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彭彤+于文杰
沈陽師范大學
摘要: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特殊的人文背景下產生的文學流派,以中國從古老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背景,在短短一個世紀內呈現出樹冠碩大枝脈繁復的可喜景象,不僅流派林立,形成多元并存狀態,而且在每一流派內部還有不同層次。它的出現對中國文學史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中國現當代小說九大主要流派進行分析對比,并探討其對中國文學史發展
的影響。
關鍵詞:現當代小說;流派;中國文學史
一、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的現代化性質、發展規律及研究的意義
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特殊人文背景下產生的文學流派,以中國從古老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背景,具有現代化的性質。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的現代化性質主要表現在各流派的文學主張、文學創作日益現代化上。例如“人生派”以“為人生”為創作基本原則,他們的作品以現代人的生活為素材,反映現代人意欲獲得“人”的解放與自由的要求,以及他們獲得“人”的權利所進行的斗爭。又如“浪漫派”主要表現作家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自我解放的要求。再如京派、海派新寫實小說、新歷史小說,雖然表現方式各異,但他們的寫作與傳統的封建文學觀念不再相干,這一點卻是共同的。從藝術形式上看,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文學的正宗;各種西方文藝形式紛紛介紹到中國來,這些都表現了中國現當代小說文學流派的現代化性質。
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在其近一個世紀發展過程中,大致表現出否定之否定以及日趨綜合的發展變化規律。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從一開始就是在對封建文學的否定中產生的:比如“人生派”是從否定“鴛鴦蝴蝶派”把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和失意時的消遣開始的;“白話詩派”與“自由詩派”則是從否定傳統的文言話語與格律詩的形式起步的。但是這一過程并不意味著一種新流派的興起,而是在批判中有繼承、有發展,比如徐志摩的新格體詩不大強調詩的外形上的“節的勻稱、字的均齊”,比較注重詩人情感的內在節拍,顯然對自由詩的長處有更多的繼承,這又體現出一種綜合的傾向。
流派,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按照作者寫作風格不同與寫作內容差異可以將中國現當代小說分為九類:山藥蛋派、七月小說派、散文化小說派、浪漫主義抒情小說派、新感覺派、東北作家群、新歷史小說、后期浪漫派小說、新寫實小說。著手流派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狀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人點。當我們把這一歷史時代的許多文學現象納人流派研究的軌道之后,許多原先看起來散落的點,就會被穿成一條線,顯示出其來龍去脈的發展軌跡,以及隱藏在其后的發展演變規律,幫助我們從系統的觀點去把握這一時期出現的某一文學現象,某一作家,某一部作品。
二、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對中國文學史發展的影響
中國文學史,是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云在其中舒卷;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悠久的中國文學史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應稱前時期為“古代”,后時期為“近代”。“古代”為中國文學發生以后不斷的發展,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學,而使其傳統文學發展到其頂點的時期;“近代”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受某種勢力的壓力,失去自己的傳統,不能再向上發展,由其頂點日趨下坡的時期。中國現當代小說流派就出現于“近代”。
小說,是“說”的一種。晚晴政治改革者大力提升小說的地位,從“說”的位置、方式與功能等方面,對史志傳統中有關“說話/表達”的分類定級標準進行了重新規劃,魯迅的新小說寫作,孕育了小說史的一個新的開端。隨著九大小說流派的形成,小說家逐漸反思“說話/表達”本身的自覺,他們質疑“說者/表達者”的位置,反抗既有與公認的“表達方式”,最終向說話/表達的工具—語言本身提出挑戰,這種對“說話/表達”的困境的自覺與反抗,表現在從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到趙樹理、王安憶、莫言等一系列作家的書寫中,構成了中國現當代小說的一個重要維度。
現當代小說流派是文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變異,堪比生物界的變種。生物界本來就時時處于物種的變種之中,但問題是,變異并不意味著全是退化,相反,多數由于取得雜交優勢,變種比原種還要好,生物界整個進化的歷史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現當代小說流派取材來源于生活,亦真實映射出一個時代的社會現實,讓每個群眾都能夠接觸文學,實現文學與生活的完美結合,例如“山藥蛋”派,其相承于魯迅“為人生”“改良這人生”的觀點,拿筆就是為“勸人”(趙樹理語),勸人革命,寫作有明確的革命目的。他們認為拿筆和拿槍、拿鋤頭都很重要,同樣是為革命工作;彼此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下貴賤的區別。于是,形成“山藥蛋”派的作家們一個共同的作風,即走到那里,工作到那里,他們不當客人,總是“生活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楊義著.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楊義文存》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朱德發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流派論綱[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3]曹清華.“說”與“不說”—中國現當代小說的一個維度[J].深圳大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