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恐爪龍——一種有著細瘦的腿和巨大腳爪的恐龍。這一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理論。而最重要的證據出現在90年代末——在中國發現的身被羽毛的“中華龍鳥”。這些化石幫助古生物學家解決了爭論已久的難題,但又產生了新問題,那就是:恐龍最開始為什么會長出羽毛?

琥珀化石中的恐龍羽毛
羽毛是由結構簡單的、線狀的毛發演變而來。可能是出于保暖的需要,早期恐龍演化出了這種毛發。許多比較原始的恐龍保留著蓬松毛發,而一些小型肉食恐龍的毛發則產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它們變得更長更粗,產生了分支并變得扁平,最終形成了類似于現代鳥類羽毛的結構。這些羽毛整齊排布在前肢(有的在后肢)上,就構成了翅膀。也許,對于有的恐龍而言,它們的羽毛只是用來吸引異性或者恫嚇敵人的裝飾品。但是翅膀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