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19世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在《遠景》中描述的一樣:“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在那里,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閃閃發光。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這一切都來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到遠方去,暫時離開你熟悉的地方,到遠方,詩意地棲居,體驗一種別樣的生活,是當今人們旅游的一大動力。而民宿旅游是我們目前能抵達遠方、詩意棲居的方式之一。許多感受過各地民宿的有識之士認為,海南最適宜發展民宿旅游,且最大可能實現保護生態、城鄉統籌、解決就業、藏富于民。而今海南民宿旅游已然萌芽,海南鄉間便是它成長的土壤。
1 土壤
3月21日,借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村里舉行傳統活動之機,定安新竹鎮次灘村一部分在外工作的人員趕了回來,共同商討村里事務。
次灘村僅有145戶人家,但大中專生就有100多人。這幾年政府修了環村路,解決了垃圾圍村難題,村子怎么看怎么美。村干部提出要用土地與老板合作搞開發,外出的讀書人均表示反對。從這個村子走出來的海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海南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創始人胡詩澤提議:“我們自己動手辦民宿吧!”
海南民宿根植的“土壤”正是在于原生態的美麗鄉村,返鄉大學生的理想,以及那些長盛不衰的鄉土文化。
2 保護鄉村生態
“海南幾乎所有的民宿都是在2009年以后開始出現。”海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王建成表示,“這說明國際旅游島建設對海南鄉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民宿對鄉村生態環境幾乎沒有增加負面影響,反而讓游客在發現鄉村生態之美的同時喚醒了生態保護意識。”海南最大優勢在于生態資源。如今高速公路、高鐵、村村通等交通路網越來越完善,從機場、碼頭去到任何村莊都快捷順暢,尤其微博、微信關于“最美鄉村、最美鄉鎮推介”“去昌江看木棉花”“傳統古村落走起”等傳播,海南鄉村生態之美被進一步發現和放大。
3 探索新型城鎮化
“發展民宿,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依靠原有鄉村形態,進一步精細化、藝術化、人性化。這必然遵循了習總書記提出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美好境界。”海南省旅游協會秘書長王健生認為。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鎮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現在全國城鎮化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質量不高、粗放擴張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民宿或許能為海南新型城鎮化建設探路。”王健生說。
4 吸引年輕人回鄉
在胡詩澤眼里,民宿不僅解決了鄉村發展問題,還為大學生們找到了就業出路。“現在農村考上大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很大。農村孩子去城里就業,找工作難,找到工作后買房難。回鄉創業,既把知識帶回了農村,又解決了個人生存和發展問題。”胡詩澤的下一步計劃就是帶領自己的團隊走上民宿創業之路。
“農村為何只剩老人和兒童,就因為沒有吸引年輕人留在家鄉的事業。”陳統奎考察臺灣民宿業,其大發展契機是在反映農村空巢的電影,如《海角七號》等感召下,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引導年輕人回鄉。當然,臺灣民宿并不只是年輕人在經營,許多年長者的“作品”更為旅游者稱道。“如果你讀了一所普通大學,專業上沒有優勢,就不如回鄉,因為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家鄉,沒有誰會比你更熱愛自己的家鄉,也沒有誰會比你更熱衷于用畢生所學去建設自己的家鄉。”云永悅說。
