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絲綢之路,源遠流長;中國絲綢,名揚四海。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
這里,國家把蠶桑作為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的一項重點任務,凸顯了蠶桑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蠶學家向仲懷教授在蠶學界辛勤耕耘六十載,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振興學科,構建蠶桑新理論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世界蠶絲業的中心先是從中國轉移到歐洲,再從歐洲轉移至日本,至上世紀70年代再回到中國。然而行業人士分析認為,現代蠶業技術體系形成于日本,影響達半個世紀之久,同時,日本蠶業科學基礎研究長期位于強國地位。本世紀初,在家蠶基因組計劃國際合作中,中國仍然遭到了日本的排斥。
向仲懷于上世紀80年代留學日本,學習蠶學先進技術和從事前沿研究,深切感受到中國與日本的差距。回國后,他潛心致力于振興祖國蠶業科學,一方面以選育高產優質家蠶新品種帶動產業發展,一方面前瞻性地構建先進的學科研究平臺,培育師資隊伍,開展戰略性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西南大學的前身之一,西南農業大學的蠶學學科于1993年建成博士點,并于同年建成我國首個部級蠶桑學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蠶桑學重點開放性實驗室,引進了一批國外留學博士,加大了蠶桑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研究步伐。蠶學的研究生專業“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現在的特種動物科學)也于2002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作為農業科學,遺傳資源的保護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向仲懷在繼學科奠基人蔣同慶教授(1908—1988)的工作之后,領導學科團隊建成了世界最大家蠶基因庫和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桑樹資源圃。所有這些基礎,都為后來蠶桑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003年,向仲懷領導團隊與中科院華大基因合作,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下,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組測序,這是我國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計劃和水稻全基因組計劃之后,由我國科學家完成的第三大物種基因組,并于2004年在美國Science雜志上發表論文《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從而占據了國際家蠶基因組研究的領先地位。之后,中日走向合作,于2008年合作發布了《家蠶基因組精細圖》。向院士團隊再進一步,相繼完成了40個蠶類基因組重測序,于2009年再度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論文。基于基因組數據的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就此全面展開,至今取得了諸多先進成果。2011年,科技部批準依托西南大學建設“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為全面提升學科研究水平,向仲懷又領導完成了桑樹基因組計劃,于2013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成果。測序采用的材料為川桑。此前文獻均將桑樹染色體基數定為14,而此次課題組經過深入研究后判明,川桑染色體基數為7。這是桑樹學科百余年來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以桑樹和家蠶為典型代表的植物和植食性昆蟲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機制的解析也必將獲得重要推動。同年,團隊在BMC Genomics雜志上發表了幾乎持續研究了10年的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成果主體論文。家蠶微粒子病是蠶業上危害最嚴重的病害,由微孢子蟲感染引起,因其可以胚胎傳染,一直是產業上的頑癥,其基因組的解析,必然會推動該病害防控技術的創新建立。
誠然,組學是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新手段,向仲懷領導團隊取得的家蠶(動物)、桑樹(植物)、微孢子蟲(微生物)這“三大基因組”成果,奠定了我國蠶桑學科新的理論基礎,學科新體系得到逐步建立,必將產生深遠影響。中國蠶桑學科的國際地位歷史性地得到根本性改變。
辛勤耕耘,情牽蠶農錢袋子
在向仲懷的書柜里,有兩包用塑料袋裝的蠶繭:一包是普通的白色蠶繭,一包是他帶領團隊開發的我國首例轉基因新型有色繭實用蠶品種蠶繭。在這位80歲的科學家眼中,這兩袋蠶繭與中國蠶農的“錢袋子”緊密相連。“我們的蠶學研究每前進一步,就會促進蠶農收入的明顯提高,使得中國蠶絲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更堅實一些。這就是我和我的團隊不斷探索的理由。”
自17歲考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蠶桑系,195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開始蠶業教育和科研生涯至今,向仲懷與家蠶打了整60年交道,成為國際著名蠶學專家、我國蠶學界至今唯一的院士。
