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戈涅
如果研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學者不遭遇一次婚變與出軌,他就永遠只能在“概念上”理解對于出軌的憤恨與嫉妒。
薛愛華在《撒馬爾罕的金桃》中所做的工作告別了歷史書寫宏大敘事的誘惑,他只拈著一根繡花針,左旋右轉,一針一線,密匝匝地縫制出了唐代舶來品的華麗目錄。
對歷史現象抽象的概括與總結永遠是空心的,我們當然可以在概念或者數字中認識到唐朝的偉大、漢唐盛世的飛揚、唐朝對外貿易的繁榮,但這些認識并不會比我們對一張餐巾紙的認識更多。因為,我們感受不到這些繁華盛世的具體模樣—也就是說,以往的史論書寫多少缺乏“這個性”(Thisness)。“感受到、體驗到”,這是遠比“認識到、了解到”更為結實的認知路徑。一如桑塔格有些極端地談到的,如果研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學者不遭遇一次婚變與出軌,他就永遠只能在“概念上”理解對于出軌的憤恨與嫉妒。
打開《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時間,酒、茶、糖、玉、漆、器撲面涌入了我們原本空泛的歷史想象中—當我吃著香蕉時和巴旦杏時,總是不由聯想到這是從唐代人們才開始吃的食物,因為帝國開疆拓土的偉業,這些異域的食物混入了人們的食譜;當我閱讀著藥品使用說明書時,那些“延胡索”、“肉豆蔻”則提示著它們跋山涉水,躺在商人的行李箱里進入東土大唐的冒險旅程。在這一時刻,我,一個唐人的后裔,與“憶昔開元全盛日”建立起一種流淌著藍色血液的譜系,共時的體驗將我投入到了歷時的縱深之中。這些日常生活中依然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以一種“充滿生機的遺物”狀態將我與過去相勾連,以一種具體可感的方式將歷史雕像的輪廓從大理石外殼中清晰地鑿了出來—一句話,《撒馬爾罕的金桃》是一本充滿著“這個性”的物質名錄詞典。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人類學學位的薛愛華似乎更容易受到器物而非文本的誘惑,因而他對古代物質世界的重視無疑獨辟蹊徑,正如一些評論指出,他雖然也不時引用唐代詩歌文本,但絕不以解讀這首詩歌本身為目的。在《撒馬爾罕的金桃》中,詩歌依然服務于對物質世界的側面描繪。正因如此,這個世界顯得無比真切,因為紛繁復雜的物質消除了抽象帶來的乏味與空洞。縱觀全書,中國古代詩人的辭章纏繞在每一章節開篇的異國詩人短歌之中,互文的呼應指向時代的兼容并蓄,而舶來的物品更與舶來的人交織在一起,構成了 “物質世界”生機勃勃的基底—在這個時代,人既可以是貨物的搬運者、交換者、掌管者與主宰者,但同樣可以成為貨品本身。
如薛愛華所提到的,這些以人為主的進貢品中,很大部分是戰爭中被俘獲的奴隸,那些具有附加值的奴隸,比如高麗、新羅國的少女由于可以成為很好的女婢、演繹者與姬妾而頗受歡迎,由此甚至刺激了人販子和海盜業,而對趣味的追求又促進了侏儒進口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患有白化病的“白頭人”、號稱能使人長生不老的藝人、精通歌舞樂器的演員都成為奇貨可居的搶手貨。甚至,連人的頭發也成為了進貢品,朝鮮進貢的人頭發可以治療頑疾,如“小兒驚啼”、“無故遺血”。具有交感色彩的敘事將盛唐拉入了古代巫術的大同世界中—在歐洲的民間傳說中,一個巫師的魔法力量維系在她的頭發里,頭發和指甲被視作占有一個人精華的魔法力量,這些重要元素常常被運用在魔法符咒里,而古代埃及人相信一瓶混有人頭發、指甲和血液的毒液將賦予人絕對的權威力量。顯而易見的是,《撒馬爾罕的金桃》整本書都洋溢著那種來自古代世界文獻的無邪與天真,不可盡信卻又趣味盎然,以至于,有時候頗似在讀《山海經》或者《搜神記》。而對“以人為物”的“物化”記載中,又往往流露出一些人性的溫情,比如薛愛華記載到,唐太宗同情兩名被送至中途的新羅女伶,下令使其返家。這種物質與人倫交織的寫法,又頗為狡黠地使薛愛華告別了干癟的物質羅列敘事。
通過撒馬爾罕進貢的金桃、通過印度群島進貢的烏木、透過新羅進貢的海豹皮,我們終于看見異域奇珍背后閃光的故土大唐。
《撒馬爾罕的金桃》
作者: (美)薛愛華
譯者: 吳玉貴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4月
定價: 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