塾,決定自己來教兒子。他們挑選了《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書為教材,還根據《史鑒節要》用文言編成一節一節的歌訣作為歷史讀本,每當母親講歷史故事或中國古典小說時,茅盾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些早期的熏陶,對茅盾形象思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母親開明、通達、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潤著茅盾幼小的心靈。上學之后,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特別是作文。受父母的影響,茅盾很小就心懷天下。12歲時,茅盾在會考作文中就寫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p>
新中國成立后,茅盾出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后人評論,茅盾是一位入世的文人,很少才子氣或名士味,他總是傾向于理性與實際,年輕時他對社會運動與政治的熱情,顯然超過對文學的迷戀。他對文學事業很認真,是因為相信文學是有益于社會人生的“工作”,他從不贊同把文學作為單純的審美享受或情感的寄植,也不相信文學是余裕的產物。他創作的時間比較集中,主要是三、四十年代,而文學批評從20年代初一直到70年代末,貫串其終生。和創作相比,茅盾在批評方面所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25萬元稿費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除了卓越的文學作品,茅盾也用這種方式將他的優秀品質流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