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穎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威廉·戈爾丁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同時也是二十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蠅王》是他的第一部,也是他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是一部寓言式小說,以著名兒童小說《珊瑚島》為小說的外在形式,典型地呈現了戈爾丁“人性惡”的思想觀點。小說通過一群被擱淺在荒島上的孩子向我們展現了人性的邪惡。戈爾丁用《蠅王》告訴讀者人要正視自己心中的邪惡并努力克服,不可忽視。
關鍵詞:戈爾丁;《蠅王》;人性惡
威廉·戈爾丁是英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于英格蘭康沃爾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愛好文學。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繼《蠅王》之后,他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繼承者》,《塔尖》等。他用現實主義手法編寫寓言神話,他的小說寓意深刻,廣泛融入多種元素,作品主題多半與黑暗邪惡有關,表現出作家對人類未來的關切。
《蠅王》是威廉·戈爾丁最著名的小說,發表后引起廣泛的關注,被譽為英國文學的典范,奠定了戈爾丁的世界聲譽,成為世界文學領域不可或缺的文學瑰寶。故事講述的是在一次核戰爭中,一群天真爛漫的男孩在撤離時由于飛機失事流落在荒島上,他們一開始學著像成人那樣想要齊心協力建立一個文明有序的小社會,但是沒過多久為了生存和利益就發生了沖突,相互爭斗和廝殺,完全脫離了文明和道德的束縛,逐漸淪為邪惡殘忍的動物,由文明走向野蠻,充分展現了人性的丑惡。
一、文明的代表者
小說中的拉爾夫是秩序和文明的代表,他通過民主選舉成為孩子們的領袖。他試圖建立一個有序的小社會,召集會議討論生存及如何自救的問題,能和平解決紛爭,能容忍不同的意見,是理性和文明的化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拉爾夫代表了人類好的一面,是文明方式的維護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拉爾夫并不是完美的,他也犯過愚蠢的錯誤,是西蒙死亡的參與者,他擁有的權力的脆弱和他自身的軟弱致使他不能說服孩子們按照民主與文明的標準行事,他試圖建立的民主在專制在暴力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和無力。
西蒙是在小說中是基督徒的化身。雖然他身體纖弱,為人靦腆,喜歡獨處,喜歡冥想,但是他善良勇敢并且充滿正義感,即使遭到孩子們的冷嘲熱諷,他仍義無反顧地幫助孩子們。他深諳人內心的黑暗,認識到同伴的恐懼,于是獨自一人去叢林深處尋找野獸的存在,意識到所謂的野獸不過是人類自身。不幸的是他雖然做出了很多努力,最終仍被他要拯救的同伴殺死。
佩吉可以說是拉爾夫的參謀和得力助手。他首先發現海螺并建議拉爾夫用海螺來召集同伴們,他雖膽小懦弱,但他善于思考問題并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孩子們的生存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與拉爾夫和西蒙一樣,他也是人類文明的代表,盡自己的努力來建立和維護文明。他堅守的眼鏡和海螺是科學和文明的象征,而這兩樣東西的毀滅也恰恰說明了在文明不斷遭受破壞的社會和環境下,文明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二、邪惡的代理人
杰克是野蠻和邪惡的代表,生性殘忍,冷酷無情,是小說中的反面人物,與拉爾夫為代表的文明派是對立的,他對拉爾夫的反抗也逐漸呈現出由弱到強的趨勢。盡管他一開始配合拉爾夫制定的規則,但他對欲望的追求使他對拉爾夫當上首領一直心存不滿,內心的欲望和殘忍的本性漸漸暴露并且很快付諸行動。他先是拉幫結派,孤立拉爾夫,與之為敵,成功奪權后,實行專制獨裁統治,沉迷于征服的快感和血腥的獵殺中,帶領其追隨者在有意無意中殺死了西蒙和佩吉,之后仍然不知悔改,并且毫無憐憫同情之心,在拉爾夫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竟然像追捕獵物那樣對其窮追不舍,甚至不惜放火焚燒全島想要置拉爾夫于死地,徹底泯滅了人性和良知。
羅杰是杰克的幫兇,陰險而殘暴,他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從一開始用小石頭打他的伙伴到后來演變成把一個更大的石塊推向佩吉,表明他是一個殘暴野蠻的執行官,在他身上顯現出來的是已經喪失理性的惡。
三、《蠅王》中的人性惡
戈爾丁的這部小說發表后,人們對于小說的主題看法不一各抒己見,但不得不承認,《蠅王》的一個突出主題就是揭示人性惡,強調天性中潛藏的惡意識,呼喚人性中真善美的回歸。在小說的序言中,戈爾丁說:“野蠻的核戰爭把孩子們帶到了孤島上,但這群孩子卻重現了是他們落到這種處境的歷史全過程,歸根結底不是什么外來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樂園變成了屠場。”這里明顯強調的是孩子們身上存在的邪惡使得原本是世外桃源的珊瑚島變成了充滿血腥殺戮的戰場。這些孩子在象征著專制與獨裁的拉爾夫的帶領下幾乎都變成了原始的野蠻之人,食物成為了他們最關心的事而不是獲救,在殘忍的獵殺中逐漸喪失了他們自己的理智,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冷漠,狹隘,無知都體現出人性中與生俱來的邪惡,尤其是當脫離文明的約束和管制后,這種原始的邪惡的意識會不斷膨脹,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四、結論
這部小說勾勒出太多人性中的惡和文明的坍塌,理性的文明在強大的邪惡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威廉·戈爾丁通過《蠅王》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隱藏著邪惡,一旦這種惡脫離了文明的束縛,人類原始的獸性就會暴露無遺,會變得肆無忌憚。“人之初,性本惡”的論斷也在這部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戈爾丁看來,人心的黑暗和邪惡在沒有文明束縛和管制的情況下會釀成巨大的災難,所以我們必須正視人性中的惡,正視人性中的弱點,尊重并樹立起文明的旗幟,時刻保持理性,只有不斷弘揚人性中的善,人類才能建設更加和諧友愛的家園。《蠅王》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對人類的發展有積極有益的警示作用,小說不但讓世人看到原始狀態下的真實人性,而且提醒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李源.論《蠅王》中象征體系的構建[D].吉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