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233-02
誠信,這是一個古老而今又凸顯的話題,無論是從一般語義上理解,還是把它當成人類的道德,誠信,總是蘊含著真實、客觀、正派的精神。誠,真實無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規(guī)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實實在在的,真實的,沒有虛假,真實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所以說誠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道與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既然誠是天之道,人之道就應該思誠;思誠就是追求誠,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這段話是從宇宙萬物存在的現(xiàn)實和規(guī)律上說明了誠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因此也是為人的根本。
在2006年10月份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其中就包括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所以決定中提出要“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都是構建和諧社會對道德的要求,但其中的底線應該是誠信,如果突破這個底線,道德防線沒有了,也就沒有了和諧可談??梢哉f,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一、誠信是公民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
誠信,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這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圣人先賢就大力提倡誠信之道,孔子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怎么可以立身處世;歐陽修在《朋黨論》中寫道“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等,從這些言論中不難看出,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道德中,“誠信”占有很重要的份量。然而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進步了,經濟上發(fā)展快了,科學技術提高了,不少人在物質上富有了,可就是誠信度下降了。由于人們的道德意識和觀念的多樣性,不同層次社會成員道德水準的差異性,導致受利益驅使,爾虞我詐、弄虛作假等問題層出不窮,于是堅持以誠信為本,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誠信度如何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一個企業(yè)、甚至一個民族的現(xiàn)有處境和未來發(fā)展。對于個人來講,與人交往要講信用、守諾言,言行表里如一;朋友、鄰里之間,有信用才能真誠相處;生意場上,有信用才能贏得客戶;從政為官,有信用才能取信于百姓。對于市場主體來講,在經濟活動中,要守合同,重契約,只有有了信譽才能順利開展各項活動:尋求貸款、推銷商品、吸引資金、招徠顧客、開拓市場等,才能卓有成效地參與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fā)生關系,處理這些關系就必須遵從一定的規(guī)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會失去運行之規(guī)。如果我們整個社會都能夠真誠的對待他人,以誠信作為社會交往的道德準則,那么必將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和氛圍,整個社會也將更加和諧進步。因此,以誠信為重點,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是培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的關鍵之所在,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誠信”是政府的為政之道
早在03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出席圣彼得堡市三百周年慶典會上就說過: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加強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此話一出,就有評論說了:以前只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現(xiàn)在增強了政治文明,這無疑是一次要求政府誠信的宣言。
政府的誠信建設就是要求政府工作人員遵循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道德規(guī)范,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政府工作人員要上忠誠于黨和國家,下取信于人民。
一種思想被社會普遍接受,一種社會氛圍的形成,政府必定在其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如果不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一言一行,切實體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上級、對下級、對老百姓不“誠實守信”,就必然走向腐敗。 那么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將是一紙空談。
一個誠信有為的政府,要以幫老百姓解難題,辦實事為己任。辦的實不實,解決的好不好直接影響著政府形象。政府是誠信還是失信,是有為還是無為,廣大群眾時刻都在用心度量。中國的老百姓大多是純樸善良的。因為官本位的思想在無形地誘導著人們:往往以一個人的地位有多高,官有多大來衡量這個人的價值。正因為此,老百姓會以一種仰視的目光或者說信賴的眼神去看政府的工作人員,看身邊的基層干部。當政府的誠信在不斷受到人們的質疑,老百姓對政府仍然懷抱那種最樸素的信任感。如何對得住這份信任。 “誠信”的為政之道應該是最好的回報了。打造誠信社會,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級政府的率先垂范。
