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沖
30 歲,你該擔心的是失業,而不是失戀或失婚
□ 周 沖

一
華為最近有一條新聞,挺讓人震驚的。
事件來源于華為內部溝通網站“心聲社區”上的一篇帖子。這篇帖子透露,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而研發則是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也就是說,34歲,許多人就已經面臨被清退的壓力。注意,是清退,不是退休。退休意味著你還有退休金,但清退后,你就一無所有,養老金和保險,你都得自己繼續去繳納?!胺駝t就中斷了,國家不承認,你以后就沒有養老金了。”
這件事情令許多人心頭焦慮萬分。天哪,30多歲,就有可能被掃地出門。我還有可能重頭再來嗎?我做好準備了嗎?我的知識與能力儲備足夠應對危機嗎?我能找到合意的工作嗎?我能繼續支付巨額房貸車貸父母醫藥費家庭生活費以及孩子的學費嗎?這么想起來,人生確實悲壯,也確實不容易。于是有人開始罵華為冷血。但是,任正非不相信眼淚,市場更不相信眼淚。在企業家眼里,最最重要的是利潤,而不是人道。你有價值,能為公司帶來利潤,我雇傭;你沒價值,請體面地離開。
二
這個世界殘酷無比,沒什么嬌可撒,沒什么賴可耍。如果想玩下去,那就適應它的規則,老老實實地創造價值。對于這一次清理,任正非并沒有否認,他在講話中說:“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斗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斗者支付什么。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與其說鼓勵,不如說告誡。我聽了十二分心寒,也十二分佩服。因為,他非常明白,他要做的是企業,而不是慈善。
三
今年我30多歲,身邊許多人也在這個年齡層。但我發現,更多同齡的女人與男人,還在“你愛不愛我”、“你會不會背叛我”、“公司新來的前臺能不能跟自己搞搞婚外情”、“過年同學聚會回不回去”、“婆婆說的那句話什么意思”等小心思中消耗光陰和注意力。
少有人真正意識到,大環境已經如此嚴酷了。這就好像陳后主,深居高閣,奏樂侑酒,天天懶散舒適地活著。隋兵入侵時,君臣上下歌妓縱酒,賦詩如故,還笑著對侍從說:“齊兵三來,周師再至,無不摧敗而去,彼何為者耶?”底下人也附和:“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斷南北,今日隋軍,豈能飛渡?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辈辉?,隋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皇城。從此,朝代更迭,陳后主淪為階下囚。
你不也是另一個陳后主嗎?
四
呆在“體制固若金湯、人脈四通八達、我永不失業”的幻覺中,以為30、40風華正茂,人力資本正值上升期,但不曾想,在企業家和獵頭眼中,你已經被打上“剩余價值不大”的冰冷標簽。
華為清退消息出來后,在科技互聯網圈,獵頭紛紛表示:我們不獵40歲以上的人。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身體素質下滑,缺乏激情,創新能力衰弱,時間與注意力也被家庭消耗不少,精力難以應對高強高壓的競爭環境。
真正的大企業更傾向于留下精英,清退不作為的人,吸收新鮮血液,為臃腫的組織瘦身。如此一來,中年員工無法在技術部門容身,便傾向于管理崗位。但與之不匹配的是,這部分人對收入的預期會更高。誰會用高薪聘請貢獻不大的人?除了關系戶,少有人會有這樣的好運氣。于是,眼高過頂的人們,就會迎來真正的中年危機。
五
我們都以為中年危機是迷茫、空虛、身體變差、個人成就感變低。事實上,現在它最核心的一個因素是:失業。當然,很多人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在舒適區呆太久的人們,往往對外界的風雨,都失去了測評能力。和朋友們說起此事,大都也不以為然?!皳氖裁?那是別人的事,我公司大得很,我沒事?!币灿腥苏f,“切,我體制內,我公務員,失業怎么也不會失到我頭上……”
在這種聲音里,我忽然想到幾年前,一個名叫諾基亞的公司。
那時,它如日中天,是中國手機市場當之無愧的王者,份額達到驚人的39.3%。在那樣的盛況中,沒人預料到它會走向末路,沒人以為它會從市場消失?,F在,市場哪里還有諾基亞的影子。
一個關于諾基亞衰落的故事是這樣講的:蘋果iPhone剛推出時,諾基亞工程師們對其進行了全面測試并得出結論——“這部手機一點都不堅固,一定沒有未來……”而在諾基亞的一個廣告中,不少筆墨都用在嘲諷蘋果iPad上:它僅僅是輕。當時許多人都覺得對。當然覺得對了——諾基亞公司那么大,大到中國手機用戶大都以為:蘋果想撼動諾基亞的地位?癡心妄想。但現在,它發生了。而且,比我們想象的速度更快,傾覆得更徹底。
更高端的、更智能的、更年輕的、更有激情的東西,都在更快速、更強勢、更廣泛、更無孔不入地改變世界。
六
如果你毫無感知,依然覺得工作穩定,無需操心,我只能說:兄弟,多保重!在人工智能時代,最先不穩定的,就是穩定的工作。
在科技領域,無論是雷軍,還是李開復,都在說著同一句話:“人工智能將導致50%的人失業。”大批藍領將被機器人取代而失業,而大批白領則將被另一種看不見的機器人取代而失業。也就是說:自由市場+人工智能=更多人死于舒適區。這些人是什么人?從事機械的、低智的、重復性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套路的工作的人。
我想,我們都應該正視這個趨勢:潮水洶涌來襲,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沒有人會是漏網之魚。你只有迎上去,和它擁抱,握手,深度學習,熟悉使用人工智能,占得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更的紅利,并從中分得一杯羹。而不是悲觀抵觸,或掩耳盜鈴,封閉在小小的愛恨情仇與個人的吃喝玩樂中,不去聽時代的聲音。否則,你會成為孱弱的遺老,當巨變來時,毫無脫身之術,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它吞沒自己。
(摘自《中年讀者》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