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八大以來制度治黨取得重大進展,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發展,制度治黨成果顯著。但是制度治黨的發展還面臨著人的困境、文化的困境和監督的困境,需要通過強化思想建黨、完善制度監督、推進制度改革,培育制度文化等方面予以解決。
關鍵詞:制度治黨 制度 改革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274-02
習近平同志2014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這也是習近平首次談到“制度治黨”。從中紀委二次會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強調加強制度建設,到提出“制度治黨”,強調制度煥發生命力、提高執行力和約束力,讓制度落地生根,發揮威力。制度治黨“制”為基礎,“治”是目的,兩者有效銜接,相互促進,實現全面從嚴治黨走向科學化、長效化的制度治黨之路。
一、十八大以來制度治黨的新階段
十八大以來,黨的法規制度建設和治黨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出臺了一大批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黨內法規,黨規制度發揮的威力前所未有,制度治黨進入一個新階段,達到一個新境界。
1.制度建設的新境界
制度建設是制度治黨的前提,有效管用的制度是制度治黨產生效果的重要基礎。十八大以來,黨內制度建設不再是頭疼醫頭式的被動跟進,而是主動進行提綱挈領式的頂層設計,開創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先河。
1.1黨內法規制度的頂層設計
1.1.1首部正式的黨內“立法法”出臺。2013年5月27日,《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公開發布。這是我黨第一部正式、公開的黨內立法依據和備案程序規定,被人稱為黨內的“立法法”,是黨內法規制度制定走向有序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重要保障。
1.1.2首個黨內法規制定五年計劃。2013年11月27,《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發布。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編制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是對黨內《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的貫徹和落實,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一項戰略工程。
1.1.3首次集中清理黨內舊法。把新中國成立至2012年6月期間出臺的2.3萬多件中央文件進行了全面篩查。經過兩年的清理(到2014年10月),其中規范黨組織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1178件中央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中,322件被廢止、369件被宣布失效,二者共占58.7%;繼續有效的只有487件,其中42件需適時進行修改。通過清理,摸清黨內法規制度“家底”,根據制度存在的各種問題,下一步有針對性地解決,為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奠定了基礎。
1.2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形成
制度治黨要健全完善制度,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本著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則,制定新的法規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規制度,加強制度的科學配套,有效地解決黨內法規制度老化、碎片化的問題,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
從數量來看,十八大以來,制定修訂了74部中央黨內法規,超過現行有效的17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40%,[1]黨內逐步形成1部黨章,2部準則,25部條例,以及一系列規則、規定、辦法、細則等比較完備的黨內法規體系,進一步夯實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基礎。
從內容構成來看,黨內制度建設的內容覆蓋比較全面,制度建設的四個方面思想、作風、組織、反腐倡廉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在監督方面,形成了干部選拔考核的一些有效制度;在執紀方面,正式施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六大紀律”體系,明確執紀的重點和方向,負面清單清晰,針對性強。
2.制度治黨效果顯著
強化教育,黨內法規制度深入人心。從2012年底出臺的八項規定、六項禁令開始,黨內法規制度在黨內高壓反腐,轉變作風的實踐中連續出臺,法規制度制定過程公開透明,廣泛征集意見,從中央到地方專門部署學習宣傳,貫徹到村和社區基層黨組織,通過各考試、巡查、暗訪等方式進行考察相關黨內法規制度的知曉度,有力地促進了黨員對相關黨規制度的重視和熟悉。從嚴治黨的預防效果在教育中得以強化。
二、制度治黨的困境
在從嚴治黨的實踐中,制度的遵守與違反在不斷地較量和斗爭,如八項規定出臺后,“四風”問題仍是屢見不鮮,出現更加隱蔽的“四風”問題的變形,不良作風樹倒根在,回潮反彈現象依然嚴峻。制度治黨面臨長期的挑戰。
1.人的困境
制度治黨其實是“人依制度而治”。人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遵守者,執行者。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依照制度規范自身,貫徹工作,人是關鍵因素,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態度和素質尤其重要,如果對制度置若罔聞,或者因利益、人情等因素影響,對制度變形執行,鉆制度的空子,會形成上行下效,嚴重影響制度的權威,導致不信規則信人情,不講制度將面情,破壞制度換利益。所以怎么樣讓人,尤其是黨員干部遵守信守規則,堅持按制度辦事。這是制度治黨的關鍵所在。
2.監督困境