因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作為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公眾人物,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示范群體,他們的言行舉止,在社會諸多領域起著導向作用。他們的言行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一級政府的形象,代表著政府是否誠信。如果我們把誠信社會喻為一座美麗溫馨的大廈,那么,政府及其組成人員就是大廈的支柱,而廣大百姓則是磚瓦。唯有支柱筆直牢固,才能平穩(wěn)支撐起這座大廈。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不使其傾倒坍塌。這樣,老百姓就會樂著仿效,就會像磚瓦一樣緊密團結、有序排列,并發(fā)揮各自應有的作用,共同為大廈遮風擋雨,使大廈更為堅固、更加美麗。從這個角度講,大力提倡“誠信”之德,讓誠信不再成為稀缺資源,政府應該做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唐太宗李世民把老百姓比作“水”,把為官者喻為“舟”,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傳世警言,至今對我們仍有啟迪作用。相對政府而言,群眾是處弱勢的,處于弱勢的群眾懲罰失信政府的可選手段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政府撤回信任或干脆不再信任。雖然手段是唯一的,但卻是最終手段,而且直指政府存在的根基。因此建設和諧社會,政府的工作人員應該作誠信的表率,因為只有誠信的政府,才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感染力,人民群眾才能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才能實現(xiàn)打造誠信的和諧社會的目的。
三、誠實守信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老的一套秩序逐步被打破,新的秩序還沒有完全確立,這時候,不講公德、不講誠信的事大大增多了。從廠家到商場,從網(wǎng)絡銷售到郵購,從菜市到街頭小販,欺詐行為別出心裁,欺詐手段花樣翻新,讓消費者防不勝防!真是應證了馬克思曾說過那句話“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p>
然而,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激烈的,重來都沒有“免費的午餐”?!耙诲N子買賣”是功利主義者只顧當前不想長遠,只看一點蠅頭小利而不顧全面的急功近利的幻想,絕非現(xiàn)實選擇。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誠信是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是企業(yè)進入市場的通行證,也是企業(yè)立足市場求得更快更好發(fā)展的無形資產,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yè)只有樹立起“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形象,企業(yè)才能興旺發(fā)達。誠信,失之者易,樹之者難,它是一個十分稀缺的企業(yè)資源,是企業(yè)的巨大財富。
市場經濟愈發(fā)達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市場經濟蘊含著對市場主體的道德要求,蘊含著誠信。價值規(guī)律要求人們遵守等價交換、平等互利的原則;競爭法則要求人們樹立公平的競爭觀;經濟交往的復雜性要求市場主體尊重契約和合同(重合同,守信用)。在現(xiàn)代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無不體現(xiàn)著誠信,因此,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這是由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決定的。但同時,市場經濟又遵循效益原則,它使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變得重要和突出。利大大干,利小小干,無利不干充分體現(xiàn)了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如果社會對經濟活動缺乏有效的約束和規(guī)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為來謀不義之財。這不僅會加大市場主體的交易成本,影響在經貿往來中的信譽,也會極大地影響社會的和諧。
在最大利益的誘惑與驅動下,只有使參與競爭的大多數(shù)人自覺地誠實經營,見利思義,才能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保證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和諧社會才能得到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四、建設誠信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迫切而又嚴峻的任務
毋庸置疑,誠實守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然而,對于我們今天所賴以生活的這個社會來說,誠信道德卻成為相對緊缺的資源,誠信友愛傳統(tǒng)美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十分迫切而又嚴峻的任務。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強化誠信教育,構筑誠信氛圍。形成人人講誠信、全社會講誠信的社會氛圍,離不開誠信教育。要把誠信教育作為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一是要利用傳媒機構、學校或開展“誠信”活動日等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開展誠信意識的宣傳,從社會輿論的角度為公民誠信意識的提升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要加強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宣傳媒體對不講信用的人和事要勇于曝光,通過公開曝光等形式對其進行揭露。對講誠信的典型則要大力宣傳,以弘揚正氣,激濁揚清。
第二,建立信用機制。和諧社會應當建立規(guī)范的、系統(tǒng)的社會信用制度,鼓勵守信,懲戒失信。在這方面,一是要建立起經濟主體信用檔案,使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形成守信獲利、失信受懲的市場規(guī)則。二是要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如果有不誠信的行為,立即記錄在案,只要打開誠信檔案,信用程度就一目了然,使有誠信的人,辦理任何事情時都能快捷妥當;反之,不誠信的人做事則困難重重,甚至寸步難行。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在法制社會里,誠信既是道德問題,又是法律問題。法律制度是保障誠信規(guī)范實施的重要前提。要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確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的誠信道德,一要制定規(guī)范誠信行為的專門法規(guī),做到誠信行為有法可依。二要通過法律強化誠信的觀念,讓人們真正認識到,失信行為不僅缺德而且違法,使人們堅定不移地確立法制觀念,培養(yǎng)誠信的習慣并自覺落實在行動上。三要通過加大執(zhí)法力度,使不守信的行為得到懲戒。如:建立市場化會計監(jiān)管機制,對于做假帳的、偷稅漏稅的企業(yè),要給予強有力的打擊,如果不誠信的行為能受到懲罰,誠信能帶來發(fā)展,久而久之,大家自然會選擇并確立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