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振
摘要:介紹了豬瘟、豬丹毒的宰前、宰后的檢疫及處理辦法。
關鍵詞:生豬;傳染??;檢疫處理
中圖分類號:S851.34;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6-0027-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肉類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生豬的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飼養方式多種多樣。也正因如此,反而加大生豬的傳染病傳播途徑,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也給食品的檢疫帶來諸多不便。獸醫衛生檢查工作應該進一步加強,找出傳染病源并進行適當的處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豬瘟、豬丹毒的檢疫及處理辦法。
1 豬瘟
1.1 宰前檢疫
對生豬進行檢疫分為群體檢疫和個體檢疫。進行群體檢疫時檢疫員存在于豬舍之內,觀察其飲食狀態來判斷其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現有異常就要馬上進行隔離;對個體進行檢疫就是把已經發生異常情況的生豬經過仔細的檢查,再對生豬的病情進行確認[1]。
1.1.1 典型豬瘟 典型豬瘟病通常出現于沒有免疫力的豬群中,急性病豬體溫逐漸飆高到41 ℃,典型豬瘟的特征主要有:進食較少、喜歡趴在地上、身體搖晃不定,身上會出現相應的紅點,而且一直持續不退燒;鼻黏膜發炎,鼻涕呈膿性流出,淋巴浮腫,出現便秘腹瀉等狀態。
1.1.2 非典型豬瘟 神經型病豬喜歡在睡覺時磨牙,全身蜷縮,一般都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溫和型病豬病情要樂觀得多,有的病豬耳部和四肢末端的肉已經壞死,病情難以治愈,病歷時間較長。而顫抖型豬瘟一般發生在新生小豬身上,在母體里面就已經傳染,先天就表現四肢顫抖等狀況,經常蹦得很高,數日之后就死亡。
1.2 宰后現場檢疫
最急性型病死豬會出現黏膜、內臟等出血的癥狀,再無其他情況發生。急性型和亞性型患豬的情況較為相似,淋巴邊緣會有像網球狀一樣的出血狀況,其血色為黑紅色,很多臟器的黏膜都會出血,就連喉結的黏膜也有出血點,通常呈淡紅色,如果脾臟邊緣突然出現黑紫色,就會面臨突擊梗死。
1.3 處理措施
檢疫發現異常的生豬要立即圈禁,將已經感染的生豬運到固定地點進行焚燒,得過豬瘟的生豬居住過的場所要進行消毒,以免造成豬瘟再次傳播的危險[2]。
就宰后所看到的感染情況要做好相應的標記。對生豬感染較多的地方要蓋上印章,密封后送到指定地點進行銷毀。于此同時,對受到感染的部位要進行高溫消毒處理,所有的屠宰用具要經過高溫消毒再用開水進行沖洗。
2 豬丹毒
豬丹毒病人畜都有可能會被傳染,對養豬業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夏季最容易傳染。當人的皮膚破損就會感染這種病,從而導致全身不舒服,出現發熱紅腫等狀態。
2.1 宰前檢疫
2.1.1 急性敗血性 病豬臥于地,高溫稽留,體溫不斷增高,皮膚出現大大小小的紅點,有的是鮮紅色,降壓之后褪色,進而變成暗紫色,眼結膜非常紅。病豬沒有食欲,便秘拉稀交替出現,甚至便中出現血絲。
2.1.2 亞性疹塊型 除體溫逐漸上升和精神不振外,典型癥狀可以從肩、頸、胸、背、腹部、腿等部位的皮膚上看出來,初期疹塊稍微高出皮面一點,呈暗紅色的方形、菱形、圓形等,時間較久的疹塊就會結疤脫落。
2.1.3 慢性內膜型 病豬逐漸變瘦,便秘和拉稀的情況接連出現,呼吸相對困難,毛色失去光澤。關節等變形情況嚴重,運動不便。病豬的皮膚逐漸壞死結疤脫落,耳朵和尾巴上的皮膚干裂。
2.2 宰后現場檢疫
身體含有豬丹毒的病豬皮膚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形狀,疹塊稍微高出皮面,有多種顏色。典型敗血性大片皮膚呈紅色,在耳根、頸、腹部都可以見到,淋巴腫脹,出現很多淤血[3]。小腸的黏膜上有出血性炎癥,分泌的黏液也比較多。慢性型者四肢變形,切開便可以見到厚厚的韌帶,里面有維生素一樣的黏液滲出,有的病豬發病較快,皮膚會出現紅斑還有輕微的浮腫,檢查時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2.3 處理措施
若宰殺后的生豬體內藏有豬丹毒素,為不讓傳染源擴散,使人的健康受到影響,要及時進行銷毀。身體和內臟發生病變的生豬要運到指定地點進行焚毀,有輕微病變者要經過高溫消毒處理方可運出,對帶有傳染源的生豬豬血應該全部銷毀。
3 小結
生豬傳染病檢疫處理與養殖生產效益及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對發生傳染病的生豬,須立即采取緊急措施控制疫情的進一步傳播,措施總結如下。尸體處置,對感染嚴重的生豬要及時進行焚毀,將病豬的身體病變部位的肉割成小塊放入爐火中進行焚燒,使細菌全部殺滅,將尸體撒上柴油直至將其燒成黑炭方可作罷,將然后在埋入坑中。病豬隔離,將已經感染的生豬圈禁在一個固定地點,不讓其擴散,而且要對圈禁的生豬進行及時消毒,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其傳染源擴散。
參考文獻:
[1] 瞿仁忠.淺談生豬常見傳染病的檢疫與處理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5(5):62-63.
[2] 李光偉,金 一.生豬常見傳染病檢疫與處理[J].當代畜牧,2012(5):13-14.
[3] 王杰成,周慧玲,應明利,等.生豬主要傳染病產地檢疫的要點與處理[J].中國畜禽種業,2013(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