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發(fā)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侗族大歌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區(qū)文化生態(tài)的影響得到不斷完善,于是獲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歡迎。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了讓侗族大歌發(fā)揚光大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宏偉藍圖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發(fā)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等進行祥述細論。
關鍵詞:大歌 起源 歷程 影響 挖掘 保護 傳承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296-02
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
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
侗族的村寨祖祖輩輩都依山傍水而建。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在這美麗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鳥兒蟬兒在樹上歡快的啼叫,它們那婉轉動聽的叫聲,時而高,時而低,時而長,時而短,時而一和百唱,時而百唱一和。這里的人們聽到這些小生靈的美妙叫聲和潺潺的流水聲以及風吹林濤習習呼呼聲,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也隨著大自然這美妙的和聲唱了起來。侗族大歌就從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文藝活動的不斷豐富,外界的文藝娛樂活動雖然對侗族地區(qū)有了深厚的影響,但依然難以融入到侗族地區(qū)這文化貧瘠閉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樂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園中的鳥啼蟬鳴等大自然的優(yōu)美樂章,于是這些優(yōu)美樂章逐漸形成勤勞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飯后的文藝娛樂活動。正是長時間在這純樸多彩的田園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學會用生命的靈氣和智慧結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象去領悟,以自然無為為美,力求心靈與自然的融合、和諧,從而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和聲音樂——侗族大歌。從此,侗家人就有了“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之說,并把歌視為民族瑰寶和精神食糧,用以陶冶心靈情操和抒發(fā)內心世界的愛恨苦樂。由此可見,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通過辛勤勞動和藝術實踐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了侗族大歌這光榮而神圣的原生態(tài)合唱藝術成果。
二、侗族大歌的發(fā)展歷程
侗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一員。傳說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湘、黔、桂等省(區(qū)),現(xiàn)有人口300多萬,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和林業(yè)生產(chǎn)。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全國5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侗族不僅是淳樸善良和熱情好客的民族,而且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民族。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風雨橋和侗族大歌。”其中的侗族大歌是無形的神手,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能給不同人群帶來無窮的快樂,展現(xiàn)了無窮的魅力。就因為這樣,侗族大歌能堂而皇之地走出大山、沖出國門、奔向世界,2009年9月30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不光是300多萬侗族兒女的驕傲,而且是億萬中華兒女的驕傲。侗族大歌的產(chǎn)生、發(fā)展、并獲得美譽,這都與千百年來侗族兒女祖祖輩輩共同努力和辛勤灌溉的結果分不開的。誠如侗人祖輩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漢人有字傳書本,侗人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是侗歌流傳和發(fā)展的真實寫照。侗族大歌就是憑著這樣癡愛與記憶一代一代往下傳,并不斷豐富其內涵、美化其形式,終于以驕人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侗族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下面舉例說明一下侗族大歌的發(fā)展沿革、社會反響和盛譽創(chuàng)舉:
1.侗族大歌的發(fā)展沿革
