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元陽縣青年勞動力輸出背景
元陽縣位于云南南部,紅河南岸,哀牢山脈南段,東鄰金平縣,南靠綠春縣,西接紅河縣,北與建水縣、個舊市、蒙自市隔紅河相望,是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四位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境內山高谷深,無一平川,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2014年末有貧困人口14.0333萬,貧困人口絕對數居全州第一,全省第八,是全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世居哈尼、彝、漢、傣、苗、瑤、壯七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56萬人,占總人口的89.32%。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6.01年。
元陽縣自2008年以來,外出務工人員眾多,勞動力向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輸出比較活躍,但農村富余勞動力仍然存在明顯,由于缺乏技術、受教育程度低、普通話溝通有障礙、維權意識落后、自信心不足等原因,依然有許多青年想走出大山卻走不出去。元陽團縣委在多次走訪“掛包幫、轉走訪”過程中,深入了解到目前元陽農村青年的困境,結合目前全國大力實行“脫貧攻堅”的大背景,始終按照省委、州委、縣委政府的要求和指導,加強與青年的聯系,特別是為元陽大量農村青年“謀出路、創增收、尋發展”。
團縣委在調研全縣團支部工作中,詳細了解到一家服務農村青年外出務工的優秀團支部——紅河州尼農門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尼農門”),該公司由元陽籍創業青年張正華2013年成立,已形成比較切實可靠的勞務輸出模式。2016年5月,共青團云南省委副書記趙國良到元陽調研,團縣委書記張秘毫不猶豫將趙副書記帶到尼農門進行考察,在隨后召開的“紅河州邊六縣團委書記工作匯報會”中,團縣委書記張秘大膽提出“政企合作”的勞動力輸出新模式,并得到了趙副書記及周邊兄弟縣市團委書記的肯定,心中塵埃落定,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帶領青年走出去。
會議過后,張秘多次走到“尼農門”,與創業青年張正華進行了深入的洽談,決定團縣委和尼農門攜手合作,優勢互補,團縣委負責全縣面上的組織、協調、宣傳,尼農門負責農民工的組織輸出,招工企業的提供,以及維權協調等。下一步便是尋求縣委、縣政府的支持,縣人社局和各鄉鎮政府幫助,堅信一定能探索團企合作下的勞動力培訓轉移新模式。
2008年至2009年間,縣人社局組織過全縣農村青年外出務工,于是,張秘來到人社局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希望能夠得到人社局的技術和經驗支持,為元陽青年順利外出務工掃清一切障礙,在充分汲取人社局分享的經驗及洽談后,“團企合作”的勞務輸出新模式構想基本形成。張秘便向縣委、縣政府進行匯報,得到了縣委副書記、縣長和愛紅,縣委副書記龍剛等領導的肯定,并得到了大力的支持。
2016年7月2日至8日,團省委組織貧困縣的團委書記到上海團校培訓學習。借此機會,張秘獨自到江蘇省昆山市、張家港市、寶應縣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大型招工企業進行考察。元陽青年勞動力轉移的目的地是長三角、珠三角,而到江蘇是第一站。張秘滿懷希望,來到江蘇許多大型招工企業,考慮到元陽縣青年的文化程度、語言溝通障礙等“硬傷”,去到企業張秘詢問的第一件事便是“文盲”是否可以做這份工作?
在與大型招工企業的人事部門經理詳細了解之后,張秘與當地人社部門、團委進行洽談與對接,決定先摸清富余勞動力底數,根據農民工的年齡、學歷、技能等因素進行分類培訓,再轉移。
7月中旬,張秘回到元陽,再一次與縣人社局、尼農門對接工作,并將考察江蘇的經歷與總結進行分享,團縣委牽頭,縣人社與尼農門協助,制定出一份詳細可行的青年勞動力轉移實施方案。
宣傳與動員
在信息較為封閉、觀念較為落后的元陽,宣傳勞務輸出無疑是一項挑戰,如何動員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如何改變農村青年們的觀念是擺在團縣委面前的困難。
