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勞動力需求旺盛,為何不漲工資?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依然緊張且失業率低。但正如歐美等地一樣,中國的工資增長并未反映出市場的強勁需求。
官方和私營機構的評估表明,隨著表現最疲弱的地區和行業也在復蘇,中國第二季度招聘需求仍保持良好勢頭。但與一季度相比,白領薪酬呈現逐漸走低趨勢,全國2.81億農民工的收入增幅也收窄。這些趨勢或許有利于企業控制人工成本,但也在拉低正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面扮演越發關鍵角色的消費能力。
目前這種似乎不可能的“混合體”——失業率低但薪酬停滯不前,并非中國獨有現象。在美國,即便失業率已接近2001年以來最低點,今年6月薪酬增幅仍低于預期。歐盟幾個最大經濟體的工會,把黯淡的薪酬增長歸咎于金融危機已降低工薪族的期望值。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全中國95個城市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例約為1.11,市場需求仍略大于供給。智聯招聘等機構的報告也顯示類似跡象:中國第二季度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從1.91上升至2.26。
互聯網和電商人才仍最受追捧,指數為9.06,緊隨其后的是運輸和保險。但盡管如今在中國更容易找到工作,一些行業的薪酬增幅正縮小。白領工資與第一季度相比正降低,法律、軟件和制藥等新經濟的薪酬增長陷入停滯。今夏中國37個主要城市的月均薪酬已下降至7376元,環比首次下滑。小微企業薪酬環比下降31%,這意味著“創業公司高薪搶人成為昨日回憶”。▲
(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