侗族大歌歷史久遠、經(jīng)久不衰、長流不息,它的形成已經(jīng)有千年的歷史。早在宋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情況: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鄺露在其所著《赤雅》一書中更加明確地記載了“侗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的情景。可見,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區(qū)盛行了。這是數(shù)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獻。
2.侗族大歌的社會反響
1959年10月,侗族民間合唱團組織強大陣容晉京演出,為廣大觀眾帶去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引起強烈的反響,由此打破了侗族大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堡壘;應2010年維也納春季世界音樂會的邀請,侗族民間合唱團身著節(jié)日盛裝,英姿勃勃、氣勢昂揚,以無限風光和自豪站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上。此時,天籟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如清泉潺潺流淌、山鳥婉轉啁啾,伴隨著納金色大廳舞臺那五彩繽紛的燈光和臺下時而平靜可聽落針聲,時而鼓掌、吶喊勝雷鳴的歡呼聲,在空中久久回蕩。
3.侗族大歌的盛譽創(chuàng)舉
三江縣梅林鄉(xiāng)是我縣侗族大歌較為活躍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他們憑著勤學苦練,代代相傳,終于讓侗族大歌不負眾望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授予“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榮譽稱號,后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榮譽稱號。2006 年 6 月 2 日,國務院公布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三江縣的侗族大歌榜上有名。為了提升侗族大歌的影響力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讓兒童從小受到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目前,三江縣把侗族大歌引進了中小學課堂。可見,三江縣的創(chuàng)舉不僅對侗族大歌的弘揚與守護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其他民間藝術文化的弘揚與守護起了美好的開端。
三、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生態(tài)的影響
1.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鼓樓文化的影響
鼓樓不僅僅是侗族人民擊鼓聚眾、遮風避雨、議事和欣賞的現(xiàn)實價值,而且是侗族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平臺。侗族大歌之所以能蓬勃發(fā)展、享譽中外,這與鼓樓文化具有不可分離的緣故。侗族的村寨大多數(shù)都建有鼓樓,沒有鼓樓的村寨不是不想有,而是由于經(jīng)濟等因素未能建有,其實這些未有鼓樓的村寨對有鼓樓的村寨羨慕不已。當然,這些未有鼓樓的村寨在文化藝術等方面自然要落后于有鼓樓的村寨。鼓樓對侗族人民來說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寨神。從民間建筑的角度來看,她是侗族村寨最高最美的樓閣;從實用價值的角度來看,她除了用于各種活動的多功能場所外還用于欣賞;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鼓樓的高美闊威可用于驅邪降妖和用于老者長壽、壯者康健、青者興盛、少者成長的象征和護佑。就因為她在侗族同胞眼里是無所不能的寨神,所以人們在此較集中較頻繁于是事畢或茶余飯后自然們學歌唱形成鄉(xiāng)親們唱歌聽歌最佳境地。于是唱好者得贊,學好者受夸,不能唱又想學者被眾人歧視。因此,學歌唱歌就成為侗族地區(qū)一種良好的風氣,進而歌唱的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形式得到不斷豐富。于是,侗族大歌得以發(fā)展壯大享譽海內外就順理成章了。
2.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月也月屯的影響
“月也”、“月屯”是侗族村寨最具熱鬧最具收獲的民風民俗活動之一。“月也”是侗族以寨為單位,以欄路歌、侗戲、多耶、敬酒歌、侗族大歌、山歌和蘆笙表演為紐帶,從一個寨到另一個寨進行民族文化交流一至六天。“月屯”是以接親、送親、欄路歌、敬酒歌為主的侗族傳統(tǒng)的婚俗活動。在“月也”、“月屯”的過程中,不僅能增進友誼,為青年男女提供戀愛的平臺,而且能提高上述各種歌曲的演藝水平。侗族大歌的發(fā)展壯大與“月也”、“月屯”有著千絲萬屢的關系。
3.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行歌坐夜的影響
每當夜幕來臨,侗族村寨的男青年們三五成群哼著歌、拉著二弦琴或彈著琵琶,走寨串巷去找姑娘們行歌坐夜,姑娘們則聚集在“月堂”即某一姑娘家或鼓樓等公共場所紡紗、繡花等候小伙子們的到來對歌。在對唱中,他們先是以男女群對唱,然后找著心儀的人排坐對唱,雙方的愛慕之眼不時的在對方身上掃射,露出甜蜜的笑容,似乎在暗示著對方非你莫嫁或非你莫取。由此,侗族大歌的發(fā)展傳承無形中受行歌坐夜影響匪淺。
4.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對歌習俗的影響