制度治黨中制度的執行,制度的漏洞,制度的破壞誰來監督才有效。不可否認,我們黨和政府的監督有嚴密的監督體系,但是實際的監督效果難以服人。黨內一直存在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難,下級監督太軟的問題, “今天是好同志,明天是階下囚”,曾經的明星官員一夕之間就成為反面教材,如仇和,萬慶良等。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國家培養一個領導干部比培養一個飛行員的花費要多得多[3]黨內監管尤其是日常的過程性監管的乏力。黨內觸目驚心的塌方式腐敗,如衡陽賄選案,409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遼寧省級賄選案牽涉523名遼寧省人大代表,955人受到查處,其中中管干部34人,山西塌方式腐敗等,這么大規模集體破壞黨的根本政治制度,背后是一個地方整體監管體系的失效,黨內的監督意識、監督能力、監督制度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和漏洞。
三、制度治黨有效性的途徑
1.制度執行和監督機制相統一
黨內制度之籠已經織密織牢織緊,制度治黨的效力發揮,需要加強制度的執行和對執行的監督。
“一分部署還要九分落實”,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狠抓制度執行,扎牢制度籬笆,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首先把紀律挺在前面。領導干部違法從破紀始,要本著治病救人菩薩心腸,把紀律立起來,嚴起來,執行到位,不留“暗門”、不開“天窗”,讓紀律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其次要抓住“關鍵少數”。習總書記也常說要發揮領導干部以上率下,帶頭作用,中央政治局就是一直以身作則。所以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制度學習,學深悟透,用制度規范工作和言行,違反黨規制度受嚴懲,引導干部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衛制度的價值尊崇。
嚴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是制度執行的關鍵。十八屆六中全會的通過的黨內監督條例,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體系由六大主體完整有機地整合而成,即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和黨員民主監督。明確主體,責任到位,形成監督合力。巡視和派駐是監督的重要手段,巡視是監督“利劍”,派駐是“前哨”。“派駐”制度能充分發揮“派”的獨立權威和“駐”的距離優勢,使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問責是保障。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問責一個,警醒一片。強化問責,為的是喚醒敬畏,扛起責任,使黨規制度落地扎根,保障法規制度剛性運行,使制度的力量在實踐中充分釋放。
2.制度改革和制度文化相配套(協調)
我國的歷史和我黨反腐實踐表明,嚴查嚴懲腐敗是治標之策,好似“揚湯止沸”,如何實現釜底抽薪,從根本上鏟除產生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的方式就是深化體制改革,源頭治理就是制度文化的形成,兩者一剛一柔,德法相濟。
與時俱進改革體制、機制、制度,是制度治黨的治本之策,也是發展趨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大課題,2014年8月29,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黨的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十八大以來,在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斷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臺干部選拔源頭監管的系列制度,在監督體制改革也做了有益探索和推進,如巡視“回頭看“紀檢組派駐制度,整合監督力量和監督機構,探索建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并在3省市試點等。
制度文化的培育是實現制度治黨的源頭。制度治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黨內形成法治文化,社會形成法治觀念。法規制度建設具有滯后性,不可能窮盡一切不良,而且,即是法規制度再完善,制度設計得再縝密,如果沒有法治精神、規則意識,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治意識,規則思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起來的。當前腐敗亞文化之所以蔓延,根子在黨內,在干部。首先要廣泛開展黨內法規制度的教育,要熟知會用,相信法規制度保護自己,增強遵守法規制度的自覺性。其次,要針對黨內出現的嚴重問題,深挖思想文化根源,開展針對性教育。最后,健全激勵機制,讓遵紀守法者獲益。通過持之以恒嚴格執紀問責監督,使守紀成為共識,通過相關配套機制,讓黨員和群眾感受到干事擔責,以規辦事擁有更多的支持和獲得,就會增強大家按正當程序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同時對制度也會產認同和擁護。
以制度治黨推進從嚴治黨,是黨的建設走向科學、成熟的重要標志。現在中國社會正處于向法治社會和規則社會轉型期,唯有加緊制度完善,推動制度執行,完善制度監督,培育制度文化,形成“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的制度反腐合力,才能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法規局.如何推進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求是 2017(2)
[2]張國棟.驅散“精神霧霾” 你我責無旁貸 .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16(3)
[3]石仲泉.論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3)
作者簡介:王玉平(1977—)女,陜西長安人,西安市長安區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政治理論和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