制定了“元陽縣關于勞動力輸出實施方案”并下發至各鄉鎮之后,團縣委組織了各鄉鎮團委書記、縣直屬團委負責人召開了2016年團委工作推進會,會上,認真學習、討論了“實施方案”,全縣團干部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提出各鄉鎮動員外出務工青年存在的困難以及想法,將助力脫貧攻堅組織青年勞動力轉移制定為下半年團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聯合縣、鄉、村一級的團干部大量宣傳、積極動員,帶領青年走出去、增收入。并制定了詳細的宣傳動員方案:一是團縣委聯合元陽青年志愿者協會及各鄉鎮團委書記進村入戶,宣傳團縣委助力脫貧攻堅勞動力輸出轉移的相關政策,以鄉鎮團委為統領,各村兩委干部、團總支書記、村民小組長、部分勞務經紀人進村入戶宣傳,動員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有意愿的青年可到村委會、鄉鎮團委、尼農門報名。第一次宣傳決定重點深入大坪鄉、黃草嶺鄉、逢春嶺鄉、馬街鄉等少數民族邊遠鄉鎮和村寨,共組織志愿者及當地團委書記16余人10余次,宣傳范圍達4個鄉鎮12個行政村,普及村民6000余人次。二是充分利用元陽民族節慶活動多,外出青年返鄉的時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動員活動,2016年7月28日至31日彝族火把節活動中,在新街鎮(老城區,常住人口10萬)廣場進行現場招聘會。(例如:1、高文科,男,現年34歲,元陽縣攀枝花鄉硐浦村委會硐浦村村民。之前自己一人在江蘇常熟打工,此次火把節回家在元陽梯田廣場看到團縣委和紅河州尼農門公司招聘務工青年,與工作人員了解了江蘇昆山的上班制度、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回家與妻子(李啊文 現年36歲)商議后,決定帶上在昆明打工的兒子(高世和 現年16歲)一起去昆山。2、高志忠,男,現年45歲,哈尼族。逢春嶺鄉蔓過村原黨總支書記高志忠從村干部的角色退下來,正考慮干點什么,聽聞團委正在針對脫貧攻堅開展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帶著青年農民工去江蘇打工,高志忠心想自己沒有出去闖過,還不如這次跟著團委去江蘇看看,于是就臨時性加入到了團委組織的第一批勞動力轉移隊伍中。)三是充分利用電視、網站、新媒體平臺(青年之聲、微信、微博)、農村宣傳欄等一切縣域宣傳陣地,通過舉辦招聘會、節日集會、農民工年會等形式,積極宣傳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和農村青年轉移就業的成功典型,努力營造轉移就業的良好氛圍。
摸清底數,建立資源信息庫是進村入戶的重要目的。團縣委積極整合駐村扶貧工作隊、鄉鎮勞保所力量,進村入戶,精心組織摸底調查工作,準確掌握元陽縣16至45歲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人數,特別是建檔立卡戶中的剩余勞動力情況。充分發揮村“兩委”干部和村級團總支書記作用,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提高認識,明確責任,逐村、逐組、逐戶進行摸底調查工作,確保數據全面、詳實,從而建立元陽縣農村貧困勞動力資源信息庫,為長期輸出勞動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訓與歡送
鑒于元陽縣農村青年存在受教育程度低、語言溝通有障礙、維權意識淡薄等普遍存在的問題,團縣委決定組織外出務工青年進行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業務素質以促進就業率。培訓內容主要以通用語言文字、勞動法律咨詢服務、務工前的勞動法律維權常識和外出務工期間的環境適應能力常識為重點,進一步完成勞務輸出目標、實現農村青年就業以促增收打下厚實的基礎。按照既定的計劃,第一批勞動力輸出200人,分4個批次進行培訓。在8月初,動員工作遇到了一點問題,一是恰逢水稻成熟,大部分農民工在家打谷子,打谷子關系到一年的收成,農民工要打完谷子才能外出務工。二是近半個月以來,由于江蘇等地電子代工廠都在為iphone7的發布趕工,碰到勞動力市場突然間活躍所帶來的沖擊,原來答應團委和尼農門一起去打工的人被昆明的勞動力中介公司截走,200多人被截走80多人。團縣委和尼農門馬上采取措施,進村入戶穩定現有的人員,盡快組織輸出。
8月29日,元陽縣隆重舉行2016年“助力脫貧攻堅——勞動力輸出”第一批農民工歡送儀式,此次共有144人經過勞務輸出培訓后的農民工到江蘇省昆山市務工,由團縣委書記張秘帶隊。在歡送儀式上,縣委副書記、縣長和愛紅對本次輸出的農民工致以良好的祝愿,鼓勵農民工到經濟發達地區積極學習技術、改變觀念、增創收入、增長才干、成就事業。縣人社局局長陳光宇、紅河州尼農門公司總經理張正華分別作了講話,對即將起程的農民工提出了要求和希望。144名青年在團縣委書記張秘的帶領下,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外出務工創增收之路。
帶領青年去務工
團干部帶領青年外出務工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曾有過,但是偏遠且少數民族集中的元陽,團干部帶領青年外出務工確是首例,此舉引起了縣委、縣政府及州委、州政府乃至團省委的高度重視。首批勞務輸出的目的地是張秘認真考察過的江蘇省昆山市,張秘明白身上的擔子和肩負的責任,144名元陽青年,其中有很多青年從未走出過山村,到過最遠的地方也只是縣城,如何讓所有的青年安全、順利找到工作是張秘肩上的重擔。
出發前,他們認真制定了詳細的行程安排:
8月29日
12:00—12:40 舉行歡送儀式;
