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華
(遼寧省綏中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辦公室,遼寧綏中125200)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期冷卻水管埋設方式對比與分析
常世華
(遼寧省綏中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辦公室,遼寧綏中125200)
結合猴山水庫大體積混凝土冷卻水管降溫施工,通過有限元熱流耦合算法,對比分析了不同冷卻水管埋設方式下典型壩段的混凝土內部溫度、應力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常用的單冷卻水管循環方式,雙循環布置在改善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場、應力場分布情況,能夠有效控制混凝內部溫度梯度,具有更好的混凝土冷卻效果。
大體積混凝土;冷卻水管;埋設形式;改進措施
就現階段而言,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措施有很多種,而埋設冷卻水管是應用最為普遍、效果最佳的降溫措施之一。通過埋設冷卻水管的方式,能夠很好地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使它穩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并能夠避免內外溫差過高而導致的溫度裂縫?,F階段,對于冷卻水管降溫的研究多集中在冷卻水溫控制、流量控制、水管布置形式等方面,而對于埋設方式改進的研究則相對較少[1-2]。以猴山水庫大壩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為例,提出冷卻埋設方式的改進建議,探討有益于提高水管冷卻的穩控措施,以指導工程施工中更好地使用水管冷卻降溫方式。
猴山水庫位于遼寧綏中縣范家鄉境內,主要任務是以向東戴河新區供水為主、兼顧防洪、同時改善下游灌溉條件的大(二)型水庫。該水庫樞紐建筑物結構為混凝土重力壩輸水建筑物為引水隧洞,攔河主壩長349 m、擋水副壩長80.0 m,最大壩高51.6 m,輸水隧洞長6.183 km。為降低大體積混凝土內外溫差,避免混凝土溫度裂縫的出現,工程設計在高溫季節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在混凝土內部埋設冷卻水管,采用導熱性能良好的φ40 mm鋼管,進行通低溫水冷卻,冷卻水管埋設方式采用單循環布設,如圖1所示。
根據冷卻水管埋設位置的不同,大體積混凝土冷卻水管選用的管材也有所不同,常見的冷卻水管管材有鋼管、高強度聚乙烯塑料管。冷卻水管布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一般使用較多的布設方式為梅花形和矩形布置,但由于梅花形布設方式施工較為復雜,所以應用較少[3]。水管單循環蛇形布置方式如圖2(a)所示,實際應用中由于都是固定水管的進出口,且不同壩段的冷卻水管普遍采用一個引水管道,因此,變換進出口需要耗費大量的工時。為克服這一弊端和提升水管冷卻效果,文章提出在倉面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將冷卻水管通過雙循環進行通水冷卻,如圖2(b)所示。

圖1鋪設單循環冷卻水管

圖2不同冷水管埋設形式
3.1 計算條件
選擇猴山水庫12#壩段強約束區基礎澆筑塊作為分析目標,澆筑塊長×寬×高為30 m×16 m×18 m?;炷练謱訚仓?2層,單個澆筑層厚度為1.5 m。冷卻水管布設間距為1.5 m× 1.5 m。仿真計算模型建立過程中,混凝土與基巖為6面體8節點單元離散,水管為4節點熱流耦合單元離散,如圖3所示[4-5]。為簡化計算過程,將模型4個側面設置為絕熱邊界,混凝土澆筑溫度為15℃,澆筑間歇10 d。

圖3仿真計算模型
3.2 溫度場仿真計算結果
猴山水庫大壩冷卻水管降溫采用二期通水冷卻方式,時間間隔為90 d。一二期冷卻水溫度分別為12℃~14℃、13℃。計算得到水文歷程變化情況如圖4所示,隨著水流在水管中的流動,水溫逐漸升高。3 d時,出口處水溫要比進水口水溫高5℃~7℃。在15 d時,水管冷卻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主要是混凝土內部水化熱作用下降造成的。內部產生熱量減少,混凝土與水管的熱對流交換作用減弱,水流帶走的熱量亦同步減少,進出口溫差在3℃~4℃。3 d時,出口處水溫單循環(17℃)<雙循環(18℃);15 d時,出口處水溫單循環(15.3℃)<雙循環(14.8℃),雙循環冷卻水管埋設方式具有更強的控溫削峰能力。

