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eiden Collection, jointly hosted by Embassy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in China and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ill present 74 paintings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from June 17 to September 3, 2017. Founded in 2003 by American collectors Dr. Thomas S. Kaplan and his wife, the Leiden Collecti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s of Dutchartworks at the 17th century, comprising some 250 artworks. This exhibition is the first and largest display of Dutch Golden Age paintings ever to be shown in China.
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由美國收藏家托馬斯·S.卡普蘭博士(Dr. Thomas S. Kaplan)與妻子達芙妮·莉卡納蒂·卡普蘭(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創建,擁有250幅藝術珍品,是目前全球擁有17世紀荷蘭藝術畫作數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覽是萊頓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
展出的70余件作品分為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其中包含歐洲17世紀最偉大畫家之一倫勃朗的11幅畫作,以及天才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作品《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
荷蘭藝術的黃金時代和萊頓收藏館
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覆蓋了各式各樣的題材:個人肖像、描繪日常生活的風俗畫、風景、靜物以及歷史題材繪畫(圣經故事或古代神話故事)等等。這些主題和題材多以自然主義手法呈現,體現出對人類體驗的深刻洞見。萊頓收藏館得名于倫勃朗·凡·萊因的出生地萊頓,其主要藏品展示了倫勃朗藝術生涯初期在萊頓和阿姆斯特丹的經歷,以及以他為中心的許多藝術家和藝術觀念。萊頓收藏館藏品還包括揚·利文斯(Jan Lievens)、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和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等藝術家的作品。
荷蘭共和國時期的藝術與其歷史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獲得獨立,并于1648年簽署了明斯特條約。此后,荷蘭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政治主權和宗教自由的國家而興起。這個地域狹小的共和國卻擁有眾多的城市中產階級、強大而多樣化的經濟以及寬容的文化。荷蘭的藝術家不像其他歐洲中心城市的藝術家那樣受到國王或天主教會的庇護,他們為所有社會階層作畫,展覽也體現了這一點。展覽的特殊歷史背景也同樣重要:倫勃朗所處的時代,正是荷蘭與中國開始接觸的重要時期。相比當時的其他歐洲國家,荷蘭表現出了對中國文化傳統最為濃厚與深刻的興趣。
偉大的開端:倫勃朗·范·萊因在萊頓
倫勃朗·范·萊因1616年出生于萊頓城,在此接受了初步藝術訓練,此后與阿姆斯特丹歷史畫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共同度過了對他影響深遠的六個月。展覽也展出了彼得·拉斯曼的作品《大衛將約押的信交給烏利亞》(1619年)。倫勃朗從拉斯曼那里學到了作為歷史畫家的重要原則——描繪古代神話和圣經的復雜場景。同時,倫勃朗與朋友和競爭對手揚·利文斯的競爭,對他的早期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利文斯因其“大膽的主題和形式”而著稱,倫勃朗則勝于“創新性、堅定的筆觸以及真實的情感”。
萊頓收藏館收藏的倫勃朗和利文斯的繪畫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們早期的風格。他們對自畫像、穿著外國衣飾的人像、光與影的極致使用,使我們能夠領略其藝術嘗試與開拓的過程。倫勃朗作品《感官的寓言》也是他最早期的畫作之一。這幾幅作品讓我們看到他對聽覺、嗅覺與觸覺的描繪。
