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沐陽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中村林業工作站 福建三明 355008)
淺談中村鄉水資源保護林業現狀與對策
羅沐陽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中村林業工作站 福建三明 355008)
水資源保護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而林業生態環境對水資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中村鄉水資源保護林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水資源保護;林業;問題;對策
中村鄉所轄區域地處三明市區東南部,東與大田縣的廣平鎮、沙縣的大洛鄉和湖源鄉毗鄰;西與三元區的城東鄉、莘口鎮接壤;南與永安市的槐南鄉交界;北至蓮花山麓。中村鄉是一個典型的高山鄉,各村平均海拔679m,600m以上的村莊有10個。最高峰為蓮花峰,海拔標高為1502m。年平均氣溫14~19℃,年平均降雨量1500~1900mm,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h。中村鄉所轄區域的東牙溪水庫始建于1993年,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56km2,中村鄉18個行政村中有17個行政村在流域內。水庫設計取水量為4562.5萬t/年,實際取水量為3240.18萬t/年,東牙溪水庫水源地為市區取水服務人口約30萬人。近年來,東牙溪流域農、林面源污染突出,水土流失加劇,庫區水質呈下降態勢,已整體達到輕度富營養化狀態(卡爾森營養狀態指數)。因此,中村鄉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一項迫切任務。
中村鄉地形主要以高山地為主,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層疏松,pH值4.86~5.28,土質富含有機質,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見表1),十分適合毛竹的生長。

表1 中村鄉基礎土樣檢測結果
中村鄉土地總面積19253.3805hm2,其中:林地面積17012.4002hm2。有林地16269.1045hm2,占林業用地的95.63%,森林覆蓋率達84.5%。全鄉竹林地面積約9000hm2,人均6.7×103m2。生態公益林面積總計4615.7763hm2。
筍竹業是中村鄉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由于大力發展毛竹豐產培育,在竹林地開設機耕道進行林事作業,導致竹林地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擴大,流域農、林面源污染突出,水土流失加劇,庫區水質呈下降態勢,已整體達到輕度富營養化狀態(卡爾森營養狀態指數。主要的污染來源為:竹林施肥(貢獻率TN57%、TP55%)、制筍廢水(貢獻率TN16%、TP7%)、農村生活污水(貢獻率TN13%、TP5%)、果林及農田(貢獻率TN12%、TP31%)(見表2)。

表2 東牙溪水庫匯水區域的6類源排放量核定計算結果(單位:t/年)
2.1 林分結構不合理
中村鄉有林地16269.1045hm2,其中竹林地面積約9000hm2,竹林地占有林地面積的55.3%。目前,中村鄉的筍干制作方式為薪材型烤制法,消耗薪材量大。農戶直接從山上砍伐闊葉樹,因此竹林中闊葉樹越來越少和闊葉林的面積集聚縮小,損失的闊葉林面積自然繁殖生成竹林。按此趨勢闊葉林將快速減少,且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營造都為人工杉木林為主,林分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
2.2 保護力度不夠
對農林面源的氮磷污染控制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夠,磷、氮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由于東牙溪水源保護區范圍內近13.5萬畝的毛竹山(竹山坡度大多超過25°以上),是村民最主要生活來源,村民對毛竹山高度依賴。特別是近年來村民為增加收入,大力發展毛竹豐產培育,在竹山施用化肥及農藥,開設機耕道等林事作業,導致每年雨季時暴雨將山上尚未吸收及施肥不當的肥料隨雨水沖刷至溪流中,加劇了水庫氮、磷營養元素的污染。而每年3~5月農民挖筍、制作筍干,也會造成筍殼浸泡污水和制筍廢水排放至水庫集水區范圍內的小溪流并最終匯入東牙溪水庫,也進一步加劇了水庫水質的富營養化。由于涉及民生改善和生態補償資金等問題,鄉政府不僅無力控制竹林化肥、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制筍廢水污染,也無法在水源地林分改造、生態林建設和林地封禁治理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3 資金投入不足
在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中村鄉生態保護措施已經和正在開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中村鄉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村民高度依賴毛竹山和筍干制作,造成林業面源污染和制筍排放廢水污染嚴。限于地方財力,生態補償資金缺口大,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林地封禁治理、林分改造、生態林建設等重要生態保護措施難以實施,嚴重影響中村鄉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1)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充分利用村宣傳欄或通過村里的廣播宣傳《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并在村里張貼宣傳標語,提高村民保護森林資源意識。在中村鄉東牙溪水資源流域內,實施天然林保護,停止天然闊葉樹的采伐審批。同時,森林公安加大打擊竹林擴鞭和制筍砍伐闊葉樹的力度。充分調動全社會、民間的愛心人士,出資出力、認領、捐助片林保護,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參與森林資源保護,提高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2)鼓勵產業結構調整。①政府應鼓勵和引導林農調整竹筍產品結構,通過招商引資,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財政補助,用價格杠桿,引導林農向竹材發,增加竹材產量,減少筍干生產。②加大資金扶持,積極推廣電烤筍和發展生烤筍干,減少闊葉林的砍伐,少產生或不產生廢水,同時能制造更有品質的優質筍干,可減輕制筍對東牙溪的污染問題。③充分利用中村鄉地生態和地理環境,大力扶持發展設施農業、旅游開發、花卉、電商等,做強米洋大棚蔬菜、中村蘭花基地、金花茶基地,做優回瑤古窯遺址、頂太老酒、白水謝佑文化等旅游推介,逐步將林農從山上引導下來。
(3)推動國有林場改革。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中發[2015]6號)文件精神,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按照分類推進改革的要求,圍繞保護生態,實現管護方式和監管體制創新,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為更好地履行東牙溪水資源的保護效果,將三元區中村國有林場轉型為公益性企業。轉型后,不進行商品性采伐,以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為主要任務。
(4)調整林分樹種結構。實施東牙溪水資源的保護,各級財政應撥專項資金用于林分結構調整,鼓勵在竹林內補植套種鄉土闊葉樹,提高保護效能。引導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在竹林中種植金花茶、中藥材等,增加多方面收入。分期分批改造、人工補植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逐步提高闊葉樹的比例,改善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
(5)推進政府贖買機制。中村鄉要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間的矛盾,積極探索贖買、置換、收儲、租賃和入股等多種形式的改革措施,建立財政出資、受益者合理負擔、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資金籌集制度。重點在一級保護區,然后向二級保護區推進。成立新的管護機構或依托國有林場,在改革后實行集中統一管護,著力改善和提升水源地的生態功能。
中村鄉水資源保護區竹林面積過大,人為干擾活動強烈,造成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嚴重,是水資源保護的薄弱環節和重大威脅,應當充分重視,林業的工作任重道遠。逐步調整水資源保護區林種,擴大公益林、生態林面積,杜絕保護區內的林事活動,是中村鄉水資源生態保護的重點和根本之策。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機制,開拓新的融資模式,加快水資源收費管理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突破制約瓶頸,切實保障中村鄉水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的落實,為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撐。
[1]張瑞陽.水資源保護流域化管理的實踐研究[J].地下水,2016(04).
[2]董現啟.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7(06).
[3]李麗琴,胡自紅,羅麟.若爾蓋生態建設和保護對策探討[J].四川林勘設計,2017(01).
F326.2
A
1005-7897(2017)08-0109-02
2017-4-14
羅沐陽(1974-),男,漢族,福建三明人,林業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資源保護、營林造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