圖4水管水溫沿程溫度變化情況
冷卻水管中的水流沿程溫度會增加,同時混凝土內部的溫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靠近進水口位置的混凝土溫度較高,反之則偏低。在外界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單循環和雙循環方式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分別約為28.12℃和27.1℃。混凝土內部溫度分布情況與冷卻水管的埋設方式之間有很大的關聯[6],仿真計算中選取倉面層布設溫度計,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情況,溫度計位置布設如圖5所示。

圖5倉面典型點及溫度計埋設位置
圖4所示兩種不同冷卻水管循環方式下混凝土內部溫度歷程曲線。分析得到,單循環方式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與實測情況基本相同,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呈現明顯的梯度分布,順水流方向溫度遞增;越靠近進水口位置,混凝土溫度越低,觀測點溫度關系為:a點(23.5℃)

圖6典型點溫度歷程曲線
大,最大可達到3℃~4℃,后期隨時間延長溫度分布不均勻會有所緩解。而雙循環能夠明顯增加冷卻水管與混凝土之間的對流換熱作用,層面處的溫度最大值要小于單循環方式;同時,雙循環方式下混凝土內部整體溫度分布更為均勻,可有效避免混凝土內部溫度應力的產生。
3.3 應力場仿真計算結果分析
圖5所示為采用兩種不同水管埋設方式的應力場仿真計算結果。分析可以得到,應力集中區域主要分布在順河向中心的位置,且兩種不同水管循環的最大應力值有明顯的不同,采用單循環和雙循環方式澆筑混凝土內部最大應力分別為1.6 MPa、1.38 MPa,雙循環方式要比單循環澆筑最大應力值低約0.3 MPa~0.4 MPa?;炷羶炔繎Υ嬖谝粋€壓應力逐漸向拉應力過渡的過程,澆筑初期(約5 d時間),混凝土內部應力以壓應力為主。隨著冷卻效果的逐漸顯現,混凝土內部壓應力減小,并逐漸轉變為拉應力[7-8]。最大應力約發生在第二期冷卻水通水完畢時,應力b值要大于a、c兩點,a點與c點應力值較為接近,約靠近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應力值也越高。

圖7關鍵點應力變化曲線
采用雙循環水管冷卻方式時,由于其進水口和出水口位置相對較低,使得混凝土在第一期冷卻的過程中,水管進出口區域的混凝土應力梯度可能較大。而由圖5(b)得到,在第一期冷卻水降溫過程中,a點位置的拉應力值(0.85 MPa)要大于單循環a點拉應力值(0.68 MPa)。但從整個大體積混凝土降溫過程去分析,在內部應力場分布方面,雙循環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時,在二期冷卻結束后,采用雙循環方式的混凝土內部拉應力值要普遍低于單循環方式,應力分布也更均勻。
結合工程猴山水庫壩體大體積混凝土單循環冷卻方式,提出采用雙循環的水管埋設方式,并通過熱流耦合算法對兩種不同冷卻水管埋設方式的溫度、應力分布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與單循環冷卻水管埋設方式相比,雙循環布置方式在降溫、混凝土內部溫度分布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夠更為有效地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梯度,且降低拉應力峰值,從而有效避免溫度裂縫的出現。但雙循環冷卻方式亦有一定的弊端,其可能加劇進水口混凝土溫度梯度過大,需要在實際應用中對冷卻水溫加以嚴格控制。
[1]陳桂林,姜瑋,劉文超,曹萬林.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度裂縫控制研究及進展[J].自然災害學報,2016,03:159-165.
[2]張超,段寅,劉杏紅,等.基于并層單元的大體積混凝土水管冷卻溫度場熱-流耦合精細計算[J].工程力學.2014(12).
[3]張超,常曉林,劉杏紅.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期冷卻水管埋設形式的優化[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14,03:276-282.
[4]左正,胡昱,段云嶺,楊劍.考慮雙層異質水管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期溫度場仿真[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186-189+228.
[5]劉杏紅,馬剛,常曉林,周偉.基于熱-流耦合精細算法的大體積混凝土水管冷卻數值模擬[J].工程力學,2012,08:159-164.
[6]卓楊,汪冬冬.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場仿真分析[J].施工技術, 2012,22:46-49.
[7]華攸和,李梁,井向陽,等.大崗山高拱壩多方位動態溫控措施應用與分析[J].水力發電.2015(07).
[8]謝詳明,郭磊.高溫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的施工期溫度裂縫控制[J].天津大學學報,2011,44(6):504-510.
TV52
B
1673-9000(2017)03-0119-02
2017-02-16
常世華(1974-),男,遼寧綏中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