黃金時代的中心: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
倫勃朗于1631年離開萊頓,前往經濟繁榮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藝術商亨德里克·范·烏倫博格(Hendrick van Uylenburgh)的工作室,并依靠為阿姆斯特丹的名人畫肖像而掙得了第一筆酬金。例如,《紅衣男子像》(1633年)描繪了一位精英階層并具有國際化特征的人物,作品在栩栩如生地刻畫人像的同時,體現出人物的莊重感和直接性。另外一些作品主要是頭像畫,即通過對人物或頭像目標的實際觀察來體現人物情感、表情和心理沖突。但總體上,倫勃朗以歷史畫家身份最為同行所稱道。里程碑式的作品《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是這一題材的最佳例證。作品將一位當代荷蘭女性與古代神話中的密涅瓦女神的形象聯系起來。密涅瓦不僅掌管戰爭,也是智慧與知識女神。這種將普通人與神的形象融合的技法,使倫勃朗成為17世紀歷史畫家中的翹楚。
倫勃朗的作品大多關注肖像與歷史題材,他對此類題材的濃厚興趣也被他的學生繼承,包括費迪南德·波爾(Ferdinand Bol)、科瓦特·富林克(Govaert Flinck)和卡爾·法布里蒂烏斯(Care Fabritius)等。這些藝術家以各種不同方式對倫勃朗的繪畫技巧予以回應,包括光與影的強烈對比、豐富的顏色組合,同時他們也接受了倫勃朗將歷史題材轉化為普通人日常經歷的技法。

萊頓的精細畫:格里特·德奧和弗蘭斯·范·米里斯
格里特·德奧(Gerrit Dou)是倫勃朗在萊頓的第一位學徒,以繪畫技巧和題材創新而聞名。與老師倫勃朗不同,倫勃朗以一種廣闊、流暢和具有強烈表現力的方法作畫,而德奧發明了一種名為“精細畫”(fijnschil—derijen)的技巧。這種繪畫要求以非常精細而準確的筆觸來刻畫近距離的場景。他在肖像畫、對學者或做家務的人的描繪中,都蘊含著對材料、表面質地和所在空間錯覺的精準把握。德奧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題材,以石頭窗臺為背景主題,人物則斜向窗外,似乎進入了觀眾所在的空間。他的作品《伏在畫家畫室壁架上的貓》(1657年)以一種戲謔方式體現出的上述技法,特別是對空間錯覺的描繪,廣受同時期荷蘭和外國畫家所稱道。
對德奧廣受歡迎的繪畫題材與作品風格,生活工作在萊頓及周邊的藝術家們以各種方式予以回應并進一步拓展。他最重要的一位學徒弗蘭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以多種創新的方式將德奧的主題進行了拓展,包括在歷史題材中加入17世紀風俗畫中的人物,例如《盧克麗霞之死》(1679年)。來自荷蘭和其他國家的收藏家們都希望收藏他的作品,其中一些創造了當時的價格記錄。
對荷蘭共和國日常生活的描繪
荷蘭風俗畫的盛行,源于大家對人們日常生活這一主題的持久興趣。加布里埃爾·梅曲(Gabriel Metsu)、杰拉德·特·博爾奇(Gerard ter Borch)以及揚·斯坦(Jan Steen)等風俗畫家引入了男子或女子讀信、人物演奏音樂、鄉村集市、平靜的日常生活等多種主題。這些作品都注重細節、質地、光與影以及氛圍塑造,體現了生活普通而平實的一面。
17世紀,人們的興趣逐步轉移至描繪上層人物的室內畫,以維米爾的《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約1670~1672)為代表。維米爾對空間、色彩和光的掌握,體現出了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年輕女子演奏維金納琴的靜謐與美好。
歷史經驗與道德故事
荷蘭藝術家在17世紀的風俗畫主題、歷史場景和肖像畫中展現出了多樣的技巧和和專長。在這一背景下,描繪歷史或圣經場景的繪畫,都帶有更多標志性或紀念性的意義。揚·斯坦(Jan Steen)等藝術家能夠自由地在這些主題之間轉換,完成具有很大道德影響力的作品,如《伊菲革涅亞的犧牲》(1671年)和《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約1673~1675)。這些作品圍繞著警示性故事和好與壞的行為主題,可以說是對當時荷蘭共和國社會、政治和宗教事件的反映。
倫勃朗和他的學生們在17世紀下半葉仍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的晚期作品,及其學生阿倫特·德·格爾德(Arent de Gelder)等人的晚期作品,都很好地描繪了室內人物端坐的場景。畫家采用有力、具有強烈表現力的筆觸,顯示出作品中人物豐富的經歷和道德權威。這都為現代繪畫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其中的繪畫技巧至今仍然在藝術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