幾十年來,他創建了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主持建成了多個部級蠶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重點學科,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攻關課題、行業專項及省部級課題數十項,并組織獲得了國家“973”“863”“948”等重大項目資助,領導了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部省級成果獎10余項,并獲日本蠶絲學會特別獎、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會科技進步獎、香港桑麻基金會紡織科技大獎、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全國十大科技新聞、四川省和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以及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教學成果獎等獎勵和榮譽數十項次。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500余篇,主編出版《中國蠶絲大全》《中國蠶種學》《蠶絲生物學》《家蠶遺傳育種學》《蠶的基因組》和《桑樹基因組》等一批學科權威性學術專著,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包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在內的優秀高層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優秀的科技創新隊伍,為我國蠶業科學與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國家蠶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之前,為了徹底摸清我國蠶桑產業生產一線的真實情況,自2006年開始歷時3年,向仲懷和他領導的蠶桑隊伍開展了全國范圍的調研考察,沿著“古絲綢之路”,行程數萬公里,足跡遍及全國24個省區市的近100家機構,收集了解全國各地蠶桑產業發展的基礎信息,聽取來自一線的管理者、推廣者、經營者和蠶農的想法與需求。并針對蠶種場、繭站、繅絲企業、絲織廠、絲綢進出口公司等產業主體進行了重點調研,為蠶桑產業體系的設計提供了思路,提出了“蠶農增收,企業增效,產業發展”的十二字目標。同時明確了蠶桑產業發展的大方向:蠶業科學發展的大方向—融入大科學;蠶桑產業發展的開放方向—融入大農業;突破絲綢的發展瓶頸—融入大紡織;蠶桑產品研發大方向—融入大民生。站在學科巔峰的他,依然最關心蠶農“錢袋子”。
創新驅動,開啟發展新征程
向仲懷善于從宏觀角度看問題,他指出,我國蠶業的升級和轉型,需要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作支撐。2008年12月,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正式建立,向仲懷任首席科學家。
“創新是產業革命的推動力,新形勢下更應加強科技創新,推動蠶桑生態產業發展,從根本上實現我國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蠶學界唯一的院士,多年來,向仲懷帶領我國蠶桑隊伍,構建了一套創新發展戰略思路,改造了一個傳統學科,建立了“新蠶桑學”和“現代桑蠶產業技術體系”,培養了一代新人,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科技創新成果,延續“絲綢之路”文化血脈,注入新的時代內容,成為屬于蠶業世界和世界蠶業的財富。
根據一本未出版的印刷文集《大漠駝鈴》收錄的一篇文章《延伸的路 流淌的河》,向仲懷的關于我國現代蠶桑產業發展的系統性創新思路可概括為:以“高效益”和“可持續”為目標,堅持“市場導向”,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實現“多級利用”,以“專業化”技術支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注重企業帶動,重視文化引領,面向“大民生”“大健康”“大生態”,形成“新產業”和“新市場”,開創21世紀“新絲綢之路”新篇章。
“再燃五千年不滅的火種,重建新世紀輝煌!”幾千年的蠶桑文化,飽含華夏兒女的智慧和夢想。今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是對這一文化符號的最高禮贊,賦予了桑蠶產業新的時代內容,文化、科技、經濟、生態,已經成為蠶桑產業同時具有的豐富價值。要真正體現這些價值所在,就要準確把握定位,創新支撐,“深耕蠶桑”,實現新的跨越和收獲!
“駝鈴叮當,原野唱響,絲綢古道,笛聲悠揚,一條中華文明的彩帶織就了人類的夢想……花綾蟬衣,日月同彰,帛書萬卷,科技之光,絲路駝鈴再度唱響,蠶絲之光弘揚天下……”這是向仲懷創作的《絲路駝鈴》歌詞,橫貫古今,大氣磅礴,充滿使命感和力量。
中國是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發祥地,絲綢是中國的驕傲,而絲綢的燦爛源于家蠶的奉獻。中國的蠶絲是一個標志性產業,有5000多年的栽桑養蠶的歷史,桑蠶是我國的重要產業,目前的蠶繭和生絲產量占世界總量的70%。蠶業科學不只是一門科學,還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國家給了我那么多的榮譽,我有責任把蠶業科學發揚光大。”這就是向仲懷的事業使命。
“先生的夢想和他卓越的學識一樣,在學生中傳遞。”學科晚輩代方銀教授如是說。為加快蠶桑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推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蠶農創造財富,向仲懷苦心經營,甚至在擔任西南農業大學校長時,三次請辭校長職務,專攻蠶業科學。多年來,西南大學已是業界公認的國際蠶桑學科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集聚中心、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心。
如今,向仲懷院士已是桃李滿天下,學科一代一代的青年茁壯成長,而八十高齡的他,依然早出晚歸,堅持上班,研究學術,研究產業,也研究蠶絲文化,指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來訪者絡繹不絕。有一次,客人關心他累了,提醒中斷話題,好讓老先生早點回家休息,向仲懷卻說:“談蠶桑,我不累!”這很快在蠶業界傳為佳話。正是這樣的敬業精神,影響著我國蠶桑界,開創了現代高效蠶桑、生態蠶桑、功能蠶桑的嶄新局面,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長足進步,抗逆高產品種、高性能蠶絲、飼料桑、生態桑、采果觀賞桑,紡織用、食品用、醫用等“多元化”蠶桑“新業態”在華夏大地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