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亞林+曹曉敏


面對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技術及管理的日益復雜,個人的力量和智慧顯得蒼白無力,即使是天才,也需要他人的幫襯,唯有如此才能造就輝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絕大部分的工作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完成,靠個人奮斗取得成功的時代已基本過去了。
然而現在的小學生大都是“獨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圍著這些“小太陽”轉,使孩子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成長,滋生了孩子的不良習氣,導致很多學生只會汲取而不會付出,導致很多學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人們不禁要問:他們懂得如何與小伙伴和諧相處嗎?他們的合作意識強嗎?他們具有愉快地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嗎?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如果學習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與他人的合作互動之中,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無用的,這種教育都是失敗的。許多社會學家認為,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以及未來的世界里更為重要?,F代教育觀認為,未來社會需要的是開拓型、創新型人才,未來社會是倡導合作、共享、互助的個性化世界。因此,把合作意識的培養引入教學系統,不僅是適應教育社會化、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的教育理念。
為了全面了解小學生合作意識現狀,使研究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筆者在長沙市天心區選取了幼幼小學、青園小學、桂花坪小學、黃土嶺小學、黃興小學、仰天湖小學、中南大學附屬小學、井崗小學等8所小學,展開了摸底調查。調查通過學生、家長兩個層面展開。
一、學生層面調查情況及分析
1.課間活動時間,你更喜歡哪種方式?
喜歡集體活動的學生,不用任何人去指引,在課間活動時間就會非常主動地組合成集體,一起設計活動規則、獎勵和懲罰形式。在活動中,互為盟友的一方會相互團結,為取得勝利而共同努力。雖然這些活動大部分為一些娛樂性的游戲,但它同樣需要學生具備語言表達、肢體運動、思想交流、相互合作等基礎能力,是學生實踐活動的縮影。據學生課間游戲方式調查結果顯示,93.59%的學生喜歡和同學一起玩,只有6.41%的學生喜歡一個人玩,可見絕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集體活動,喜歡在相互交流與合作中更好地完成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也說明,學生是有團隊合作意識的,他們的合作意識還可以伴隨著興趣而主動強化。
2.學習和生活中,你是否愿意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
調查顯示,95.63%的學生愿意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只有4.37%的學生不愿意聽他人意見,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普遍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愿意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結果,95.63%的學生愿意聽取意見,也就意味著有95.63%的學生給別人提出意見,說明學生都有與別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意愿,這對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是有益的,因為他們能夠相互交流,學會分享,懂得接納不同的意見,并做出比較合理的分析和選擇。
3.你喜歡和其他同學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嗎?
對于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一問題,74.63%的學生表示喜歡,20.99%的學生持中立態度,而4.37%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從這一項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與人合作的意愿是很強的,他們的潛意識中對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行為表現出很積極的態度,對集體活動懷有濃厚的興趣,這正是團隊活動開展的有利條件。而對此表示不喜歡的學生比例為4.37%,這與上一項調查結果中不愿意聽取別人意見的學生比例相同,說明極少數學生傾向于堅持自己的想法,喜歡單獨一個人完成任務。
4.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怎樣做?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50.44%的學生會找其他同學商量解決的辦法,有7.00%的學生會請父母幫忙,而38.19%的學生會自己解決,選擇其他方式的占4.37%。超過一半的學生會先考慮到尋求他人的幫助,接納他人的意見,通過他人的指點解決問題,尤其是會優先考慮選擇與自己同齡的伙伴??梢姡@些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想到自己所處群體的其他成員,能夠比較自然而沒有心理障礙地把自己的問題告知別人,容易實現比較友好舒適的交流。而38.19%的學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力求通過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解決問題,或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或許是沒有請求援助的勇力,或者是對自己的能力比較自信等。他們在遇到這類情況時,主要與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自我對話,不會主動和周圍的其他人進行交流。
5.在完成老師布置的與同學合作的任務中,如果失敗了,你覺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在完成與同學合作的任務失敗時,60.64%的學生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會責備其他團隊成員,只有5.25%的學生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團隊成員。這說明學生能夠比較理性地處理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在遇到失敗時不會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能夠冷靜下來先分析自身的情況。這樣能夠維護團隊成員間的友好關系,有效提升團隊的合作能力。
6.在完成老師布置的與同學合作的任務中,如果成功了,你覺得小組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在團隊任務取得成功時,79.01%的學生認為同學們的密切合作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超過90%的學生會將團隊的成功看成是每位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團隊合作失敗了,他們會先從自身分析原因;團隊合作成功了,他們會把榮譽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他們看來,團隊合作的結果會很理想。同時,他們也能夠不計個人功過得失,不會因個人的情緒而影響團隊的精神凝聚力。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非常重視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能夠正確認識到團隊的成功與所有成員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
7.在小組活動中,當發現有同學需要幫助時,你會怎樣做?
