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當地時間2017年6月21日,沙特麥加,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買家舉行宣誓效忠的就職儀式。
2017年6月21日,沙特阿拉伯國王兼首相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突然發布命令,宣布免去他的侄子穆罕默德·本·納伊夫的王儲、副首相和內政大臣職位,任命自己兒子、副王儲、第二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為王儲和副首相,并繼續擔任國防大臣一職。當天晚上,新王儲薩勒曼舉行了宣誓就職的儀式。一時之間,這個古老的海灣君主國政局的變幻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視線。然而,要想真正明白沙特阿拉伯近年來頻繁的政治變動,必須要揭開其政治制度的神秘面紗。
三起兩落的艱難建國歷程
沙特阿拉伯的政治制度與其特殊的建國歷史密不可分。關心中東局勢的人大都知道,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王國是于1927年5月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宣告獨立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里沙特阿拉伯已經兩次建國。
18世紀前期,阿拉伯半島處于部落割據的混亂狀態。游牧的貝都因人和在綠洲上的農民分別構成了一個個互不統屬的酋長國。盡管各個酋長國均宣稱自己信仰伊斯蘭教,但實際上每個酋長國都有獨特的自然崇拜物與宗教儀式。1740年前后,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創立了伊斯蘭教的瓦哈比派。瓦哈比派的基本教義是,嚴格按照《古蘭經》和圣訓的原則進行宗教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穆斯林的團結。在政治上,其指責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背叛了伊斯蘭教,認為只有阿拉伯人才能實現伊斯蘭教的純潔,主張通過“圣戰”實現阿拉伯半島的獨立與統一。瓦哈比派也被視之為近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源頭。
然而,影響更大的是瓦哈卜與沙特家族的聯盟。瓦哈卜最初希望能夠在自己的故鄉艾葉奈傳播教義,然而受到了當地長官的反對。于是他不得不到家鄉附近的達爾伊葉傳教。當時,達爾伊葉僅僅有70戶居民,統治者是酋長穆罕默德·本·沙特。他歷來和艾葉奈的長官有矛盾,因此熱情接待了瓦哈卜并宣布改宗瓦哈比派。其通過宗教與軍事雙管齊下積極擴張,到1765年去世的時候已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內陸的內志地區。此后,其子阿卜杜勒·阿齊茲繼酋長位,繼續推行瓦哈比教義和對外擴張活動,并且于1792年瓦哈卜去世之后接任伊斯蘭教教長職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
阿卜杜勒·阿齊茲與接任王位的兒子大沙特繼續進行對外擴張,到1811年,沙特家族控制了麥加和麥地那兩圣地所在的漢志地區,并且不斷出兵劫掠伊拉克的巴格達與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地。史稱第一沙特王國,又稱前沙特王國。然而,當大沙特于1814年4月病逝后,其子阿卜杜勒與叔祖父、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的兒子阿卜杜勒·伊本·穆罕默德爆發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埃及領導人穆罕默德·阿里借機出兵阿拉伯半島,于1818年俘虜了阿卜杜勒,第一沙特阿拉伯王國滅亡。
1824年,阿卜杜勒·伊本·穆罕默德的兒子特爾其·伊本·阿卜杜勒在一些部落首領的支持之下出兵利雅得。駐守當地的土耳其和埃及軍隊棄城逃跑。隨后,特爾其統一了整個內志地區。由于原來的首都達爾伊葉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利雅得則有堅固的城墻,所以特爾其決定遷都利雅得。這個新王國史稱第二沙特王國,又稱后沙特王國。這也標志著沙特王朝的王位從阿卜杜勒·阿齊茲一系轉到了阿卜杜勒·伊本·穆罕默德一系,并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1892年,第二沙特阿拉伯王國被土耳其支持的沙馬爾國滅亡,末代統治者拉赫曼流亡科威特。隨后,拉赫曼的兒子伊本·沙特積極開展復國運動。其采取了利用英國牽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策略,于1915年簽訂了《英國——內志條約》,宣布內志成為英國的“保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積蓄了足夠力量的伊本·沙特與英國決裂,于1925年占領了漢志地區。隨后,其于1927年迫使英國與自己簽訂了《吉達條約》,承認沙特阿拉伯王國獨立。至此,第三沙特王國,或曰現代沙特阿拉伯王國正式建立了。
