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光
1982年到1999年,成為美國經濟的超級擴張期,被稱為“20世紀最持久的繁榮階段”。
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后,提出了一個以大幅度減稅為核心但不止于減稅的“經濟復興計劃”,削減政府開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同時減少貨幣供給,擴展自由貿易,推進經濟全球化,并以此政策組合全面取代自羅斯福新政時代以來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1981年7月,里根在電視上說明減稅法案的計劃。但他的新經濟政策起初幾乎無人看好,但人們嘗試新經濟計劃的愿望還是一時占了上風,減稅方案總算在一片爭議聲中于1981年8月獲得通過。當時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霍華德·貝克把該財政計劃貶稱為“河船賭博”。
但是,減稅計劃執行一年以后,經濟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倒變得更加糟糕,陷入了更加嚴重的衰退中。在最困難的時候,這位演員總統身邊的多位顧問都失去了信心,紛紛提議改變政策,開始增稅,認為不及時調整政策將使財政赤字迅速增加,以致把政府徹底壓垮。
在減稅法案實施的過程中,最值得贊揚的是里根總統。他十分果斷地拒絕了所有經濟政策上的凱恩斯主義言論,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人們:減稅,一定要堅持住!但抵制減稅政策的力量還是非常強大,周折難以避免。
總統和他的顧問和助手們發生了明顯的分歧。5月21日,《華盛頓郵報》發表了題為“里根的顧問們支持增稅”的頭條新聞,介紹了“已向總統提交的”到1985年1月1日增稅450億美元的白宮計劃。誰知第二天,同是這家報紙又報道說,總統稱對此計劃不感興趣,他說:“這也許是政府中某些人的態度,但絕不是我的態度?!?/p>
就在這一年,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美國經濟突然起死回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其回升和增長的速度和力道,甚至連里根總統自己一時都不敢相信。1983年年終算賬,美國的增長率已經上升到3.5%,到1984年,扣除通脹因素之后的增長率更是達到6.8%,創下了50年來年度增長率的最高水平,通脹率則下降了65%以上。
大規模減稅,難以避免的預算赤字的上升,這也是減稅的反對派們所持的主要理由。這一輪減稅人們看到的是伴隨經濟增長而來的龐大的預算赤字,先是一千億美元,接著又上升到難以置信的兩千億美元。嚴重的赤字甚至影響到總統大選。1984年,民主黨推舉蒙代爾作為總統候選人。他指責里根的預算赤字和“為富人減稅”的政策,并向選民承諾,他要增加稅收以解決嚴重的赤字問題。里根則在競選演說中問了美國人民一句話:你們的生活比4年前好,還是不好?人們一致說好。里根說,那好,我們繼續堅持低稅率不動搖。這一年他以95%的得票率擊敗了蒙代爾,被稱為“一邊倒的1984”。
1982年到1999年,成為美國經濟的超級擴張期,被稱為“20世紀最持久的繁榮階段”。除了在2001年出現過8個月的短暫緊縮之外,經濟的強勁增長實際上一直維持到2007年才告結束,前后延續了25年之久。這25年美國創造出的財富遠遠超過前兩百年的總和,經濟總規模幾乎是剛剛過去的70年代后期的兩倍,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財富創造期。
有人認為減稅只會使富人受益,實際上并非如此。據美國聯邦稅務局2006年更新的統計資料,所得最高的1%、5%和10%人口繳納稅金占比,1980年分別是8.5%、21%和32.1%,2005年分別為21%、33%和44.4%;所得最低的50%人口所納稅額占比,1980年是17.7%,2005年則僅為13.4%。而這個區間幾乎涵蓋了整個減稅時代。人們應該再清楚不過地看出來了,低稅率使稅制更加成熟和先進,而這種得自拉弗曲線的深刻學理,至今即使是稅收專家,也未必弄得清楚其中的奧妙。
科林·鮑威爾曾講過一個關于里根總統在白宮最后一天的故事。1989年1月一個寒冷的早上,身為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他向里根報告:“總統先生,以下是我對您提出的最后一個安全報告:全球處于安全狀態,沒有危機,本國的經濟狀態也很健康。”他的報告簡短有力,含義清晰,是對里根時代即將結束時美國整體狀況的一個評估。
事后證明,這一評估是準確的,當時和這以后的若干年里,美國面臨的全球狀況和經濟形勢與8年前里根上任時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