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a+Shafee
編輯 方迎忠 鄭潔 rwzkphotos@vip.163.com
一路向南,過了索爾頓湖,附近的農田早已變成塵土飛揚的城鎮,拖車和露營車的輪胎印痕綿延進沙漠深處,破舊的車輛在這片土地中顯出身影,漸漸自成風景。多年以來,不同群體的人們被吸引到這里——舊日的美國海軍基地鄧拉普營,如今的板城(Slab City)。板城的得名僅僅是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美軍撤退后被遺留在此地的基地混凝土板。現在的板城是自由者的大本營,也是個不尋常的聚居區,活躍在加利福尼亞州因皮里爾縣的索諾拉沙漠之中。
板城的人口在幾百到幾千之間波動,而這取決于季節的不同。在夏季,這里的溫度幾乎可以達到50C。在冬季的幾個月里,這個廢棄的海軍基地變成了一個居住著多達數千名露營者的散亂生活社區。這些季節性的臨時居民被稱為“冬候鳥”,他們生活在房車或者空置建筑里面。而常年居住在這里的人則被稱為“板城人”,他們是一群想擺脫貧困同時也對逃避規則和社會秩序有共同渴望的人。這里沒有政府監管,沒有苛捐雜稅,他們喜歡將板城稱為“地球上最后的自由之地”。
很多板城人因貧困和失業到這里過免地租的生活,也有一些人是想要在這片開闊的沙漠環境中尋找完全脫離網絡的自由。這里沒有任何淡水、電力或下水道設備,居民能依靠的是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洗澡要去公共溫泉。
板城不尋常的聚居區主要以社群圖書館、社交俱樂部、咖啡館和雕塑公園為特色,然而,多年間,因為沒有法律和規則的約束,一些爭吵可能就會演變成槍戰。
在這里,有著各種經歷的人,或衣衫襤褸,或散發著浪漫的波西米亞風情,或像永不妥協的嬉皮士。在永久居住者的眾多臨時住所里,人們互相交流以前的生活,講述自己被社會和經濟排斥、剝奪或錯過機會的故事。美國企業和工業基礎設施的繁榮與光輝,使其更加無法遠離索諾拉沙漠枯焦的平原,板城人退回板城,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現有的一切。
當美國推動民族主義和經濟實力進一步強大的同時,大量美國人也因為遭受到的困難被進一步邊緣化。從逃離自己止贖房屋的人們到沮喪的美國抗戰老兵,這片機遇之地似乎并沒有給他們提供任何安慰或鼓勵。板城居民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緊密社群,每個人都因為各自的原因而決定逃避現代生活的負擔,走出一條與他們的同胞完全不同的道路。
老貨車被板城的居民們修復并畫滿涂鴉
一個男人在板城的溫泉里游泳
22歲的Cvrus手持BB槍。他在圣地亞哥出生長大,小時候父母就分居了。他的父親是一個墨西哥墓地工人,母親是美國人。父母離婚后,Cvrus在一個全是女人的家庭長大。在他18歲的第二天,他從高中退學,離開了家,因為他再也不想遵從母親的約束。在路上度過幾年后,2016年12月,他決定在板城定居。J0sh(左)來自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在搬來板城
板城里藝術家的涂鴉
28歲的Cornelia來自明尼蘇達,她正在板城的住處打沙袋。2011年離家以后,她一直在路上,住在自己的貨車里。3年前,她終于安頓了下來,一年后,她決定重建板城的圖書館。現在在Comelia的私人生活空間里有游戲室、電影院、酒吧和幾百本捐贈的書。她還畫畫,出售手工制作的珠寶,并且制作了關于板城城市生活的短視頻放在Youtube上面,有3500多個關注者。“我討厭去城市里的一個原因是我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在這里,我得到尊重,并且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
ZZ在沐浴后爬出板城的混凝土水箱。2016年12月,ZZ沿著西海岸搭便車來到板城,選擇在這里建造了一個永久性住宅。他現在住在“水缸路”,因為其終點有蓄水池而得名。他自北卡羅萊納中學輟學,20歲時加入部隊并在日本服役。回到美國以后,他娶了自己的高中戀人。不過這段感情并不長久,他在離婚以后就沒見過自己的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