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芳
孩子的包容心來自哪里?血脈中的傳承,還是成長中父母給予的不停鼓勵?
一場父子間的爭吵,讓我開始思考孩子秉性該如何培養(yǎng)的問題。
小叮當的爺爺想給孫子存一份股票,想法一提出來就得到爸爸的積極響應。兩個大男人開始就一只股票的得失展開熱烈討論,然后漸漸遠離了初衷。
“當初你若按我的判斷出手,現在該翻番了。”爸爸說。“未見得,我那只是潛力股。”爺爺堅持自己的主見。
“我是根據若干信息綜合而作出的判斷,而你并不了解最新的動態(tài)。”“我炒了十多年,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經驗只是過去,動態(tài)是現實。”“我們走著瞧,看誰笑到最后!”父子倆各抒己見,平地起硝煙。
我勸說,但無用,老子還想批駁,兒子也想反駁。我心中陰云飄過——平時理性的兒子,骨子里為何潛藏著與他爸一樣的固執(zhí)?如果固執(zhí)是被遺傳的基因,那小叮當會不會也如此?
那么,怎樣才能在人之初的萌芽中抑制不良性情的生長,進行優(yōu)良德性的引導?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古人爭論千百年,教育學家定論:“人之初,性本無。”一切取決于后天教育。我相信這樣的判斷。
我以更細致的目光觀察小叮當的性情,“看他吃奶,吞咽節(jié)奏急促,本性可能較急。像你一樣性情舒緩就好了!”我向兒媳感嘆。“慢慢訓練,性情會平和些。”兒媳則相信教育的力量。借此,我們也討論起那對父子的固執(zhí),“其實,人之所以固執(zhí)己見,在于對別人的理解包容度不夠。”
“我們要注意訓練小叮當的包容。”
“小叮當才50天,當然理解不了我們的意圖。”
“不,他聽得懂。”兒媳天天觀察他,給他說話:“他今天自己把鼻子抓破了,我批評他時表情嚴肅,他立即很委屈地哭了。我馬上笑著說,沒關系,我們以后小心就是。他馬上就不哭了。”
這恐怕是巧合吧,這么小,怎能理解大人的話?對兒媳的話,我半信半疑。
晚上,兒媳去吃飯,我守著小叮當。他醒了,按間隔時間也該吃奶了。只見他睜眼不見媽媽,閉眼就哭鬧。
“小叮當,媽媽在吃飯,要媽媽吃飽了,你才有奶吃。”我哄他,他稍停片刻,繼續(xù)哭。
“小叮當,你餓,媽媽也餓,媽媽吃不飽,你也沒吃的。”我繼續(xù)哄他。哭聲戛然而止,他望著我,一臉的無奈。
“我們小叮當真懂事,我們玩兒一下,等媽媽吃飽。”他仿佛真的聽懂了我的話,忍耐著不哭了,東張西望,有些焦急地等媽媽。
兒媳的話是對的。我們都低估了幼兒的理解能力,他們真的能意會至親的話;他們也有思維,也有自控力,哪怕只有那么一絲絲一點點。如果我們能在最初那一剎那抓住他,強化他,或許就能奠定他秉性的基礎。
過了幾天,小叮當去體檢,超重。
“小叮當,你可得好好鍛煉減肥喲!”我鼓勵他。
他不懂,望著我笑。
“來,蹬琴。小胖腿用勁!”這次他懂了,拼竭吃奶的力氣拳打腳踢,累得額頭冒汗。
下午游泳。“小胖胖,手手用力,鍛煉肌肉。”我們大笑,他或許以為我們在鼓勵他,全身發(fā)力,脖子上的泳圈在水里轉了個180度,兩只胖腿把一池水攪得漣漪重重。
“好!好!好!小叮當真懂事。”又是一陣拳打腳踢。
所以,人天生就喜歡鼓勵而不是指責。鼓勵也許能將萌芽的優(yōu)點變成一生的優(yōu)勢,指責會將露頭的潛能扼殺在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