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正安吉他奏響脫貧攻堅文化旋律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正安縣委縣政府按照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文化+”發展思路,做大做強吉他文化產業。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成為正安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的重要平臺。
6月19日晚,被譽為當代“瑞典莫扎特”的古典吉他藝術家、維也納音樂學院吉他教授約翰內斯·莫勒為正安縣吉他師資培訓班的學員帶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莫勒演奏了自己改編的中國民歌《茉莉花》《瀏陽河》以及自己的原創曲目“印象中國”系列5首——《鏡花水月》《春風化雨》《落英繽紛》《曇花一現》《五谷豐登》。
吉他師資培訓班的成員是從正安教育系統中精挑細選的音樂教師,成立師資班是為了培養正安吉他教育的領軍人才,發揮“以一帶三”傳幫帶作用,讓吉他文化藝術得以在校園廣泛傳播。說起這場特別的音樂會,不得不追溯近年來正安吉他文化產業的發展。
“幾年前,正安會彈吉他的人恐怕也沒幾個。短短4年時間,我們創建出吉他產業園,吉他文化產業在正安‘無中生有’。”說起正安的吉他產業,正安縣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主任張濟國滿臉自豪。
多年來,由于群山環繞、交通不便、無重要產業支撐,正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向東南沿海轉移。作為一個勞務輸出大縣,正安常年有約20萬人在外務工,其中約5萬人從事吉他制造。
2012年,省委省政府決定把工業強省列為發展主戰略,正安縣招商團隊多次赴長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地區考察。大量正安人在外地參加吉他的設計、生產、銷售等工作,很多人甚至已經開辦了自己的吉他生產企業,這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和人脈資源。招商團隊通過多方談判,權衡利弊,決定引進吉他制造企業入駐正安。
同年9月,在廣州開辦神曲樂器制造有限公司的正安人鄭傳祥返鄉創辦遵義神曲樂器制造有限公司,這是正安第一家返鄉農民工創辦的吉他生產企業,也是第一家投產企業。在企業的帶動下,華成樂器、塞維尼亞樂器、凱豐樂器等多家樂器生產加工企業入駐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很多在外務工的正安人也紛紛回鄉,正安吉他產業雛形初現。
2016年4月22日,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孫志剛調研正安·國際吉他園時作出了“彈正安吉他、聽正安神曲、品正安白茶、住正安小鎮”的指示。如今,這個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吉他產業已然成為正安經濟開發區的龍頭,引領正安工業發展。
2016年,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實現產銷吉他300萬把、產值3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吉他制造基地。目前,園區廠房已不能滿足需求,待入駐企業6家,園區正在拓展占地1000畝的標準化廠房建設。2017年,預計年產吉他500萬把、產值50億元以上。
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正安縣委書記鄧兆桃的目標是堅持“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優中做強”,把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建成“中國唯一、世界一流”的吉他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貴州省脫貧攻堅示范園、“雁歸興貴”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園。
正安縣委常委,正安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謝勁松說,吉他制造只是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入住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的企業可以享受10年免租以及其他配套的優惠政策。但10年之后,一旦政策紅利消失,這些吉他生產企業會不會又紛紛“孔雀東南飛”,回到東南沿海?

吉他文化產業在正安“無中生有”,成為正安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圖為正安縣國際吉他制造園。(趙永章 / 攝)
謝勁松認為,文化是產業的生命力,提升正安吉他產業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必須以文化為根,打造產業鏈條。為此,正安縣委縣政府“軟硬兼施”,按照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文化+”發展思路,做大做強吉他文化,提升吉他產業發展內涵,讓產業在文化中煥發生機。
硬件方面,通過建設正安吉他廣場、吉他文化創意示范園、吉他風情小鎮、吉他文化主題公園、吉他文化博物館、吉他文化一條街、吉他主題酒店等,夯實吉他文化基礎設施。
軟件方面,實施吉他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工程,開設吉他師資培訓班,讓正安吉他“后繼有人”;大力開展吉他文化“五進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鄉村、進企業),讓吉他元素隨處可見,在全縣努力營造并形成人人知吉他、人人懂吉他、人人會吉他的濃厚氛圍,以此提升正安吉他文化氛圍和文化內涵。
另外,與知名演藝團隊和演藝大師合作,提升吉他文化演藝水平;通過舉辦各類有關吉他的文化節事活動,增強正安吉他文化國內國際影響力;著力把“正安·國際吉他文化藝術節”打造成為正安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同時,深度謀劃吉他工業旅游,“高、大、上”打造集吉他生產、參觀、互動、體驗、旅游一體化的精品線路,把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打造成獨特的文化旅游示范區。
作為貴州省“十三五”時期省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不僅為正安創造了豐厚的工業產值,成為正安的一張文化名片,還是正安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的重要平臺。
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內,貴州貝加爾樂器有限公司電商部一直發出“滴滴滴”的阿里旺旺提示音,貝加爾公司平均每天2000把吉他交易量就是在這些滴滴聲中完成的;遵義神曲樂器制造有限公司為世界6大吉他品牌代工,年產50萬把吉他;貴州塞維尼亞樂器制造有限公司一直倡導科技創新、堅持原創,將中國自己的產品發揚光大;由貴州凱豐樂器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抱團捆綁的正安吉他實業有限公司正在朝著上市的目標前進……
這些企業忙碌的背后,撐起的是9242人的就業,其中有貧困人口1160人。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一直堅持“文化+扶貧”共享發展,在工資待遇上對貧困人口每月給予200元的額外補助,吉他企業每解決1名貧困戶就業,縣政府則對企業予以2000——3000元獎勵,并給予政策和項目上的支持。
家住正安縣碧峰鎮洪泉村的余國學由于妻子常年身體不好,不便外出打工,在貝加爾樂器有限公司做工每月可以拿三四千塊錢,除去兩個孩子讀書和家里的日常開銷,每年還能有所結余。余國學說:“在這里上班只要你勤快就行,公司包吃包住,每天上班8個小時,可以自愿加班,周末放假還能陪家人,比在外面打工好。”
貝加爾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山介紹,公司400多名工人有一半都是返鄉農民工,一線工人的工資基本都在三四千元以上,高的能拿到七八千一個月。公司包吃包住,工資基本就是純收入。
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的企業有一半是返鄉人士創立,98%以上的技術工人和一線員工均為本地返鄉農民工。企業讓本地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兼顧家庭和農業生產,有效地開發了農村人力資源,不僅解決了農民就近就業,還解決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老大難”問題。
(責任編輯 /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