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文化建設的新思想和新論斷,這些新思想和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文化建設思想 理論貢獻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269-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文化建設的新思想和新論斷,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高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
回首社會主義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豐富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同時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以民為本”、"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這些精神特質和獨特的價值追求,支撐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華夏文明的沃土上得以發展,中華文化的深層基因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之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中華文化是國家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它對于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和諧、經濟的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是以文化興盛為基本前提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命脈”,充分肯定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出發,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并取得初步成效。這一戰略布局的實施與開展,必須把文化建設納入到整個體系中來構建,將"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與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達成的共識。文化建設中關于文化體制改革、法治文化等建設都與"四個全面”的實現緊密相連,同時,文化建設也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的重要途徑和內在要求。
二、突出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針
倡導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聚同化異、互學互鑒
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如何對待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文化建設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形成了豐富的對外文化關系思想,認為不同國家擁有著不同的精神文化特質,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有利于推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實現全人類的共同進步,同時可以改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推動世界文化的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吸收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世界文化的關系中,提出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實現聚同化異、互學互鑒的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
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整個國家文化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決定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性質和方向。中國共產黨要想增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就必須突出強化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指導。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地闡述了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觀點,他認為是否能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中國共產黨要加強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領導,首先就要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建設工作導向
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體,是文化建設的享用者,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觀。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要加快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偉大勝利、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黨與群眾同心同德、奮發有為、創造輝煌。黨的文化建設擔負著著凝聚群眾力量的重要任務,因此,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建設導向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三、科學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
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全面闡述,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十八大以后黨的文化工作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價值觀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只有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家園的構建、為文化強國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所以,習總書記指出價值觀的建設是是一項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傳統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全面而深刻的論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傳統文化觀,在他看來,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要妥善處理好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基本關系就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系統闡釋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對我們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來發展現代文化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前進方向。
以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高度將文化自信列入"四位一體”系統當中,深刻體現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以說文化自信是中國夢得以實現的源動力,是凝結中國精神的向心力,是弘揚中國文化的助推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充分肯定本身所擁有的文化價值,并積極加以實踐,以保持文化建設的永恒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張小平.中國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李國泉、周向軍.十八大以來黨的文化理論創新發展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