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困擾生物學家的問題是:這些巨型病毒是從哪里來的?它們是否歸屬于現有的生命形態分類體系中?
地球生命體系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形式:真核生物(真核細胞)、細菌和古生菌。真核細胞是構成動物和植物類的細胞,真核細胞的DNA都被封裝在一個細胞核中。細菌的細胞則要簡單得多,它們沒有細胞核。古生菌與細菌相類似,但它們的化學構成不一樣。這基本的三大類被認為囊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有機體。
奇怪的是,就巨型病毒的基因構成來看,它們似乎不歸屬于任何一類中。在已經發現的巨型病毒中,它們50%至90%的基因都是其他生物體中未發現過的。甚至不同種類的巨型病毒也很少有共享基因。這是怎么回事呢?
克萊沃亞的想法比較激進,他認為,巨型病毒是很久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的生命形式遺留下來的,那是與如今的細胞完全不同的一種生命形式,因為巨型病毒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克萊沃亞說:“米米病毒出現后,我們想說,我們可能需要定義第四種生命形態,但如今我們相信,不止是第四種,而是可能還有第五種、第六種、第七種生命形態。”
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2012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古斯塔沃·卡埃塔諾-阿諾爾斯創建了一個以蛋白質結構相類似為標準的病毒和細胞分類進化樹,在這個進化樹模型中,巨型病毒比任何其他生命形態都更古老,從而支持了克萊沃亞關于巨型病毒來自于古老滅絕種系的理論。
但還有許多人認為,也許并非如一些人所推測的,巨型病毒擁有獨特的基因。他們認為,病毒的進化速度要比細胞更快,因此,在病毒身上發現某種沒見過的基因,很可能只是我們所熟悉的基因發生了變異,讓我們認不出來了而已,而不是存在某種未知生命形態的證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進化基因學家尤金·科寧說:“沒有跡象表明巨型病毒來自某種已經滅絕的未知細胞生命?!?p>
對于巨型病毒該劃入哪種生命類型一直以來爭議較大。
但克萊沃亞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說,如果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而非RNA,病毒進化速度并不比細胞快,就像巨型病毒那樣。另外他的研究顯示,巨型病毒基因的進化速度并非比宿主的基因進化更快。他還提出,病毒一旦采取了寄生的生存方式,它們的整個基因組應該變得更小,而不是變得更大,因為它們利用的是宿主的資源。他由此推斷認為,巨型病毒要比我們所熟悉的體型較小的病毒更古老。
無論真相如何,顯然的是,病毒有它們自己的生存之道。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海洋病毒學家柯蒂斯·薩特爾說:“可以肯定的是,病毒的進化比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更‘任性?!币粋€例子是,研究發現米米病毒制造膠原蛋白的方式是獨特的。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膠原蛋白占了生物體總重量的約四分之一,從皮膚到腱鞘,都含有這種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