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瑩
電視藝術作為極具現代特性的傳播媒介,以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其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的作用演繹得淋漓盡致。綜藝節目作為電視藝術中一種極富特點的典型的藝術形式,既具備電視藝術共有的特色,又兼自身的獨特的屬性。審美文化是人們以自覺的審美理想、審美價值觀念所創造出的文化事象的總稱。本文試從平易近人的大眾品位、視聽兼備的獨特品性以及符號化的審美意象這三個方面展開對綜藝節目中審美文化的論述。
電視藝術既是現代科技文明的結晶,又是人類現代精神文明的眾多體現之一。作為極具現代特性的傳播媒介,它以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其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的作用演繹得淋漓盡致。“審美文化”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人類文化的各個層面(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呈現出來的審美因子。或者說是人們以自覺的審美理想、審美價值觀念所創造出的文化事象的總稱。”綜藝節目作為電視藝術中一種極富特點的典型的藝術形式,既具備電視藝術共有的特色,又兼自身的獨特的屬性。綜藝節目的盛行
平易近人的大眾品位
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電視更是成為人們最重要和便利的審美途徑的提供來源,當然不僅僅局限于傳統電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更多的是以一種全新的網臺聯動的形式來實現。“電視藝術,是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在我國廣泛的普及和深廣的影響,使得電視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起到了革命性意義,也使得審美的含義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一次飛躍。
由于電視是以一種全新的圖像化的媒介因素來表現人們日常生活,因此電視本身從誕生伊始都有著與傳統的藝術門類的特定小眾氣質大相徑庭的濃郁大眾文化氣息。綜藝節目盡管并非如新聞節目那樣是真實事件的記錄,但同樣來源于日常生活。它以獨特的娛樂形式感染了不同審美的觀眾。這其中,有借助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把握和提煉,更有著對人們共通的樸質情感的拿捏和觀照。傳統綜藝晚會節目中的語言類節目靈感大都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社會現象、事件和生活點滴。比如頗具喜劇諷喻效果的小品,題材喜聞樂見又扎根生活,觀眾在觀看的同時也映照到現下的生活、工作、情感的經歷。大量的優秀小品都取材當下的熱點事件和話題,比如:緊貼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的“追星”、“婚戀”、“住房”、“工作”等社會熱點,大有針砭時弊之意卻又能寓教于樂。觀眾很容易感同身受,從而獲得極大程度的共鳴。審美與日常生活之間相互滲透使得綜藝節目的審美色彩更具親和力。當下最火爆的真人秀節目(無論是平民選秀還是明星真人秀),都是一種廣大的普通觀眾極有認同感的“圓夢之旅”。綜藝節目在歷經從電視綜藝一枝獨秀到臺網聯動百花齊放的歷史變遷后,演繹出各種類型的節目樣式,其中長盛不衰的真人秀節目最早可追溯到九十年代的國外電視選秀,我國十多年前引進該節目模式加上本土化的改良,使得真人秀這種節目類型歷經多年仍舊立于不敗之地:從早期的《超級女生》《快樂男生》《加油好男兒》系列,到如今熱播的眾多明星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真正男子漢》《了不起的挑戰》《我是歌手》《花樣姐姐》《我們結婚吧》等,都是普通觀眾“日常”生活的“戲劇化縮影”——主要體現在節目中主要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自然流和藝術提煉。所謂“日常”,體現在二者分別是“普通人的夢想養成計劃”和“明星的日常生活狀態”。