對歌在侗族地區(qū)最具有影響力,也最能體現(xiàn)出侗族青年男女的才能。因為侗族大歌具有高聲部、低聲部和多聲部,并且分唱與合唱時常交錯,同時還要分成雄聲、雄音、高音等。因此要唱好侗族大歌就要從小學起,并且要有很高水平的歌師指點。對歌習俗之所以對侗族大歌的影響,是因為對歌一般都是見子打子、臨場發(fā)揮,對唱幾天幾夜都不完。不過這些才能并不是一兩天學來,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所以只有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具備一定的庫存,才能運用自如地和對方靈活對唱。可見,對歌習俗對侗族大歌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5.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民族語言的影響
侗族當初沒有文字記錄,但也有較系統(tǒng)的聲部。侗語的聲韻母比較簡單但聲調較為復雜,大部分地方的陰調因聲母的送氣與否而各分兩個調,共有九個(l、p、c、s、t、x、v、k、h),其中有六個入聲調(l、p、c、s、t、x),因此說起話來富有音樂感,極為悅耳動聽。有人說聽侗家人講話,如聽歌聲一般。這種說法正說明了語言在音樂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在音樂旋律的構成中,無疑對侗族大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6.侗族大歌的發(fā)展離不開侗族樂器的影響
一個民族的獨特的樂器往往是伴隨該民族歌唱或載歌載舞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大歌的復調形式同樣與侗族民間樂器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侗族的民間樂器是大歌繁榮和發(fā)展的推動力。侗族常用的樂器有蘆笙、木葉、彈琵琶、牛腿琴等等。明鄺露《赤雅》說:“侗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為混沌舞。”侗族的這些樂器與大歌一樣都與仿聲有著淵源的關系,在侗族的《蘆笙祭詞》中有這樣的說明:"當初做蘆笙時,蘆笙師傅是到江邊去聽水聲,并以水聲的高低和和聲來調節(jié)蘆笙的高中低音"。這實際是侗族樂器模擬天籟之聲,緣于仿聲的有力的說明。 由此可見,民族樂器對侗族大歌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四、侗族大歌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fā)展
1.健全和完善侗族大歌傳承人的福利待遇
侗族大歌的傳承最為重要的是傳承人,任何一個傳承人的失傳都是民間藝術中難以彌補的重大損失。為了讓侗族大歌繼往開來,代代相傳,因此,必須健全和完善傳承人的福利。一是通過政府主導和民間選舉,將有名氣的傳承人納入財政預算,讓其所付出的汗水具有一定的社會回報和保障,如:2008年1月26日,梅林鄉(xiāng)新民中寨吳光祖、富祿鄉(xiāng)高安村覃奶號被文化部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侗族大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政府每年每人給予補助費10000元。只有這樣才能讓傳承人潛心于傳承工作之中。二是由政府與傳承人相結合共同做好傳承工作,因為傳承人大多數(shù)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如果缺乏政府的參與,光靠其口口相傳,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在合作過程中,對傳承具有一定的貢獻者給予精神鼓勵。
2.把侗文和侗族大歌納入到義務教育之中
1958年侗族人們設計了拉丁字母文字記錄。這為侗族大歌的傳承保護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三江縣梅林鄉(xiāng)已將侗文和侗族大歌引進到中小學課堂。這是一個美好的開端。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擴大規(guī)模讓侗文和侗大歌遍及侗族地區(qū)中小學課堂。只有這樣侗族大歌才得以發(fā)展壯大并帶動其他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3.建立健全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的硬件設施
鼓樓、戲臺和現(xiàn)代音像設施是侗族大歌得以發(fā)展壯大和傳承的必要條件。因此,政府部門要針對侗族村寨的實際情況,增設相應的硬件設施。只有設施完備才能讓侗族大歌得以完全的發(fā)展與傳承。
4.采取多方面結合對侗族大歌的挖掘傳承
侗族大歌過去的挖掘傳承都憑著勞動者有限的記憶對生活的積累和口口相傳。當下,應由政府主導、勞動者配合并充分利用侗文和現(xiàn)代高科技如影像設施、電腦軟件等對侗族大歌的挖掘傳承。當前侗族大歌的挖掘傳承離勞動者漸走漸遠,如果沒有政府的主導恐怕難以重歸原地,再震江河。因此,當?shù)卣畱e極主導把侗族大歌的挖掘傳承列入議事日程,并利用上述的方式帶領勞動者深入挖掘和嚴密傳承侗族大歌。
5.政府著力引導侗族大歌活動參與并鼓勵
古人曰:學以致用,方可活也。因此。政府要與國內外多方聯(lián)系或搜索有關方面的信息及常舉辦大歌比賽或留部分項目由侗族大歌隊登場亮相等,都有利于激活侗族大歌的學與用的積極性。同時對獲得重大獎項或較大影響的單位及個人,如登上國內外際大舞臺表演并獲榮譽證書及獎杯等,地方政府也應進行相應的鼓勵。只有這樣才能讓傳承人覺得傳承工作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并為傳承和發(fā)展侗族大歌的使命付出更大的努力。
弘揚傳統(tǒng)文化,守護精神家園,是我們人類社會的共同使命。侗族大歌是人類精神家園中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同心協(xié)力保護祖先遺留給我們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其在人間大地上永世長存,一如繼往地滋養(yǎng)人們的心靈。
作者簡介:吳波,男,(1976.10-),侗族,系廣西三江縣人,中共黨員,退伍軍人,國家三級演員,中國武術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職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黨支部書記、局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