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產業扶貧是根本性工程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只有針對當地要素資源打下的產業根基,才能持續而有效地增加貧困人群收入,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精神面貌。
7月7日,貴州省委召開常委會議,強調要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加快推進農產品“泉涌”發展,做足做好旅游扶貧大文章,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近年來,貴州不斷加強農業園區示范帶動、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引進金融資本和完善農業保險等,使產業扶貧覆蓋面不斷擴大、產業脫貧帶動力不斷增強,形成了以優質蔬果、茶葉、中藥材等和牛、羊養殖為重點的扶貧產業格局,為貧困群眾拓寬了增收致富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通過財政性資金出資與募集社會資本,貴州啟動總規模達3000億元的脫貧攻堅投資基金,其中1200億元用于扶貧產業投資,重點投向直接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項目,目前一批優質農業項目得到扶持。
在大扶貧戰略行動中,就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而言,產業扶貧是重中之重。因為只有針對當地要素資源打下的產業根基,才能持續而有效地增加貧困人群收入,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精神面貌。正因為產業扶貧有如此根本性的作用,尋求產業成長的道路才更加緊迫。
產業扶貧實際上是集中資源要素,通過市場行為創造財富的過程,這顯然不是短期之功。在貴州的實踐中,比如特色小手工業和種養業,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在成本投入上缺乏外部活力、在市場渠道開拓上缺乏長足幫助,導致其市場價值被埋沒。
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脫貧攻堅帶來的政策激勵和社會進步帶來的人文關懷,都在為貴州特色資源價值開發貢獻力量,貴州在開發綠色農產品做強產業扶貧力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為脫貧效果的可持續奠定了一個長足基礎。
產業培育與成長,市場主體的深入參與不可或缺。7月初,在貴州大扶貧戰略行動中,兩家知名民營企業的幫扶行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是貴州本土上市公司中天金融集團出巨資在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二是萬達集團在丹寨的“整縣幫扶”項目萬達旅游小鎮、萬達職業技術學院正式落成啟用,開始商業運行。
農村有資源,企業有信心。中天金融集團與貴州“年份英雄”黃大發所在團結村村委會合作,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成員”等多種合作模式,為團結村綠色有機農副產品提供銷售平臺,打通銷售流通途徑,以村民為幫扶主體,快速推進集體經濟發展。
在提升現有種植和養殖規模的基礎上,中天金融集團將加強對村民相關技術和管理培訓,全面提升產供銷能力,以促進團結村集體經濟規模化發展,助推團結村產業發展,形成長效自我造血機制。
在旅游產業培育上,中天金融集團將幫助團結村打造集“紅色文化+仡佬民族文化+自然生態”的特色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一條以生態、再教育、休閑、觀光、徒步為一體的特色旅游路線。
在黔東南,丹寨萬達旅游小鎮同樣被寄予厚望。這個“旨在帶動全縣旅游產業發展,增加大量就業崗位”的旅游小鎮,投資達7億元,占地400畝,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希望“把萬達旅游小鎮打造成為貴州乃至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據萬達集團微信公眾號消息,小鎮成功運營后,將帶動2000人直接就業,每年至少為丹寨新增100萬游客,增加旅游綜合收入超過5億元。

貴州正努力做足做好旅游扶貧大文章,讓旅游紅利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圖為六枝牂牁江湖濱旅游度假區。(高錫杰 / 攝)
產業扶貧不僅是一個政策問題,更是一個市場問題。市場是一種資源配置機制,對扶貧來講,盡管因為政府職責嵌入較深而相對特殊,但政府也必須在市場經濟的大方向上正確發揮作用,需要尊重市場選擇,尊重企業運行規則。
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面上,產業扶貧關系到教育、土地、資本等資源的合理配置,關系到政府投入、產業干預、政績導向,關系到制度變革、技術創新,沒有這些因素逐漸成熟構建起的政策體系,產業扶貧難以形成長足力量。因此,產業扶貧是一項系統的、根本性的長遠工程。
盡管地區條件各異,但是關涉產業扶貧的基礎性問題是一致的。首先是審慎對待政府收入增長,務必節省政府支出,特別是在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方面的開支必須最大限度地降下來,對市場主體的稅費負擔,政府部門也必須有正確評估與減免,以激發他們在扶貧領域的積極性。警惕那些為了宣揚扶貧效果而出現的各種節會等導致的過度鋪張,政府資金力量應該集中到做實做優扶貧項目上,避免出現資源浪費,阻礙大扶貧進程。
其次是必須把教育問題提到新的高度。良好的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貧窮的代際傳遞。就貴州而言,經過近些年大力度的基礎教育普及,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了突破性進展,農村教育面貌有了巨大改變,因為窮而不重視教育的現象得到很大程度遏制,“讀書無用論”在貧困地區的存在空間已經極小。但是這并不意味我們的教育品質在根本上得到提升,特別是我們的農村基礎教育,還面臨不少困難。教育是產業扶貧的長遠基礎,必須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視。
在“企業包縣、整縣脫貧”萬達模式中,“教育、產業、基金并舉,長期、中期、短期兼顧的扶貧新路子”廣受關注。其中,長期項目即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其專業設置與萬達集團相關產業、職位需求結合,用“國內一流職業大專院校水平”的硬件設施,進行教育扶貧,希望“通過教育提高丹寨人口素質,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發生路徑”。“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在貴州,“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職業教育”的職教模式,正在創造一個地方經濟、市場主體和職教畢業生的“多贏”格局。
再次是土地的經營模式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土地經營模式變革是大勢所趨,把扶貧資金、市場資金和勞動力更有效結合,在不傷及基本土地制度和自然環境的條件下,讓土地經營的效益最大化,如貴州農村“三變”改革,就是值得深入研究與運用的經驗。比如在旅游產業扶貧領域,正如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所強調,要精準建立旅游產業扶貧機制,推廣運用“三變”改革經驗,通過扶貧資金入股、支持就業創業等方式,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產業鏈上盡快受益。
土地與資本的結合,是資源價值變現的必由之路。在法規與政策明確的情況下,“資本下鄉”并不天然會對農民利益和農村市場環境造成傷害,相反,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后,他們的工資、紅利收入,必然是資本的市場逐利所得。
道理簡單明了:有產業才可能創造就業,有就業才是脫貧致富的基礎條件。當前,在大扶貧戰略行動中,各地在資金運用、土地改革、教育提升等方面都進行著積極的模式探索,干部群眾都在想方設法培育競爭優勢強、市場前景好的產業,這種干勁十足、信心滿滿的場面,是脫貧攻堅取得預期成效的希望所在。
(責任編輯 /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