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認為,離恒星較近的氣體云經過塌陷、破碎和壓縮最終成為行星。而氣態巨行星則通常是在遠離恒星的充滿揮發性化學物質的區域形成。而一種新的假說——“潮汐削減”——則提出,在離恒星更遠的地方形成更大的的氣體云,這些氣體云聚集形成巨大的、具有堅硬巖石內核的氣態巨行星。隨后,這些氣態行星向星系內部即朝著母星移動,最終失去厚重的氣體外殼。盡管這一理論還處于初始階段,很多細節尚待證實。但根據這一理論,地球有可能是由氣態巨行星經上述過程而形成。
大自然探索2017年7期
1《師道·教研》2024年10期
2《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24年11期
3《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年2期
4《微型小說月報》2024年10期
5《工業微生物》2024年1期
6《雪蓮》2024年9期
7《世界博覽》2024年21期
8《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4年6期
9《現代食品》2024年4期
10《衛生職業教育》2024年10期
關于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