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輿論場如何面對信息傳播權力重構?

朱春陽
媒介管理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媒介管理學學科帶頭人,復旦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曾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首屆中國最具影響力人文社科青年學者(100人)(2015年度),獲中國傳媒經濟學科發展杰出貢獻人物獎(2015年)等。
1983年,托夫勒就預言:“信息是和權力并進而和政治息息相關,隨著我們進入信息政治的時代,這種關系會越來越深”,并要人們注意研究與信息有關的種種政治問題。
詹姆斯·凱倫在《媒體與權力》中也指出,“新媒體會導致新的權力中心的出現,從而在現存的主導型維權結構內部引發日趨激化的緊張狀態;另一方面,新媒體有時候會繞開已經建立起來的媒體傳輸機構,發布遭到禁止或限制的信息,通過這種方式來破壞控制社會知識的等級制度。”
由此,李良榮教授認為,當前互聯網主導的新傳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其中,“去中心化”,指互聯網技術本質上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技術,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取向。新傳播革命,通過解構國家對傳播權力的壟斷,削弱國家在信息、技術和意識形態上的主導地位。“再中心化”,指隨著信息發布門檻的持續降低,網絡空間的信息供給量迅速超過了單一個體獨立自主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互聯網世界里,公民開始委托新人,通過 “意見領袖”篩選信息、研判事實、進行新一輪的“中心建構”,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社會中自上而下的科層制組織結構,通過網絡重構行動中心、話語中心、輿論中心。“去中心化—再中心化”這個動態而辯證的過程重構國家權力結構,伴隨始終。而在這一過程中,國家與公眾關于網絡傳播話語主導權的獲取取決于看哪一個群體更善于利用新媒體設置議程、引領社會輿論。
和政府新媒體傳播的溝通技巧和傳播能力相比,網民對這一新傳播工具的使用似乎更加得心應手。基于網絡傳播草根性的特征,互聯網近年來成為民間輿論場的核心舞臺,民間輿論場正形成與傳統媒體主導的官方輿論場共同作用于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力。
然而,在互聯網世界中,人民網輿情研判專家祝華新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摩擦,官民之間的隔閡,都投射到互聯網輿論場上,并且經常是極度夸張的呈現、火上澆油般的聚焦、浮想聯翩的發酵。互聯網是當代中國人的網絡家園,在網上守望相助,疑義相與析;但也經常渲染現實瑕疵,擴大社會分歧。”
民間輿論場與官方輿論場的沖突一方面導致了民間對于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也普遍彌散著質疑與批判的聲音。
在這樣的網絡信息傳播格局下,如何發揮互聯網的正能量,規訓其中的負面力量?這需要民間輿論場與官方輿論場的合作。從2011年起,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官方輿論場的核心力量就開始倡導把“打通兩個輿論場”作為新時期輿論溝通的核心目標,強調兩個輿論場的溝通、交流、以消除誤解、達成共識,推動社會和諧發展。這一主張突出了兩個輿論場之間的統一關系,而非緊張對立關系。這也表明,在信息傳播權力重構的過程中,是合作關系,而非對立關系,這是政府新媒體傳播獲得話語權,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 / 李坤)

(制圖 / 孫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