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宗
緊跟眾議院的表決結果,美國國會參議院27日通過了兩黨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制裁法案,并提交總統特朗普。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對朝鮮和伊朗加碼多少制裁都不讓人驚奇,但在“通俄門”調查持續延燒、美俄試圖改善關系之際,國會加大對俄制裁無疑將白宮置于兩難境地。特朗普若同意制裁,俄羅斯必然報復,美俄緩和將胎死腹中。如果不同意,姑且不論國會的否決權,這還將再次被解讀為他內心“有鬼”。
目前美國參與“通俄門”調查的隊伍陣容強大,國會、聯邦調查局、特別顧問、媒體,甚至特朗普政府內的“爆料人”構成一張大網,死死罩住“白宮的囚徒”。處在風暴中心的特朗普及其家人、親信和團隊疲于應付,白宮權威跌落。在這樣的氛圍下,國會議員對俄強硬是在宣示“政治正確”,是對特朗普投下的不信任票。而美俄關系淪為美國國內政治的犧牲品,其實也是特朗普執政環境糟糕和外交政策模糊的縮影。
首先,民粹主義造就的特朗普拒絕“政客化”。成就特朗普的,是他毫無執政經驗和反精英的民粹風格,是華盛頓局外人的形象。入主白宮后,經過半年“學習期”,特朗普更有總統相了,但似乎本性難移。他在重大外交場合給人冷臉、搶占位置的任性,損害美國總統的形象。其“推特治國”、繞過主流媒體頻發混亂信號的做法,降低外交嚴肅性。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特朗普延續競選時的戰斗風格,有利于繼續調動選民基本盤的熱情,但在外交上未必有好效果。
其次,先天不足的團隊不夠給力。去年勝選后的特朗普不僅過渡團隊缺兵少將,就任后的執政班子搭建也較緩慢。因大批共和黨政策精英和他互不對眼,特朗普仍面臨人才荒。國安會雖陣容齊整且經過兩次改組關系理順,但在擺布戰略重點、設置優先議題、協調政策落實上,尚未顯現明確思路,也未涌現特朗普倚重的核心人物。在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防長馬蒂斯等人掌舵下,美國的反恐、穩定同盟、強化軍力等安全政策回歸傳統,但外交政策框架仍然不明,國務卿蒂勒森和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均商人出身,尚未展現雄才大略。
再次,國會和媒體的不信任削弱白宮的掌控力。主流媒體對特朗普的敵視和“泄密文化”盛行,使特朗普的一言一行都被置于放大鏡下,幾乎成為透明人。總統弱勢還刺激了國會的欲望,府會激烈爭奪外交決策權。特朗普的個人行為、談判技巧、團隊表現、外交斬獲等都被反復炒作,反過來會壓縮白宮的騰挪空間。特朗普越務實,國會和媒體越愿意玩弄別國人權問題彰顯道德優勢。特朗普在與中國打交道過程中認識到臺灣問題的敏感性,國會在臺灣當局游說下偏要推動美臺軍艦互訪等挑釁性條款。
最后,特朗普國內議程受阻降低其談判籌碼。特朗普精力旺盛,全力兌現競選承諾:走出華盛頓激情演講、半夜發推特、密集頒布行政令等,不可謂不勤政。但因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分裂,退出《巴黎協定》、“禁穆令”、嚴打非法移民等均引發不小爭議,政策效果打了折扣。由于民主黨的抵制和共和黨的分裂,醫改、稅改、基建、年度預算等重要立法議程不斷延期,前景難料。國內事務牽扯其大量精力,也削弱其對外討價還價的能力。特朗普重振美國制造業和中產階級的政策,與其貿易政策息息相關。如果在國內搞不定,貿易伙伴憑什么給你端牛肉?
執政半年,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跌至36%,創下20世紀以來美國歷任總統同期支持率的新低。在有鐵證證明特朗普“通俄”、妨礙司法或作偽證之前,建制派力量很難真正“扳倒”特朗普?,F在對美國新政府外交政策進行評判還為時尚早,但特朗普弱勢總統的地位和形象,已經袒露在美國民眾和國際社會面前。▲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