神權有限的政教合一體制
從沙特的建國歷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伊斯蘭教對于王國的建立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這個緣故,直到今天沙特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18世紀的政教合一體制。它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沒有憲法的國家之一,以《古蘭經》為最高權力來源,國王又被稱為“麥加和麥地那兩圣地的仆人”。同時,國內還具有形形色色的宗教權力機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針對沙特上層的高級宗教機構,為沙特政權提供合法性論證和宗教事務闡釋。這類機構主要包括“高級烏萊瑪會議”和“高級卡迪會議”。兩個機構均成立于1971年。前者由沙特境內有影響的宗教學者(烏萊瑪)組成,主要職能是針對有關伊斯蘭教義的重大問題提出解釋說明或處理意見,是最高宗教權力機關。后者主要由沙特國內有影響力的法官和法理學家組成,包括一部分來自高級烏萊瑪會議的教法學家,主要職能是闡釋有關宗教的重大法學理論疑難問題并為重大案件提供指導性意見,是最高宗教法律仲裁機關。
第二類是針對沙特普通人的宗教機構,主要包括“公共道德委員會”與“宗教研究、教法宣傳和指導委員會”。公共道德委員會也被稱之為勸善懲惡協會,成立于20世紀20年代初,長期由瓦哈卜出身的謝赫家族控制。其主要職能是監督所有的穆斯林履行宗教義務,并且有權處罰違反宗教法規的人,是宗教司法機構。宗教研究、教法宣傳和指導委員會則是由國王以首相身份兼任首腦,主要負責宗教宣傳、宗教書籍出版和宗教學者培養等工作。
第三類是注重向國外傳教的宗教機構。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世界穆斯林青年大會”。其成立于1972年底,主要職能是支持世界范圍內一切穆斯林青年和學生組織,并且幫助穆斯林青年們建立專業組織和提供培訓。該組織在名義上并不屬于沙特政府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所有的活動均在沙特政府指導下進行,并且由沙特知名人士來進行規劃和管理。
不過,盡管沙特有很多富有影響力的宗教機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實行了政教合一體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宗教權力又是有限的。宗教機構的職能僅僅限于和宗教有關的事務,并不能干涉其它世俗政治事務。甚至對兼任最高宗教首領的沙特國王繼承,烏萊瑪們也僅僅是起到一個追認的“橡皮圖章”作用。另外,從部落酋長發展而來的沙特國王,其第一身份也仍然是世俗政權的首腦。
沙特家族為中心的世俗權力架構
就沙特的世俗權力而言,其機構設置也是在世界各國中極富特色的。因為沙特阿拉伯王國是從原始的部落酋長國發展而來的,所以世俗權力機構帶有原始性與現代性混雜的特點。既沒有明確的行政機關,也沒有明確的立法機關。具體說來,世俗政權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重要機構。
沙特影響力最大的世俗權力機構是大臣會議,俗稱內閣。其成立于1953年,后來1958年和1964年費薩爾國王主持了對《大臣會議條例》的兩次全面修改,使其上升為最重要的實權機構。修改后的《大臣會議條例》規定,大臣會議由主席、副主席、負責具體事務的各部大臣、國務大臣和顧問組成。其中大臣會議主席亦稱為內閣首相,由國王兼任,大臣會議副主席亦稱為內閣副首相,由王儲兼任。各部大臣分別是所在部事務直接首腦和最高權威,就本部事務對大臣會議負責。
另一個重要機構是協商會議。1992年法赫德國王頒布了《協商會議法》,并且于1993年正式召開協商會議。其任期四年,第一屆協商會議成員有60人,1997年召開的第二屆協商會議成員增至90人。2001年召開的第三屆協商會議成員增至120人。2005年正式修改了《協商會議法》,從第四屆協商會議開始成員增至150名。按照《協商會議法》規定,協商會議的主席和所有成員均由國王任命,由年滿30歲的沙特國民擔任。其只有咨詢建議權而沒有立法權。如果協商會議的建議與大臣會議的意見一致,其提案在國王批準后執行。如果雙方意見有分歧,則由國王進行裁斷。