13:00—17:30 乘坐大巴車至昆明;
20:00 乘坐49座大巴車至上海火車南站(歷時43小時,途徑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2500公里)
8月31日
15:00 到達江蘇省昆山市
路途遙遠,存在著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只能大體跟著行程安排走,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由于能參加第一批勞力輸出青年人數的不確定性,原先計劃的火車票預訂不了,只能臨時改為坐長途大巴,從祖國的西南小縣到沿海發達地區,53個小時的旅程,橫跨貴州、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從28日出來,9月1日才能到達。
張秘與144名外出務工青年同坐3輛49座的大巴車,與青年們交流、談心,有的青年才剛成年,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向張秘詢問著工廠的情況,擔心自己的普通話不流暢,擔心自己的飲食會不習慣;有的年齡偏大,擔心找工作會有困難,張秘一一向大家解釋,并將考察時工廠的照片翻給大家看。每到一個服務區,大家爭先恐后地到商店買水買食和為手機充電。由于舟車勞頓,方便面成了美食。張秘與大家一起吃泡面,也借此機會與大家溝通,鼓勵大家只要努力工作,遵守工廠的規章制度,有什么問題和困難可以跟駐場管理交流溝通。大家談開了,顧慮也便打消了許多。
經過漫長的旅途,終于來到了昆山市淳華電子廠(臺資企業)。前來對接工作的是元陽縣駐昆山市團工委副書記張莉,在張莉及尼農門公司駐昆山負責人的帶領下,144名青年開始進行面試。電子廠對于文化素質具有一定的要求,必須要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一系列的過程,筆試內容為26個英文字母、顏色區分及簡單的英語單詞,這對于元陽的青年來說,確實有些困難,經過筆試之后,一半以上的青年沒有通過,由于很多人都是三三兩兩結伴同行,通過面試那部分又不舍得離開同伴,所以只能換下一家企業。張秘帶著大家又到下一家企業試試,希望第一批輸出的青年能夠在同一個工廠,以便于大家互相照應。
于是,他們輾轉至下一家條件較為寬松的企業——聯滔電子廠,到達聯滔電子廠,大家先去餐廳吃了工廠提供的晚餐,由于不用筆試,直接開始排隊面試。面試中,廠方面試官一對一與青年進行對話,認真查看青年的外貌和手指。過關的,到房間里面填表和拍照。面試結果出來,只有4個人沒被錄用。4人里面有45歲的高志忠,43歲的高和明、17歲的范占文,16歲的奎安給(錢小華的女朋友)。原因是高志忠已經45歲,高和明歲數大,又不會講普通話,小范和小奎長得稚嫩,不像是17歲的人。每一個帶出來的青年都必須找到工作,這是張秘此行的宗旨和目的。張秘在尼農門公司駐昆山負責人的引薦下聯系到聯滔電子廠人事部陳經理進行溝通,最終在團縣委、尼農門、昆山團工委的共同努力下,四個人被安排到分廠進行工作。
將所有青年的工作落實到位之后,張秘與大家一起查看了食堂、宿舍、工作環境、員工活動中心等與青年息息相關的一切,經尼農門駐廠管理張燕介紹,只要大家努力工作、遵守工廠規章制度,每個月至少都能拿到3500元的工資,大家心里充滿了希望,旅途的勞累就此消散,只希望能夠盡快上崗工作,實現自己的“務工夢”。臨走前,張秘再一次召集大家開了一個短會,再一次交代大家務必要遵守工廠的規定、切記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特別向此行比較年長的務工青年交代,要切實引導、照顧好比較年輕的務工人員。最后,張秘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元陽駐昆山團工委負責人聯系方式留給大家,希望大家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及時反映、及時溝通。
安頓好大家,張秘下一站便是與昆山市人社局、就業促業中心進行對接與洽談。張秘到昆山市就業促進中心與景林男主任、鄧云科長進行了座談,雙方就目前勞動力輸出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洽談。張秘向昆山促業中心提出了提供更多企業名單、提供勞動保障、以及勞動力轉移政策支持的請求,并得到了對方的肯定,最終達成共識。
困難和不足
第一次帶領青年外出務工順利結束,但依然存在許多的困難和不足,比如:團縣委不具備勞動力轉移輸出的知識和經驗,需要學習;在宣傳動員中,部分青年對團縣委和尼農門組織勞動力輸出持觀望態度;去江蘇考察企業之前,發函與江蘇團省委聯系,對方以沒有先例為由,拒絕向考察的幾個地方團委發通知。最后,只提供電話和地址,由元陽團縣委發函到昆山市、張家港市、寶應縣等團委,其中常熟市團委和人社局均未主動聯系;團委沒有勞動力輸出專項經費,工作力量不足;尼農門缺乏運轉資金(借給身無分文農民工的錢),只能輸出有路費和生活費的農民工等。吸取不足之處的教訓,總結成功之處的經驗,元陽青年外出務工之路漫長,團縣委在助力脫貧攻堅帶領青年走出大山之路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