5 讓收益藏富于農
今年2月,昌江木棉花開得最盛的時候,海口市民韋先生帶著妻兒游覽一天后,周邊小旅館已經客滿,只好連夜開車回海口。韋先生感慨,如果當地農民家里能住宿,并安排一頓晚餐和一頓早餐,他愿意掏300K~500元。對于王下鄉人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收益。業內人士認為,民宿的理想模式是,農戶平時正常生活勞作,有客人時接待客人,即“旺季吃旅游飯,淡季吃農家飯”。如果無需太大投入,那么農戶每天哪怕接待一個家庭,也比外出打工強。此外,民宿旅游既不存在土地占用、土地性質變更,也不存在目前國內一些鄉村旅游采取的“公司+農戶”模式會出現投入與產出之間的諸多矛盾等問題,而是留住土地財富,并把賺取的財富直接回饋到農民手中。“農戶是農村的組成單位,我們現在要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城市反哺農村,這一切一方面靠政府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城市直接幫扶也起到一定作用。民宿旅游的資金流便是從城市進入農村。”王健生認為。
6 傳承本土文化
中國內地一個關于“江河流域”傳統村落課題組的回訪考察發現,約3天就有1個村落在消亡。“相對而言,海南農村消亡的速度非常慢,這得益于海南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南傳統文化的傳承。”王建成發現,每逢傳統佳節,海南當地人都有回鄉祭祖的習俗,大部分村莊保留的“公期”即是鄉民們的精神信仰,這些非物質文化對村落生命的延續起到了關鍵作用。海南三寰城鎮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師韓盛在研究瓊北傳統民居時發現,鄉村一些保護得較好的傳統建筑,以及一些新建卻采用復古風格的民居,其主要功能均在于子孫后代舉行“拜祖”儀式。“但是我們也要盡快采取措施保護傳統村落。因為建材、居住條件等原因,村民們正在移出原址,如火山民居受火山石限制,已經衰敗。”韓盛表示(圖1)。
過年期間,入住“花梨之家”的一些客人跟著陳統奎去拜祖,紛紛拍照發微信分享場面和儀式,覺得能參與當地傳統文化活動不虛此行。“只有民宿才能讓傳統民居煥發新生,使其成為旅游目的地無可替代的文化元素。”陳統奎說,那些火山石的老房子是游客們最喜愛的景觀之一。
7 萌芽
“目前本島真正意義上的民宿不到10家。”業內公認的海南民宿創始人陳統奎說,三亞的一些家庭旅館僅提供簡單住宿與盥洗,經營者甚至不是本地人,這些都不應該叫民宿。“但第三期全國民宿主人培訓班將在我們海口召開。”陳統奎說到這兒又有點自豪,海南有著誘人的民宿基礎條件,民宿旅游已經萌芽。
這個培訓班第一期在上海,第二期在廈門鼓浪嶼,第三期便被陳統奎爭取放到了位于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雷虎村委會博學生態村的民宿“花梨之家”——這是海南第一家民宿(圖2)。
8 荔枝園中的民宿:先活下來再求發展
博學村由于缺水,這里曾經非常貧困。陳統奎是博學村人,大學畢業后在廣州工作,期間始終牽掛著老家的人,老家的事。又與臺灣桃米生態村締結姊妹村。當時就職傳媒業的陳統奎做通了自己二弟的工作,讓他大學畢業就回家經營民宿旅游。陳統奎為此還將弟弟送到臺灣培訓(圖3)。
陳家兄弟的“花梨之家”坐落在一片原生態的荔枝園中,依托火山口地區風貌、景觀和民俗文化,民宿的體驗項目除了吃住之外,還可采摘果蔬,騎車去火山村看看火山石蓋的老房子,探幽未開發的火山洞……于是添置了十來輛山地自行車。當然苦心經營的是自家院子,約4畝大小的庭院里除了父輩培育的200多株美麗盆景,荔枝、黃皮、菠蘿蜜、蓮霧、黑橄欖、金柚等四季花果飄香,最早到訪的游客一起參與栽種了60多株花梨樹苗。
“花梨之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行者、社區營造者、環保人士、文化人、藝術家等,但這并不表示可以高枕無憂。8間客房17張床,屋舍、家什不求奢華,但求別致,院落一點點完善,不僅收入全搭進去,還要找其他資金往里投。
陳家兄弟最后發現,只有包場才能穩定收入。由一個團隊租下全部客房,一周費用3萬元。這些團隊大多以親子教育為主題。如果一年有10個團隊,他們的經營就不愁了。
“先活下來,當你每年的營業額超過30萬元時,就比去上海、北京大城市打工強了。”陳統奎告訴二弟。
陳統奎所說的活下來,是指不管用什么方法,維持開支,持續經營。
(摘自《海南日報》,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