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露
每天清晨,總是能看到不少老年人出門健身。到了傍晚,同樣能看到很多老年人在鍛煉。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更愿意也更有時間鍛煉身體。但是,老年人在運動過程中總是存在不少的誤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健步走不同于日常走路
很多老年人參與健身就是從健步走開始的,約上三五玩伴,在小區里、公園里走一走。因為走路比跑步輕松,也能達到健身的效果,因此走路是最受老年人青睞的運動項目之一。
“但很多老年人也就此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健步走就是走路,無非就是走快點而已。這種觀念有偏差,也害得很多老人堅持了很長時間,非但沒有達到健身效果,反而走出了一身的腰腿疼。”常州體育醫院康復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夏天說。健步走有一定的動作要求,身體要挺直,抬頭、收腹、挺胸,腳跟著地,過渡到前腳掌,再推離地面,這樣才叫健步走。
除了基本的抬頭、收腹、挺胸這些要領之外,想要通過健步走來鍛煉身體,還需要滿足一些要求。“健步走的步幅應依照個人身高來決定,步幅應該是身高的一半,過大或過小都不好。過小容易導致小腿肌肉出現酸疼的感覺,也容易使小腿變粗;過大對膝關節的沖擊較大,易造成運動損傷。”夏天說。根據每個^的身體狀況,健步走還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這也是不同于日常行走的一點,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心肺功能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讓身體感受到這是在運動,而不是在閑逛,從而達到健身目標。
步數多不等于真鍛煉
現在隨著智能手環的普及,不少子女也給家中老人配上了智能手環,測測心率,測測步數。“我今天打算走5000步,走完才回家。”“我已經走了1萬步了,明天繼續。”老人們這樣交流著鍛煉心得。
“步數多不等于走出去的每一步都處于鍛煉的狀態,當智能設備計算我們行走步數的時候,基本是把一切活動都計算為行走步數。無論是去買菜、做飯,還是到小區里遛彎,都會成為計數的來源。但要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步數的增多并不等于鍛煉量的提升,量達不到,則談不上質的變化。這些數據,充其量只能證明你的身體活動了,促進了血液循環或身體代謝。”夏天說。
筆者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中國居民每天的活動量只要達到6000步,就有益于身體健康。6000步夠不夠?這6000步要怎么走?
“老年人幾乎每天都有半小時到1小時的鍛煉時間,盡量不要走走停停。不管你在這段時間里走了多少步,保持一定速率的健步走,將心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都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夏天表示,目標心率范圍是有一個計算公式的,目標心率范圍=(220-年齡)×50%~(220-年齡)×80%,以70歲為例,運動后的心率應該為75~120次/分鐘。
老人要避免長距離的行走
走得多不代表就是鍛煉,走得快不代表就能健康。有些人因為走得過猛反而受傷。“在行走過程中,下肢不停地往復運動,關節承受的使用消耗是很明顯的。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盲目追求步數,不僅下肢肌肉會有明顯的疲勞感,膝關節也可能因此產生炎癥反應,甚至造成關節積液。”夏天說。
老年人應該避免長距離的健步走,走的時候也要注意舒適度。“首先要選擇好場地,同樣是走路,在水泥路上走和在塑膠跑道匕走效果是不同的。剛開始鍛煉時,建議選擇比較舒適的場地,比如學校操場的跑道或者公園的綠道(柏油或塑膠鋪裝),這樣的地面能夠有效緩沖壓力,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其次,要選對鞋子。鞋底過硬的鞋,會造成足部不適,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因此要選擇合適的功能性鞋墊和運動鞋。”
老年人更適合健步走
對年輕人來說,當下最流行的運用項目肯定是跑步。現在不少老年人也在嘗試慢跑。其實,慢跑并不是最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
“老年人要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準確的了解,如果身體夠好,可以慢跑,但大部分老年人還是更適合健步走,特別是患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夏天說。
夏天表示,對老年人來說,慢跑容易損傷膝踝關節,尤其是在硬路面上跑步的人和體重較重的人更易受傷。同時慢跑時下肢血液循環加快,但由于受重力的影響,老年人血液回流心臟的難度明顯比走路大得多,因此,慢跑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效果不如健步走。慢跑時的顛簸,可能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進而形成栓塞或栓子堵塞心腦血管。而且,對老年人來說,跑決了容易造成疲勞,跑慢了養生效果不佳,跑得忽快忽慢不利于心率穩定,因此慢跑就很難獲得最佳的養生效果。
夏天總結了老年人更適合健步走的幾個原因。“首先,健步走屬于有氧耐力運動,能夠持續較長時間,并且不會對身體產生什么副作用。其次,它屬于穩定、固定、持續的一種較溫和的運動,能夠較長時間地穩定地保持較高的心率水平,既能為人體吸入盡可能多的氧氣,又能有效地維護和保養心肌和心腦血管。再次,它也是最簡單的運動,能夠有效地強化全身血液循環功能,大幅提升身體攜帶氧氣的能力,并能調動和鍛煉全身大部分肢體的肌肉及骨骼。”夏天說。
(摘自《常州晚報》2017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