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利
目前,高職院校都開始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該項工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實質性、關鍵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些觀念性的認識和工作模式沒有得到更新。筆者結合工作實際,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某一高職院餃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調查
筆者結合自己工作實際情況,對某一高職院校2016級新入學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
情況具體如下:通過電腦、手機登渠道,選用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癥狀自評量表(SCL-90)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四個問卷對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全面調查。
2016級新生2651人參加測評,其中,《抑郁自評量表》有效數據2338人;《焦慮自評量表》有效數據2299人。《癥狀自評量表(sCL-90)》有效數據2387人。《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有效數據2326人。
結果與分析。重度抑郁17人,占比0.73%;重度焦慮6人,占比0.26%;癥狀自評量表異常學生各因子分布情況顯示,發現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偏執分居前三位;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實際有效測查人數為2326人,總分≥25分或25題做肯定回答者318人,占施測人數的,13.67%。男生異常人數37人,占施測人數的12.01%,女生異常人數281人,占施測人數的14.35%。
分析顯示。異常學生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情緒易被破壞”、“在乎別人的視線”、“思想不集中”、“總注意周圍的人”、“缺乏信心”等問題上。
調查分析結果為下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
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情況
通過某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調查可知,目前,高職院校都日益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紛紛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實施方案,成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機構,陸續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組織,不斷加強隊伍建設,逐漸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相繼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視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月和活動周,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組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社團,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場所、活動場地;購置心理設備產品,建立心理測評系統,積極開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測評,對心理危機學生進行排查和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力地維護了學校學生工作穩定的局面。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高職院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作出了許多努力,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工作不夠扎實。大部分高職院校高度重視專業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就業能力,但就內涵建設方面,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尚存在薄弱環節。部分高職院校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有的高職院校成立了組織,但是作用發揮有限;有些高職院校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僅限于開展一些心理測量,建立心理檔案等;有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無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有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不能得到培訓;甚至有些高職院校只重視過程,把精力主要放在心理測試上,完全是為了測試而測試,之后把測試結構放到學生的檔案袋中,卻忽略了測試的結果。上述種種不良現象都掩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夠扎實。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認識不夠準確。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同內容,他們的目的和任務大體上是一樣的,在職能上也是相互連接的,但是他們的理論基礎和實際工作方法不同,一個注重理論灌輸、說服教育和環境熏陶,一個注重興趣、個人自我認知,采用疏導、咨詢和測量的方法等;一個注重教育的階級性,教育者占主導地位,一個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個體差異性,按照成長規律,注重內心世界的調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會受到階級性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但是有些高職院校忽視了兩者的區別,把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看成是同一種教育,一方面,這些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數都是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老師,并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經驗,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另一方面,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常常會用道德的標準來教育學生,往往會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結于思想問題或道德問題,忽視了學生個體心哩的差異性,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定位不夠科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確保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心理的健康發展,發展優先,預防為主,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是,現實工作中,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并不是著眼于如何改進整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而是圍繞著如何處理已經出問題的學生,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解決學生已出現的心理疾病,這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趨向于醫學化。比如。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往往是以醫學的眼光來對待學生,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結為“障礙性心理問題”,這樣的工作態度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更加狹窄,往往提前將學生介入臨床,使治療具有醫學色彩。這樣的教育方法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反而使學生對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產生一種畏瞑感和抵觸心理,使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本質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聯動不夠順暢。學生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樣如此,也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但是,就目前來看,相當多的高職院校還處在工作的摸索階段,這些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處于一種孤立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部門都是獨立為陣,缺乏和學校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一些高職院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視為教學內容的一項具體工作任務,或者是學生工作部門的具體任務,由指定的工作部門來負責,這樣在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上缺乏全員育人的意識,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孤立無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實際結合起來,思想政治工作由政工干部來負責,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學校專門的心理老師和心理醫生來負責,雙方的工作不能夠聯動,不能形成工作合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些專業人士來開展,但是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忽視了這一點,他們普遍認為單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達到教育的目標,這種孤立化的工作模式,缺乏聯動機制,直接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