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馬,原分布于我國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一帶。普氏野馬是當今世界唯一幸存的野生馬種,是有著6000萬年進化史的“活化石”,是一座巨大的基因寶庫。
1876年,歐洲泰班野馬滅絕后,歐洲人就一度認為,野馬已在地球上滅絕。1878年,沙俄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在中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野馬并獲取了標本,俄國學者鮑利亞科夫將其定名為“普氏野馬”。
1884年,一名德國軍官來到新疆,盜獵了52匹普氏野馬。這批普氏野馬繞道俄羅斯,坐火車,渡重洋,一路坎坷。當輾轉到達歐洲時,原來的52匹活蹦亂跳的普氏野馬,僅僅存活下來28匹。這28匹野馬立刻轟動了整個歐洲社會。
當普氏野馬在歐洲家養繁衍時,普氏野馬故鄉的普氏野馬卻在無聲無息中走向滅絕。在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狀態的野馬滅絕后,中國的野馬也不再出現。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組織過好幾次尋找野馬的活動。到了20世紀70年代,專家們不得不承認,普氏野馬在其故鄉中國確實已經滅絕。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野馬,都是100多年前流落異鄉的28匹野馬的后代(其中只有13匹繁育了后代)。目前,全世界普氏野馬僅存2000余匹,是世界十二大瀕危物種之一。
1918年,在荷蘭阿納姆動物園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普氏野馬基金會上,專家曾提出在中國新疆建立放養野馬基地的設想。專家們一致認為,野馬引渡放回原產地,是一項復壯保種、擴大種群的最好措施。可惜幾十年來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未能實現這一設想。
直到1985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對野馬放養這一課題開始調查選點。1986年8月14日,野馬繁育科研中心正式成立。1986~1988年,共有18匹野馬分3批運回中國。1990年4月17日,野馬中心將1988年出生的準噶爾第一代野馬由圈養改為3000畝大面積放牧欄養。
2001年,首批27匹野馬被放歸到準噶爾卡拉麥里廣袤戈壁荒漠中,首次實現了野馬正式放野嘗試。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這些野馬體健膘肥,生長良好,有的馬群甚至遠到100多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開發新領地。當今世界各國動物園中現存野馬增長緩慢,繁殖和成活率僅有17%和25%,而中國野馬中心卻將繁殖和成活率分別提高到63%和80%。
自繁育中心成立30多年來,在先后從英國、德國、美國引進24匹野馬的基礎上,野馬中心繁育了6代近600匹野馬(含死亡的和已經送往別處的),現野馬中心種群達到364匹,其中,圈養93匹,野放173匹,半散放98匹,現已發展成了亞洲最大的野馬繁育基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野馬的繁殖率和成活率均居世界首位。2017年野馬中心繁育基地將會有十幾匹馬駒誕生,是一個大豐收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