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軍/江蘇省淮安市委農村工作部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宋海軍/江蘇省淮安市委農村工作部

江蘇省淮安市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量提質”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大力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全市已培育家庭農場3664個、農民合作社10126個、農業龍頭企業1450個,涵蓋農村種養殖業、加工業及營銷貿易、技術指導、農機服務等各個領域,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6年居全省前三位;創成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6件、全國地級市第一,全省7件農產品地理標志中國馳名商標淮安占3件、位居第一,建成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省第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等多項改革被列入國家試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被評為中國改革2015年度十大案例之一。
立足地方特色,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整合力量推進全產業鏈發展,著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營造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空間。
培壯“4+1”產業特色。制定出臺加快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4+1”現代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意見,引領和指導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市級層面重抓“4+1”產業發展,縣區圍繞現有產業基礎選準1至2個產業主攻突破,優質稻米、優質蔬菜規模分別擴大到227萬畝和148萬畝,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高效設施漁業比重分別提高到69%和23.5%,創成省級休閑農業示范村63個。
優化片區載體打造。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串點成線、集中連片,加快推進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洪澤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重點園區、片區和產業帶建設,提升功能片區示范引領發展水平,淮安食品科技產業園集聚能力明顯提升,黃花塘革命老區依托6個投資超億元項目加快展示新貌。積極依托2個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4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載體,吸納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發展,連續3年引進投資超3000萬元農業加工項目突破100個,投資6億元的淮香食用菌、投資5億元的紫山食品等帶動能力不斷顯現。
推進綠色生態發展。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對全市2473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實行“一對一”、全覆蓋監管,有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挖掘造林綠化空間,加強濕地資源保護與退化濕地恢復治理,全市秸稈還田率達75%、濕地保護率49.5%。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加快農旅、三產一體發展,5個縣區國家全域旅游試點加快推進,洪澤國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試點有序開展。
突出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難題,聚力壯大主體、提升質量,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水平。
強化技能培訓促進發展。立足轉化傳統農民、引入新型農民,積極整合培訓機構和人員,分層次、分類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著力育強一批懂技能、會管理、知信息技術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持證農民數量達25萬人,培育度超過30%。深化農民創業富民行動,順應需求,不斷擴大創業農民數量和扶持自主創業份額。
強化品牌培育助力發展。強化政策激勵,明確創成不同類別農業品牌的扶持措施,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品牌、用品牌,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全市共注冊農產品商標7960件,創成中國馳名商標6件,“盱眙龍蝦” “洪澤湖大閘蟹”品牌價值分別達166億元和78億元。堅持政府搭臺、主體唱戲,相繼舉辦杭州、中山“淮安大米”推介專場和南京(淮安)農展會等活動,助力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宜蜂尚蜂蜜、周小帥龍蝦、愛食派螃蟹在淘寶、天貓平臺上單品銷售位列前3名。
強化產業集聚推動發展。堅持內部培育、外部招引,積極引導各類主體集群發展,在7個片區規劃建設新型經營主體綜合服務中心,增強整體規模優勢。積極推動聯盟發展,依托淮安大米、盱眙龍蝦等地理標志產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成合作聯盟,相互協作、合理分工、抱團作戰,形成整體優勢。
牢固樹立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就是扶持農民、農業的理念,圍繞調動創業激情,著力破解瓶頸制約,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堅持依法依規、進度服從質量,上下聯動、左右協同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全市頒證到戶率達96.2%,真正做到確實權、頒鐵證,讓廣大農民吃下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定心丸。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實現縣鎮兩級全覆蓋,推動土地等要素規范有序流轉,共成交金額21.56億元,5個縣區交易額突破2億元,分別有6個縣區、6個鄉鎮進入全省交易市場縣級30強、鎮級50強。
完善資金扶持機制。積極探索支農資金整合有效形式,優化資金投向,市財政整合5000萬元、各縣區至少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產業項目,基本形成多級聯動支持的格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服務體系和服務品種,實現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行政村全覆蓋、涉農貸款增幅連續3年全省位居前列。在總結金湖全國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有序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試點,5個縣區試點抵押貸款1.57億元,有效緩解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完善科技服務機制。充分依托市域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新品種研發、技術攻關開發、檢驗檢測、工藝改進等科技服務和科技孵化平臺,提升科技服務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能力。全市已建立市級以上涉農重點實驗室12個、省級研發和服務平臺3個、省級企業研發機構27個、院士工作站10個。推進科技人員掛鉤新型經營主體制度,及時提供“點對點”科技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特征,始終堅持把規范發展作為原動力來抓,營造氛圍、創造環境。
重抓協同化推進。建立縣區之間規范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結對競賽活動,組織市直7個涉農部門分別包干到縣區進行督查指導,每半年組織一次集中觀摩活動,重點剖析化解突出問題。完善考評體系,把新型經營主體規范情況納入縣區和部門年度農業農村工作考核范疇,上下聯動、協同發展。
重抓規范化管理。積極開展各層級示范性新型主體聯建活動,制定市級示范創建標準,引導主體規范管理經營行為,遞進式創建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示范性主體。已創成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省級51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38個、省級154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3個。完善建立分類建檔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重點推動家庭農場建立規范財務制度、合作社建立財務和收益分配制度、龍頭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示范帶動輻射能力。
重抓配套化跟進。大力發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作業、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等服務性組織,全市登記注冊專業化服務組織826個,組建農機合作社942個,有效提高為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水平。市供銷社成立欣隆現代農業全程服務公司,大力推進稻麥規模種植全程服務體系建設,服務面積10萬畝。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工程,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智慧農業和網絡銷售,已創建省級以上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4個、省級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10個。大力表彰新型經營主體先進典型,組織開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十佳”標兵評選活動,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交流發言和表彰獎勵,激發各類主體創業農業領域,推動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加快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