前者是向廣大觀眾傳遞了一夜成名的驚奇之感,人們能在選手的身上寄托自己原本擁有卻因為種種條件和機緣的限制暫時無法實現的夢想并被各種成長的臺上選手實現夢想的努力和執著所深深感動,自然會產生強烈的關注和情感的趨同;后者則將明星從層層光環的職業幻想中剝離并置入日常生活,使得觀眾能從相對應的經歷中獲得情感共振。所謂“戲劇化縮影”前者是觀眾因為對平民選秀的認同感使得自身情緒被節目主角跌宕的競賽命運牽引。后者則是借助預設的“故事”環境和“游戲”環節,展現明星和普通人一樣的情緒情感以及語言行為,傳遞出親切真實的喜怒哀樂,因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達到審美的驚奇之境。綜藝節目這種植根生活創作方式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們審美和藝術的因子與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已經呈現相互滲透的趨勢,這也印證了“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老話。
審美文化相較于過去的傳統形式而言更加廣泛而普遍,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電視或者網絡平臺來收看綜藝節目,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實現了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審美,這種審美更趨向與當下的文化現實,是一種區別與傳統文化樣式的,更加貼近廣大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一種表達。
視昕兼備的獨特品性
如果說文學和繪畫作品展現的是相對平面的抽象的審美印象,那么綜藝節目則是按照導演要求塑造鮮活的熒幕人物和熒幕故事的。通過對觀眾情感的調動和感召,能夠更加直接引起觀者情感投入的一種藝術形式。視覺和聽覺的雙管齊下。使得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們更能自然而然地被帶入到節目既定的情境之中。綜藝節目中常以主持人和節目參與嘉賓演員為鏡頭的主要呈現對象,展現一種在節目行進當下的情境真實。在綜藝節目里,無論是節目的主持人還是參與者,都是通過攝影機不同的機位角度和運動來展現其在演播現場的“真實”反應,這種即時的記錄感和現場感使得觀者所獲得的視聽感受充滿真實感,獲得了比以往其他傳統藝術門類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
綜藝節目從誕生之初都秉持著以直接的影像和聲音的共同效應來展現內容的意蘊之美。無論是最早的綜藝晚會還是后來陸續出現的益智類、真人秀、脫口秀節目,都完整得彰顯著綜藝的獨特韻味。相當一部分的綜藝節目在場景設置和整體氣氛的把控上都是能緊緊把握觀眾脈搏的。熒幕中呈現出的節目的整體形貌無論是從內容的編排還是最終畫面的呈現都能夠達到既定預期博得觀眾的滿堂喝彩。叫好又叫座的綜藝節目往往充滿導演的創意和妙思,是導演既定臺本的精心安排:創意是導演首當其沖的考慮要素,節目自身的內容架構緊隨其后成為中堅和核心部分。對于節目情節點和訴求點的安排,恰如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必須確保在已有的節目程式中編排合理的重點和節奏,鋪陳必要的伏線和修飾,才能使得節目在整體呈現上在擁有眼前一亮的鮮明個色的同時擁有細節之美。這不僅是因為節目內容的精彩紛呈(如節目主題的扣人心弦,主持妙語連珠的個人魅力,嘉賓演員精彩絕倫的個色演出),而且也是因為擁有與節目內容配合并交相呼應的演播場景以及音效的通力協作:如大多數的綜藝節目采用內景和外景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部分演播室內部節目的錄制加之外拍取景,使得觀眾在收看節目期間能始終保持新鮮多樣的觀感,同時對于外拍取景的設定也是秉承特色優先的原則(力求地理特色、風土人情的多樣化),使得節目自身的魅力能夠輻射到更多的觀眾群體從而能夠獲得較好的收視效應。endprint
綜藝節目一方面帶給了很多觀眾視聽上的愉悅感受,同時也創造了輝煌行業成績和可觀經濟效益,但優秀綜藝節目總體比例不高,大量生搬硬套、嘩眾取寵的低俗化趨勢仍舊普遍存在,廣電總局不得不采取行政干預來約束和叫停部分粗制濫造的低質節目。究其原因,除卻一種顧忌收視率的說法,恐怕更多的是創作主體的審美品位和文化修養的問題,部分綜藝節目的制作者罔顧廣大觀眾的審美品格,將節目格調降低到一味迎合部分審美奇突的觀眾群體,忽視了節目的精神產品的積極影響,是亟待引起從業人員高度重視的問題。
