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雁
古人讀書,先焚香,再沐手,后拜讀。“書香”之說或源于此。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有這樣一個書香之家,深得崇文尚德的古風余韻。2016年12月18日,記者見到了這個家庭的主人魯忠義,得知記者為訪家風而來,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開門見山地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在放有4000余冊書籍的書房中,魯老拿出一本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1954年,由新華書店發行。我在書攤上淘到的,已經珍藏了25年。”老人如數家珍,一一展示他的珍藏品——100多萬字的中共八大文獻,線裝版的《史記》,等等。
“最喜歡的還是毛主席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多么的大氣磅礴。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興之所至,老人吟誦起來。
“書,不在于藏,在于用。”魯忠義告訴記者,讀書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更讓他時刻不忘自己“從何處來”。
說話間,魯忠義拿出了自己的著作《古峽情思》《我為農民鼓與呼》。翻開書,記者看到了《減輕農民負擔》《農民需要新科技》等11篇反映“三農”的文章。
“我是放羊娃出身,12歲才上小學。自從背上了書包,我就嗜書如命。”魯忠義回憶,從吳忠師范學校畢業之后,他先后當過教師、鄉鎮和機關干部,1998年從青銅峽市政協副主席職位上退居二線。“我原本就是農民的兒子,在農村工作了20多年,我和農村有解不開的緣。”老人深情地說,無論自己身處何位,他都關注著農民兄弟的喜怒哀樂,甘做他們的知心人和代言人。
“這是長子魯晉的作品。”隨著魯忠義的指引,記者看到了《春風化雨》《光榮與希望》等一摞書。老人告訴記者,現任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的魯晉,熱愛讀書學習更甚于他。魯晉在給大學生和企業職工講課時,總是說,一個人只有熱愛并善于閱讀,才能集智慧、修養和操守于一身,成為精神健全的公民,才能對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我從濃厚的書香氛圍中汲取著精神營養,從而慮及書香的濡染和薪傳,熱切地希望人們讀書不輟,社會遍地書香。”魯晉說。
兄長魯晉的人文理想,也是魯興華的志趣所在。魯興華一直致力于短篇小說的創作,20年間她發表了120余萬字的作品,出版了兩部作品集,連續兩次榮獲全國“梁斌小說獎”。她的小說以犀利的筆觸,敏銳地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對平凡人生存狀態的關注,是文學的責任,也是作家的使命。作品能引起人們的思索和關注,是我最大的幸福。”魯興華如是說。
“作為父親,在精神和靈魂上,要對子女進行引領。作為子女,要志存高遠、勤奮學習,腳踏實地、勤勉工作。”魯忠義說,為人父母,以身作則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幾十年來,他關心國家大事,帶頭讀書學習,營造濃厚的書香氣氛,全家14口人始終保持著盎然的學習興趣,每天讀書看報,已經成為魯家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人生價值取向方面,父親希望我們不但要成為博學多才的智者,更要成為厚德載物的仁者。”魯興華說,父親在職那些年,為群眾解決了很多有關就業、生活救濟、子女上學等問題。退休之后,他依然為困難群體奔走呼吁,撰寫提交的建議《為了88個“兄弟姐妹”,請書記關心我們的“救命錢”》,幫助一大批退休職工解決了困難。在父親的帶動下,魯家子女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他們收養了3個孤兒,并長期幫扶兩位70多歲的老人。對于子女們的善行義舉,魯忠義說:“讀書人,理應以人文情懷溫暖社會。”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魯晉作為文明家庭代表之一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