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
摘 要:水體環境的修補復原科技在當前一階段的河道清理和整治中處于較為先進的地位。該科技主要是借用增強自然水體本身的自凈和恢復的思路。這一思維契合傳統的“和諧”、“天人合一”等觀念。在本文中,藉由對當前水體環境修補復原科技的種類和當前階段中科技實施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主要依托當前環節中該科技的使用情形及其效果,進而對該科技下一步在水體環境領域的推行和實用做出高瞻遠矚的建議。
關鍵詞:水體環境修補科技;河道整治;實用;情況;遠望
中圖分類號:S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2-0010-02
1 引言
水體環境修補復原科技是當前提升水質和復原水體生態性的一個重要依托。通過該科技在河道整治方向的實用,不單單歸還給水生物適當適宜地生活環境,同時還間接無形地建立起了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系統。這一系統進而促進水本身的自凈能力和恢復能力,從而促進水體環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2 水體修補科技的種類
2.1 生物復原科技
生物復原科技重點在于對氧的處理和控制。重要是藉由在人工環境下培植出來的能夠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借由相關技術實現對這一微生物的生長場域、個數、種族,適當地參照相關的技術來促進微生物的活動從而來減少水中的污染物質的數目和污染程度,從而穩定水體環境。該科技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根據需要整治的河區環境的特性來進行選擇。當前主要使用的是原位生物修補科技,主要在河區污染程度較為嚴重的地域。當前,該科技已經在上海市區得到實行。
2.2 河岸生態的整治
進行水體環境修補恢復的主要目的在于修補、復原遭到現代工業污染或者不當開發造成破壞的水體環境區域。遵照相應的自然界運行規律,復原當前場域內的食物鏈體系。當前國內相關工程體系建設的主流思維模式也在由傳統向著現代的可持續觀念轉變,不斷更新自我觀念和思維模式。通過對河岸生態的整治,轉變以往的河岸整治機制、降低河岸的傾斜度、增加根系發達的植物的種植面積。依托這些植物來穩固土壤和水土。充分發揮這些植物包涵水土的能力,選取相適宜的植物物種,從而保證水體環境的正常進展。
2.3 生物恢復
生物恢復科技是藉由水體環境中的動植物以及一些微生物的存在,通過這些生物的自我吸收和凈化能力,來減少水體環境中的污染物的數量,從而達到水體場域的整治、水環境的修補的目的。生物恢復科技所藉由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的恢復過程中,所藉由的生物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種。這些生物種群在河道場域的整治過程中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2.4 人工濕地修補科技
人工濕地的具體理論是通過發揮自然體系和自然科學的理化生的三重機制來達到整治河道場域內水污染的目的。這一科技適用于具有一定程度的長度和寬度的區域。能夠填放相關的材質和材料組成河床,通過這一河床的水流可以自由地穿梭和流淌,而且,在這一片區域中還有著相當程度的水生植物。這些材料和動植物組合在一起,就構建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進而對水體的污染進行整治。
2.5 人工造島科技
人工造島具有很多個相似的名字,但含義相同,主要是指一項藉由人工設計和建造的在水上具備一定的浮動能力,可以供給鄰近的動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自由生長、繁殖的生態系統設備。這一設備的主體功能在于潔凈水體、營造適宜生物生長和生存的環境、改變當地的景致,還有削弱水波。維護河岸等等功用。人工造島主要實用于城鎮地區中的某些對于景致景色要求程度較高的河道場域內。該科技是遵循相關的自然界規矩,通過對于本土的水生植物的凈化和篩除,藉由所放置的植物的根系的吸收和降解功能、以及不同種群之間的競爭模式來實現對這一場域內的污染物質的清除和整治,以實現水體環境的凈化、滿足多種動植物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的預期。這一科技還實用于存在較高污染程度的河道區域,因其自身的工程項目小。維護費用低,取得的成果豐碩等優點,使得這一科技得到了相當廣泛地應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預期規劃。
3 生態修補科技在河道整治中的實用重點
3.1 精選植物類型,優化組合
在這一環節中,對于植物品種的選擇和優化組合,是關于這一環節最后結果的重要因素。進行這一環節時,需要根據實際的河道河區的具體情況進行精選。根據植物根系的不同適應性,挑選適當地植物品種。參照相關的水文條件,從而做出最優選擇。下面是一些參考建議:
(1)水下場域。植入適宜的植物,建立這一植物體系的修復場域,以增加其水體透明度;在此之后,需要對該場域內植物體系進行恢復和修補,最終恢復清澈可見的水底景致;(2)水位變動場域。植入能夠減緩水速和其他沖擊波的植物,防止因沖擊波而破壞這一場域的生態體系,保障其內的動植物;(3)岸坡場域(高水位以上)。建立相應的植物群落,在減少雨水沖刷的同時,還能夠起到涵養水土的作用,減少水土流失。(4)河道陸域場域(岸坡上以上河道控制線內)。利用水杉、池杉等具備耐水性能的植物,藉由其根系,穩固土壤,以防河岸出現水土流失,污染水源。
3.2 河流形狀的多樣化建造
所謂多樣的河流形狀,顧名思義,就是指打動河流之間的脈絡,使得河流的縱橫間能夠實現連續和連通,以防出現河岸的僵化。在南北縱向中,盡可能地保證河流的彎曲和綿延;在東西橫跨上,需要搭建主要的河道和其他的形狀。在能夠實現的地區甚至可以實現“季節性通航”,以充分發揮河道的功用。在某些地區,需要采用相關的材料和設施建造起具有一定防護性能的岸堤。通過人工堤壩和天然植物防護兩種機制的結合,降低河流兩岸的河岸的僵化,同時能夠實現河道的整治。
3.3 生物多樣性
生物科技整治的核心方案:修補場域內生態食物鏈以增加區域內部的生物多樣性。這里主要涉及到兩個方向的內容:
其一,藉由放置水體植物的契機,為河道內水環境的微生物、生物等營造出良好的生長和覓食環境。同時,還可以適當地放入適度的天敵進度,以增加場域內動物的活力,完善食物鏈體系,從而提升生物多樣性;
其二,通過對河道沿岸的河岸地域的整治和治理,發揮相關的如睡蓮、金魚藻等植物的種植和放置來實現對水土的穩固和對水體的凈化。具備同樣凈化能力的水生動物也可以投放進去,增強這種凈化力。
3.4 搭建人工濕地
在現有的河道基礎上進行實地規劃,緣著河岸搭建相關的人工濕地。通過上文的贅述,可以看到,這一體系對于河道場域內水體動植物的生長恢復具有強力作用。而且,在這一體系搭建完成之后,還可以加入具備觀賞性能的水生植物和假山等裝飾物,實現整治和觀賞同步一體的新人工濕地體系。
4 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可知,改造河道場域內的水體問題、優化降低河道的污染程度等等問題,不單單可以從污染物的源頭進行治理,水體環境修補復原科技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項強力措施,能夠在相對的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效果,是當前水源治理的重要方式。通過這一科技,在實現水體環境的修補、水體生物食物鏈的恢復等目的的同時,還能夠間接地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水體環境生態體系,從而實現水體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恢復。這樣一來,就建立起了長遠的河道整潔機制,就能夠實現閔行區內水體場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溫文杰.淺談水生態修復及其應用[J].廣東化工,2016(16).
[2]周鈞.江蘇水生態修復中的新技術應用[J].水利技術監督,2004(02).
[3]水生態修復新材料問世 破解蓄水工程建設難題[J].現代物業(上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