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大學
摘要:本文以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張力的相關理論作為依據,對中華巴洛克式建筑進行研究,解讀阿恩海姆的“張力”理論,分析“張力”形成的因素。
關鍵詞:阿恩海姆;張力;運動;建筑;中華巴洛克
一
在阿恩海姆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中第九章專門對“張力”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探討,此章節中第一次出現“張力”是引用康定斯基在《平面中的點和線》藝術中“具有傾向性的張力”。阿恩海姆認為“在繪畫和雕塑中見到的運動,與我們觀看一場舞蹈和一場電影時見到的運動,是極不相同的。在畫和雕塑中既看不到由物理力驅動的動作,又看不到這些物理動作造成的幻覺。我們從中看到的,僅僅是視覺形狀像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傾斜。”[1]
繪畫和雕塑中“運動”的存在是“具有傾向性的張力”,“張力”的表現離不開“運動”,此中的“運動”被阿恩海姆稱為“不動之動”,“是藝術品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性質。”[2]
二
在不動式樣中所具有的“傾向性張力”的性質和狀態中,以“運運動性”為主要特征的巴洛克風格建筑可以成為很好的參照。
在巴洛克式建筑中,建筑藝術中的形狀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形和正方形轉變為橢圓形和長方形。相較于在圓形中,運動力向各個方向均勻的發射以至于相互帝鄉,造成靜止的狀態。“通過比例上的改變創造了張力”的橢圓和長方形,在較長的軸線上,已經有了某種傾向性的張力,致使其運動沿著一個特殊的方向發射,而不是均勻的發射。使得整個圖形具有了方向性,其中的每一根線條也展示出一種向主要方向前進的運動性。
巴洛克式建筑中常用的半露圓柱則體現了圓柱立面到墻壁的面,各個空間層次之間的逐漸聯系,呈現出一種類似音樂中的半音階的運動感。
巴洛克風格還運用曲線形式的漸強和漸弱來增加式樣內部的張力,即形狀越是復雜,式樣的有機特征就會更加顯著。以由樹葉形和果實形組成的垂花飾為例,將一個新月形的曲線和種寬度上逐漸加強的趨勢結合起來,被看成一種逐漸發展的運動的活動。
三
明朝萬歷七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首次進入中國,在廣東進行傳教。到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已有十三個省設立了天主教堂。伴隨著而來的還有巴洛克式建筑在中國的發展,如清陸軍部衙署、四川大邑劉氏莊園、哈爾濱秋林商行(圖1)、鮮魚口浴池等。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圖2),里面就采用了卷渦紋并揉入中式的匾額和檻聯。這些糅合了歐洲巴洛克風格的中式建筑被稱為“中華巴洛克”。
而巴洛克之所以能在中國得到廣泛認可,與巴洛克多采用具有運動特征的形飾及繁縟的雕飾有關,中國傳統建筑重視有實有虛的意象,且中國工匠有一整套飛檐翹角、卷殺等曲線形式樣及手法。“與中國傳統建筑豐富的細部紋飾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使得中國工匠能駕輕就熟地在巴洛克中揉入傳統建筑細部紋飾,常見的有字匾、雀替、望柱、卷草、三福云、垂蓮、云紋、萬字紋、壽字紋等。典型實例如北京農事試驗場大門,與巴洛克式門坊中揉入碎密的傳統建筑云紋、游龍等,流傳甚廣”[3]。
“高起的女兒墻或為整體雕琢的紋樣,或中間鏤空產生虛實結合的變化,多位于建筑的主要入口的上方,起到突出強調之用,也劃分了建筑豎向的層次”[4]。“檐口線腳層次豐富,多為七到八層,硬朗的線條亦與山花柔軟的曲線形成剛與柔的對比”[5]。
四
阿恩海姆的“張力”理論對視覺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我巴洛克式建筑中體現的動感激情和韻律有很大幫助,也使得這方面的學生及學者對于理解藝術作品集其他文學門類有著重要幫助。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
[2]同上
[3]朱永春,巴洛克對中國近代建筑的影響[J],建筑學報,2000年03期。
[4]張軍,陳晨,淺析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建筑裝飾符號的形式美[J].華中建筑,2011年03期。
[5]同上注。
作者簡介:張玉潔(1992–),女,漢族,河南蘭考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