85.42%的學生會很主動地幫助小組活動中有困難的同學,11.95%的學生會在別人求助時伸出援手。從這兩項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是很愿意幫助別人的,他們并不會丟下團隊中的成員不管,而是團結一致,大手拉小手,共同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8.你更喜歡以下哪種分組方式?
在團隊分組方式上,64.14%的學生喜歡自由分組,20.99%的學生喜歡按興趣愛好分組。自由分組區別于其他按能力、性別、學號等進行分組的方式,學生選擇小組成員主要憑自己的主觀感覺,而不會以團隊任務的需要為出發點。在他們眼中,選擇團隊成員與平時玩游戲尋找伙伴時一樣,不了解團隊成員的不同組合與團隊整體能力之間的重要關系。
9.你覺得哪種方式最能培養你的合作精神?
對于哪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36.44%的學生選擇老師多講一些合作技巧,42.57%的學生選擇老師多組織一些合作性的游戲??梢钥闯?,學生愿意培養自身的合作精神,但又缺乏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老師在這方面能夠給予他們指點,并且能夠通過游戲式的實踐活動來鍛煉其合作能力,從而在感興趣的活動中真實感受合作精神,培養合作精神。
我們發放的學生卷共設置9個問題,從學生日常的行為和心理分析其所折射的合作意識。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43份。根據統計,僅有39.94%的學生非常喜歡和其他同學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20.99%的學生表示一般,不是很喜歡。另外,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38.19%的學生會選擇自己解決,而沒有考慮和其他同學商量解決辦法。在完成老師布置的與同學合作的任務中,如果失敗了,有60.64%的學生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如果成功了,有79.01%的學生歸結為是與同學們密切合作的結果。對于學習中的分組,有64.14%的學生比較喜歡自由分組,選擇按興趣愛好分組的有20.99%。對于如何能培養合作精神,42.57%的學生希望老師多組織一些合作性的游戲,36.44%的學生期待老師能多講一些合作技巧,11.37%的學生希望老師多組織一些集體比賽。
二、家長層面調查情況及分析
1.您參與孩子課外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如何?
積極參與型家長:這類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非常關心,會主動與教師交流孩子的最新發展情況,愿意配合教師的工作,知道家校共育會更好地促進孩子的發展。這類家長從相關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所占百分比是可觀的。放心撒手型家長:這類家長認為,孩子既然已經上了學,教育問題就交給老師了,自己可以撒手不管了,相信老師會幫自己帶好孩子。于是,他們忙于自己的事業,不太關心和參與學校的活動。
2.當您不同意他(她)的要求時,孩子通常會有什么樣的表現?
在調查中,51.72%的學生會想辦法試圖說服家長同意,只有10.34%的學生不愿意和家長交流,放棄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學生普遍能夠和家長溝通,愿意為自己的想法去爭取。這對于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團隊合作行為是有益的,因為他們能夠相互交流,接納不同的意見,并做出比較合理的分析和選擇。
3.您的孩子能友好地與其他同學相處嗎?
對于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友好相處的問題,75.48%的學生表示非常贊同,有24.52%的學生表示和同學的關系一般,沒有學生與同學相處得不太好甚至關系差。從這一項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與人合作一起完成任務的意愿是很強的,他們的潛意識中對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行為表現出很積極的態度,對集體式的活動懷有濃厚的興趣,這正是團隊活動開展的有利條件。
4.您的孩子在游戲中會主動遵守游戲規則嗎?
在玩游戲的時候,有80.46%的學生會主動遵守規則,有18.77%的學生需要提醒才會遵守規則,而0.38%的學生則不會遵守規則。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會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可見這些學生在游戲中會想到自己所處的群體的其他成員,能夠考慮到其他成員的感受,容易實現比較友好舒適的交流。
5.您孩子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嗎?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體現了學生與家長的和諧溝通;40.23%的學生偶爾會和家長溝通,表達自己的意愿,也體現了基本的團隊意識;只有9.20%的學生一般不會和家長溝通,不會建立良好的團隊關系。
6.在與小伙伴的交往過程中,面對意見分歧,您孩子通常會怎么做?
在小伙伴的交往過程中,76.25%的學生認為有意見分歧時要討論商量后再做出決定,充分體現了團隊合作意識。他們認為同學們的密切合作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團隊的成功是每位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7.您孩子在團隊任務失敗時通常會歸因于哪個方面?