符號化的審美意象
相對于日漸式微的傳統藝術門類而言,視覺審美已經越來越成為如今世代的主要審美方式。正如海德格爾所言:
“現代的進程乃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又認為“世界圖像并非從一盒以前的中世紀的世界圖像演變為一個現代的世界圖像;根本上世界成為圖像,這樣一回事情標志著現代之本質。”
優秀的綜藝節目在審美知覺上往往給人們一種強烈的整體感。無論從內在結構還是主體內容包括氣氛的營造和渲染都是符合節目的既定情感和敘事的,也是關乎節目整體的藝術品質和節目的文化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對于節目整體感的把握不僅包括具象的元素構成。也囊括了對于節目整體藝術氛圍的拿捏,這就使其呈現一種極為強烈的符號意味。任何節目中的元素都是節目整體審美意象的構成元素,他們共同存在和統一于節目的整體之中,不可能脫離節目獨立地表達情緒和情感。換言之,建構綜藝節目的各個要素之間是一種有機的組合關系,他們共同形成了綜藝節目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美學品格。綜藝節目的靈魂是統領構成節目要素的統帥,節目中貫穿的這個魂使得節目整體更加凸顯一種意義。沒有這種意義,節目的審美也就蕩然無存了。
綜藝節目中對于主題和內容的精心編排使得觀眾在觀看時對節目的行進充滿期待。這也是綜藝節目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的內在動力。王牌綜藝節目在敘事節奏的掌控和把握上往往是強者。因為對于綜藝節目的情節和節奏的恰當編排,使得觀者的情緒調動往往在導演的意料之中。繼而能夠透過節目起伏的情節節奏,將扣人心弦的綜藝故事完滿展開和結尾。出色的導演往往能夠將觀眾帶入到節目的既定情境之中,讓觀眾跟隨節目內容對主持和演員的表演著重關注,并跟隨節目的節奏和情緒而變幻自己的情感。如明星真人秀節目往往樹立一種“正面的人物形象”符號(陽光的情感態度——親情友情愛情、積極的工作態度、明朗的生活態度)在角色的設定和節目的情境編排上都匠心獨運:角色設定大都從明星年齡(通常是老中青三代)、專業領域(影視娛樂、體育)地域(兩岸三地以及外籍)知名度(初出茅廬到大紅大紫)甄選,從而極大程度覆蓋了各個年齡和領域的觀眾群體。節目情境中大都鋪設極為激烈的矛盾沖突,大量出乎預料的橋段安排使得廣大的青年觀眾大呼過癮,從而大大提升了節目的知名度與收視率。益智類的節目往往以“博聞強識”“傳統”“文化內涵”為其標識,通過參賽選手技藝展現和擂臺PK,在已有預設的賽制規則下,仍舊恰當安排勢均力敵的空前賽況,令原本應該單一平順的節目進程演繹出濃烈的不可預料之感。如《中國詩詞大賽》《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一站到底》,通過既定的節目概貌和細節營造,讓觀眾產生對文化獨特氣質的審美驚奇,這種感覺的產生,是由節目整體彌漫的濃郁的人文氣息以及節目激烈的賽制節奏通力合作所得的結果,也是節目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最大的審美效應的基礎和必然。
現代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大部分的觀眾擁有前所未有的眼界和審美。時還會詬病從業人員對觀眾審美的低估。綜藝節目盡管是作為一種文藝色彩濃厚的電視節目形式存在和發展的。但也不必娛樂至死。審美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引領,是人類發展到現今所顯現的一種高級形式。作為一個系統的價值體系,綜藝節目中應該有對審美文化更加明晰而系統的意識,尤其是作為審美主體的綜藝節目的締造者們更應該全面提升自己的審美文化素養。觀眾對于節目的認知,是節目自身的質素、觀賞者本人的個體文化差異以及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作為創作主體的廣大的電視從業人員更應理性看待收視率這一指標數據,拿出新世代的廣闊眼界,將創作關注的重心置于如何創作出蘊含豐厚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品格同時能夠引領廣大觀眾提升審美品位和格調的優秀綜藝節目。換句話說,如何根本上引領文化潮流,一掃部分綜藝節目中普遍存在的媚俗之風,這恐怕才是今后綜藝節目長足發展的根本基石。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設計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