在地方上,沙特1992年頒布的《省組織法》將全國分為十多個省,省下設市,市下設鎮。同時規定,設立各省會議,其成員包括該省的埃米爾(省長)和省政府機構的主要負責人,至少有十名是國王指定的當地名流。從2005年開始,沙特實行了市鎮選舉,2015年又給了婦女選舉權。但是實際登記選民不多。當前,近3000萬人口的沙特當中登記的男性選民只有130多萬人,女性選民更只有十幾萬。選舉的影響也很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傳統部落選舉的延續。
就整體上來看,沙特從中央到地方的世俗權力均掌握在王室成員手中。像大臣會議不僅由國王和王儲擔任正副主席,而且國防、內政和外交等重要的部長也始終由王室成員擔任。例如,新任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擔任副王儲前就擔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前王儲納伊夫則長期擔任副首相兼內政部長的職務。在地方,各省的省長特別是重要省份的省長也往往由王室成員擔任。例如,現任國王薩勒曼便從1963年開始擔任沙特首都利雅得的省長,到2011年其轉任國防大臣為止共擔任了這一最重要的省長職務近半個世紀。
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及變遷
不過,沙特的君主制不同于中國古代的個人君主制,而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傳統的部落家族統治特點。人們經常說沙特王室擁有5000多個王子。其實這些并不都是現代沙特王國開國君主伊本·沙特的后代,而是從第一沙特王國奠基人穆罕默德·本·沙特的父親沙特·本·穆罕默德·本·穆格林算起的所有被沙特家族承認的男性后人。
當然,沙特家族核心還是開國君主伊本·沙特的后代。準確的說,只有其父親拉赫曼的后代才能稱得上沙特王室成員。伊本·沙特于1953年去世,其共有35個兒子。這些人及其子孫構成了沙特王室的核心,享有王室繼承權。為避免第一沙特王國和第二沙特王國長期的繼承權紛爭,伊本·沙特明確規定實行兄終弟及制度,即自己所有的兒子根據長幼排序和能力意愿依次繼承王位。這一制度一直實行了60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國王并非由上一任國王指定,而是由王室核心成員集體決定。他們甚至有權決定廢黜國王。像伊本·沙特死后,繼承王位的長子沙特治國無能,于是沙特王室的12名主要親王于1958年要求沙特國王退位,迫使沙特國王下詔費薩爾王儲兼任首相并全權處理國家一切事務,自己僅僅保留國王虛名。最后,沙特國王在1964年想要奪回權力的時候被徹底廢黜。2006年,沙特又成立了王室核心成員組成的效忠委員會決定王位變動。當前這次王儲的廢立也是取得了34名效忠委員會中的31人支持才得以通過的。
這種集體協商的兄終弟及制度有效的緩解了王室內部的紛爭。但是,這種繼承制度本身也具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對于代際之間的王位繼承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近些年來第二代王子們均年事已高的情況下顯得更為迫切。另外,其也不可能根本解決王室內部的紛爭,像近年來蘇德里集團與非蘇德里集團之間的矛盾就非常突出。
早在法赫德執政期間,其便于與六個同母弟弟組成了蘇德里集團,并且在阿拉伯半島最有影響力的蘇德里部落這一母族支持下成為了王室的核心。現任國王薩勒曼就是蘇德里七兄弟中最小的一個。前任國王阿卜杜拉去世之前曾任命非蘇德里系的穆克林為副王儲。穆克林是伊本·沙特最小的兒子,比薩勒曼小了十歲。因此,如果穆克林在薩勒曼去世后接任王位,蘇德里集團就有可能逐漸被邊緣化。

沙特阿拉伯麥地都市,穆斯林聚集進行開齋節祈禱。
所以,薩勒曼繼任王位之初便任命蘇德里集團的第三代納伊夫為副王儲。隨后僅僅三個月,其便廢除了穆克林的王儲之位,推舉由納伊夫接任王儲,自己的兒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任副王儲,現在又廢除納伊夫的王儲之位任命兒子接任王儲。這一系列變動為沙特王國從第二代過渡到第三代鋪平了道路,但這些變動恐怕也將無可避免的增加蘇德里集團與非蘇德里集團之間的矛盾和蘇德里集團的內部矛盾。
就目前來看,雖然事實上沙特王位繼承制度已經由兄終弟及轉為了父死子繼,但是相關的法規并未修改。當前的繼承法規定國王與王儲不得出自同一支系,這次易儲明顯違反了繼承法。因此,沙特新的王位繼承制度正式產生可能還需要經過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