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漲
2017年2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白金匯海航酒店發生火災,造成10人死亡,13人受傷。有顧客回憶,火災發生后,樓道內的酒店電梯仍顯示升降狀態,而且里面擠滿了人。無錫市公安消防支隊宣教中心陳超介紹,高層建筑一旦失火,人們在逃生時千萬不能乘坐電梯。首先,發生火災后,普通電梯往往會因為斷電造成“卡殼”,被迫降到第一層。其次,電梯缺乏防煙避火的設施,電梯井直上直下,是一個拔火拔煙的通道,極易造成“煙囪效應”,人在電梯里隨時都會被濃煙熏嗆而導致窒息死亡。
走疏散樓梯
那么,火災發生后,我們應該如何逃生呢?專家介紹,可以循著指示燈或者指示標識,走疏散樓梯。火災發生后,應就近跑向已知的緊急疏散出口,遇有防火門應該及時關閉。一般高層建筑都會設置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并設有防火門,實體墻圍護結構,用不燃材料裝修并達到相應的耐火等級,煙火在短時間內是進不去的。如果樓道被濃煙封鎖或者包圍了,這時應該盡量降低身體尤其是頭部的高度,并用濕毛巾或者衣物堵住口鼻。
如果一條疏散樓梯已經被煙火阻斷或因為其他原因走不通了,這時應立即查找場所內的其他安全出口進行疏散。按我國現行的工程建筑設計標準,大部分公共建筑都會有兩條以上的逃生樓梯或安全出口。當然,如果著火點位于自己所處位置的下層,且火和煙霧已封鎖全部向下的逃生通道,我們就應該尋找陽臺、露臺、屋頂等臨時避難場所,等待消防人員的救援。
留意安全出口
在發生火災時,導致人死亡的“第一殺手”是煙霧中毒。所以,防煙堵火是非常關鍵的。當火勢尚未蔓延到房間內時,要緊閉門窗、堵塞孔隙,防止煙火進入。若發現門、墻發熱,說明大火逼近,這時千萬不要開窗、開門,可以用浸濕的棉被等物封堵,并不斷澆水。另外,離開火場時應低首俯身、貼近地面,一是可以避開處于空氣上方的毒煙,二是可以看清疏散指示標志。
因為大多數建筑物內的消防通道一般不為人們所熟悉,所以一旦發生火災,人們總是習慣沿著進來的出入口和樓道逃生,當發現此路被封死時,才被迫去尋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時也許已失去了最佳逃生機會。因此,當進入一個新的大樓或賓館時,首先要看一看消防設沲、疏散出口和樓梯的位置。一定要對周圍的環境和出人口進行必要的了解與熟悉,以備不測。另外,超過100米高的公共建筑會設有避難層和避難間,市民進出前可留意。只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關鍵時刻救自己一命。
不要隨意開窗跳樓
遇到火災時,首先,要冷靜地觀察火情和環境,理智地作出逃生決策,萬萬不可留戀火場中的財物。其次,不到萬不得已時,切不可采取跳樓逃生的方法。我們可以把被褥、衣服、床單等撕成條,擰成繩浸濕后拴在室內牢固物上,抓住繩索沿外墻爬下,但要確保將床單等扎緊、扎實,避免其斷裂或結頭脫落。
在電影電視劇里,我們常常會看到跳氣墊逃生的場景。其實不到萬不得已時,也不能采用這種方法逃生,一旦跳下去傷亡的概率會非常大。如果是腳或其他部位先接觸氣墊,就很容易和頭部發生磕碰,造成骨折或者腦損傷。另外,一般救生氣墊的救援高度是15~20米,能夠救援6樓以下的高空墜落。若深陷火場,7樓以上的群眾一旦看到氣墊,一樣會往下跳,但是下落造成的沖擊力可能會把人彈出氣墊外,還可能會因無法精準地落在氣墊上而造成傷亡。因此,7樓以上的被困者在看到消防部門鋪設安全氣墊時,切勿盲目跟風跳下,以防產生無法預料的后果。
(摘自《江南保健報》201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