72.03%的學生會認為任務失敗是團隊共同的責任,體現了團隊的精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成為了他們的座右銘;15.71%的學生會認為團隊任務的失敗是自己的責任,與他人無關;而12.26%的學生認為團隊任務的失敗與自己毫無關系。從這三項數據可以看出,很多學生是有團隊意識的,他們并不會在團隊任務失敗時推卸責任,而是團結一致,大手拉小手,共同克服困難,讓整個小組充滿戰斗力。
8.您孩子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向您尋求幫助時,您通常的做法是?
在孩子遇到問題向家長求助時,73.56%的家長選擇和孩子一起討論,啟發孩子去解決問題;14.94%的家長選擇引導孩子去和同學商量,討論解決的辦法;8.43%的家長選擇直接告訴解決方法;3.07%的家長選擇不予理睬。從這些數據分析,很多家長愿意和孩子一起溝通和交流,體現了團隊合作的意識,也有少數家長不愿意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不了解團隊意識的重要性。
9.您覺得孩子們缺乏合作意識的原因是什么?
對于缺乏合作意識的原因,37.84%的家長選擇“缺乏通過合作取得成功的體驗”,33.43% 的家長選擇“缺乏合作的鍛煉機會”。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合作精神是有強烈意愿的,他們希望老師能夠通過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讓他們在感興趣的活動中真實感受合作精神,培養合作精神。
家長卷特設置了9個問題,發放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61份。在問及孩子們缺乏合作意識的原因這個問題時,37.84%的家長認為是缺乏通過合作取得成功的體驗,33.43%的家長認為缺乏合作鍛煉的機會。而當孩子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向家長尋求幫助時,73.56%的家長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僅僅只有14.94%的家長會引導孩子去與同學商量,討論解決辦法。
三、結論
通過從家長、學生兩個層面開展廣泛調查,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最后就小學生合作意識情況,筆者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1.學生喜歡團隊活動,有利于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以上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課間更喜歡團隊游戲,生活中愿意聽取他人建議,喜歡和同學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他們對多人一起參與的活動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與自己一個人完成學習任務、勞動任務等個人活動相比,多人的團隊活動形式更為開放,情感直接交流的機會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更為均等,這些對于學生而言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這種形式的活動中得到更多滿足。合作能力正是需要團隊成員在活動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將每位成員的能力實現幾何相加,所以學生對團隊活動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2.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團隊合作活動的開展
在生活和學習中,學生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建立友好的交流通道。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向自己的父母和同學尋求幫助,主動述說自己的難處。同學之間遇到困難時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了解同學的實際情況,并盡自己所能提出建議和幫助。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自由自主的,都能主動建立相互交流平臺。在團隊合作活動中,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及時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減少團隊內部矛盾。實時了解彼此的動態情況,適當調整團隊整體計劃,增強團隊成員間的密切配合度,這些都有利于團隊合作活動的開展。
3.學生非常重視團隊成員之間的友好關系
友好的團隊關系是團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對小學生合作意識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團隊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會冷靜地思考問題,先從自身分析原因,不是一味地推卸自己的責任,責備他人。在團隊取得成功時,會把功勞與每一位成員分享。而當團隊成員有困難時,會及時提供幫助,一起攻克困難。這樣能夠維護團隊成員間的友好關系,有效提升團隊的合作能力。
4.對如何更好地實現團隊合作能力缺乏科學的認識
學生對團體的活動是非常感興趣的,相比于一個人獨立完成任務而言,團隊活動有更多的伙伴一起參加,大家分工合作,既是合作關系又有競爭,共同經歷困難、分享喜悅。但團隊的工作效率并不僅僅是以活動興趣為唯一要素,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的分工與合作。從學生的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團隊分組的方式上,最喜歡自由分組的方式,其次是按興趣愛好分組,這兩種方式基本都是把分組決定權交給了學生,但他們缺乏對團隊組成的科學認識,沒有意識到團隊的組成要根據團隊任務、團隊成員的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慮,必須保證每一位成員都能在團隊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如何培養合作精神的方式上看,選擇最多的是希望老師多組織一些合作性的游戲,但他們注重的是在合作游戲中的玩樂感受,而不是游戲中的合作完成任務的方法。從上面所述的現狀來看,學生對實現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更多是基于玩樂的形式,需要得到科學的指導。
針對目前小學生合作意識現狀,筆者認為各學科的老師都應該在教學中關注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比如,多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合作完成任務的機會,并且給予方法的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關注、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并非某一個學科老師的事,對于體育、科學這樣經常需要合作完成任務的學科,老師們更應該重視。對于數學、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老師們也應當結合自己學科的特色、特點,想方設法設置符合孩子們身心特點的合作學習活動,給他們合作的機會。同時,如果能贏得家長支持,家校形成合力,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