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剛
丁品方:以解村民難題為己任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剛
“山高石頭多,水淺地皮薄,三天不下雨,百姓無水喝。”這是甕安縣珠藏鎮桐梓坡村曾經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桐梓坡村,家家戶戶都已用上了小康電、吃上了小康水、走上了小康路。
這要歸功于一位傳奇人物。他叫丁品方,今年55歲,扎根鄉村33年,現任珠藏鎮桐梓坡村村委會主任。
“1980年我在海南服兵役,1983年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15日,我從部隊退伍回村。”丁品方清楚地記得自己退伍回來的情景。
“當時,我父親是一個村生產隊的隊長,他建議我回農村,幫助村民解決一些基本生活難題。”丁品方說,父親的一席話,讓他意識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肩負的使命,作為充滿激情的青年,反哺家鄉的愿望也在他心里慢慢生根發芽。
1984年,丁品方當選為萬物寨村(現并入桐梓坡村)村委會主任。“他(丁品方)剛來的時候,每家每戶晚上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燈,有時點的是松木。” 村民殷永陸告訴記者,萬物寨村距離珠藏街上其實并不遠,那時鎮上已經通電,丁品方于是召集群眾協商,用他的房屋抵押貸款,由村民提供勞力,找老板施工,由此萬物寨村通上了電。
丁品方的這一做法,也相繼讓相鄰的龍洞坡、洋洞灣、茶耳巖、大洞口以及洞坪幾個村效仿,各村相繼告別了漫長的黑夜。
通電后,飲水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994年,丁品方帶領村民進行坡改梯,修建蓄水池。1998年,他又組織村民修建引水工程。

丁品方(右一)看望桐梓坡村的精準扶貧戶。(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銳 / 攝)
“以前喝水要用挑,洞井水出得很小,只能不分晝夜地守著。”丁品方說,因為一次偶然的聊天,他和村民殷永華一拍即合,決心帶領村民向地“要水”。
從出水的洞口,丁品方帶領村民用氣鉆打洞,放了炮他們自己挑沙、排沙,歷時5個月,晝夜三班制進行隧道開采,在隧道打進去83米后,終于出水了。出水后,丁品方又組織村民修筑水井和蓄水池,開墾新田,家家戶戶吃上了大米飯。
“打水時,有一個70多歲的老人,因為挑沙,腳走腫了,肩也磨破了皮。”丁品方說,要敢于啃“硬骨頭”,才能嘗到甜頭。
電和水的“到訪”,讓桐梓坡村民喜出望外,生活也越來越滋潤。但村民仍然沒有結束肩挑背扛的傳統運輸方式,丁品方于是多方籌集資金,向政府爭取項目,不久后,連接市鎮的路也通了。
通電通水通路后,丁品方又帶領村民發展產業,他自學養雞、養蜂的技術,也把技術教給鄉親們。“我們全村一共有40多戶養蜂 ,不管三箱還是兩箱,一年可收蜜4次,經濟效益高;我養了8箱,產量160多斤,按一斤120塊算,至少可收入19200元。”丁品方說,桐梓坡還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現有蔬菜基地2000余畝,主要銷往重慶、成都等地,年收入10萬余元。
丁品方的家庭負擔很重,但他卻常常顧不了家事。“30多年來,全靠我妻子的支持和家庭的幫助。她說,既然你在村里,那就安心做事,爭取做出個樣子來。”丁品方說,身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村干部, 理應義不容辭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