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璐, 鮑海君
(1.浙江財經大學 土地與城鄉發展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財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不同利益群體認知行為對農村居民點整治的影響
韓 璐1, 鮑海君2
(1.浙江財經大學 土地與城鄉發展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財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目的] 探索農村居民點整治中不同利益群體的認知行為的關注點及其相互影響關系,為新型城鎮化下協調不同群體利益關系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利用博弈論和鏈接結構分析的HITS算法,挖掘不同利益群體對農村居民點整治的認知邏輯結構關系。[結果] (1) 專家群體的權威關鍵詞是城中村等問題,中心關鍵詞是農村居民點整治; (2) 政府群體的權威關鍵詞是城鎮化,中心關鍵詞是農民參與; (3) 公眾群體的權威關鍵詞是宅基地糾紛,中心關鍵詞是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結論] 各個群體通過發表各自關于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的見解和觀點產生相互影響,同時各個群體對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的認知存在著不一致性,而這種不一致性推動了不同群體更深層次的互動。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公眾宣傳力度,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引導公眾輿論導向;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點整治的農民全程參與機制,保障農民權益,緩解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沖突。
農村居民點整治; 群體類型; 認知關鍵詞; HITS算法
文獻參數: 韓璐, 鮑海君.不同利益群體認知行為對農村居民點整治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7,37(3):159-166.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7; Han Lu, Bao Haijun.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cognitive behavior on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37(3):159-166.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7
在中國,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建設用地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在“保發展、保紅線”的雙重壓力下,國家對于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控制日益嚴格,而可利用的未利用地越來越少,尋求新的城市建設用地來源成為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居民點整治漸漸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1-4]。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并依法維護農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居民點整治不僅是挖掘潛在土地資源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5],對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6-8]。目前,各地開展了農村居民點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諸如不顧農村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等損害農民利益的事件,農民“被拆遷”和“被上樓”的現象頻發,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嚴重影響[9]。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整治過程中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目標不一致性。農村居民點整治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涉及到眾多利益群體,在諸多利益群體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并且由于各利益群體的決策環境、決策目標、文化水平的差異,導致各利益群體的利益目標必然存在著差異性。不同的利益需求決定了不同的行為傾向,從而導致各利益群體的矛盾。因此,探索農村居民點整治中不同利益群體心理認知的邏輯結構關系及其需求分析是目前新型城鎮化下農村居民點綜合整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問題。
從各個國家的土地整治利益群體的發展來看,土地整治項目規劃是通過吸收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的意見進行平衡,從而達成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契約”[10]。公眾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廣泛支持是土地整治目標能夠得以實現的關鍵。以德國為代表的鄉村土地整理中,產權調整、田塊合并、公共設施規劃的編制、村鎮改造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及相關補償措施的制定都引入了公眾群體參與機制,遵循“有限的政府權力與有效的公眾責任”相結合的原則[11-13]。目前,國內土地整治中公眾群體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國內關于農村居民點整治中利益群體的研究趨勢逐漸從宏觀總體向微觀主體的視角轉變,且較為注視管理、制度、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機制研究[13]。然而,從心理認知的角度對農村居民點整治中不同利益群體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對于系統地挖掘農村居民點整治中不同群體心理認知的邏輯結構關系的較為缺乏,尤其是構建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群體認知引導機制的研究還鮮有報道。因此,尋找適合的方法,對農民居民點整治中群體心理認知的邏輯結構關系研究,為土地綜合整治的公眾群體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向。
因此,本文擬在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群體分類及其關系分析的基礎上,以互聯網為平臺,以浙江省杭州市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為對象,采用鏈接結構分析的HITS算法,對農村居民點整治不同群體的認知邏輯結構關系及其需求進行分析,以期為新型城鎮化下農村居民點綜合整治的公眾群體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向。
加里·D·利貝坎普將產權締約過程中的利益集團分為私人產權要求者、政治家和官僚[14]。國內一般研究認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參與主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地單位、村集體和農民。本研究參考國內外對利益群體的劃分和研究的具體特點,將農村居民點整治過程涉及的利益群體劃分為政府、用地單位、農民和專業機構4類。其中,作為農村居民點整治規劃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政府,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縣(市)政府等;與土地開發整治相關的用地單位,主要包括開發商,非營利組織等;與農村居民點直接相關的搬遷農民;對農村居民點整治的政策進行調查、研究、服務等的專業機構,主要有中介咨詢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相關研究人員。這些都與農村居民點整治行為密切相關,對農村居民點整治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如圖1所示。
農村居民點整治行為中,政府、用地單位、農民和專業機構產生了博弈關系。① 政府在農村居民點整治中扮演著供給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也是農村居民點整治制度的制定者,在整治過程中,政府的態度和行為對居民點整治有很大的影響。地方政府的利益需求是希望通過農村居民點整治,推動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進而帶來當地財政收入的增加、促進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② 開發商在土地開發整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③ 農民作為最重要的公眾群體,在農村居民點整治項目中,由于自身和外在條件的局限性,會處在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在農村居民點整治博弈中,自身并沒有處置自己土地的權利,農民唯一可以介入的途徑是在征地過程中和開發商關于土地補償款的討價還價,但是現實的整治制度格局是,農民的這種討價還價的余地是非常小的。④ 專業機構作為協調與引導者,不直接參與農村居民點整治中的利益分配,可以較為公正地進行監督,協調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使農村居民點整治項目良性發展。本研究中,農民和開發商作為公眾之一,為了方便計算和理解,這里將農村居民點整治中群體分為專家群體、政府群體和公眾群體。

圖1 農村居民點整治中不同群體類型的結構關系
本研究采用鏈接結構分析方法中的HITS算法。HITS算法是基于超鏈接推演的主題搜索算法(hyperlink-induced topic search)的簡稱,是由Jon M.Kleinberg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種鏈接分析算法。HITS算法的處理對象是搜索引擎針對具體查詢主題所返回的結果,是將權威網頁的權值經過中心網頁的傳遞進行傳播。它的核心思想是對權威(Authority)網頁和中心(Hub)網頁2個方面的權威程度進行評價。每個網頁都具有2個屬性值,即Authority值和Hub值,如圖2所示。Authority值表示一個權威網頁被其他網頁引用的次數,即該權威網頁的入度值(權威度);Hub值表示一個Web網頁指向其他網頁的數量,即該Web網頁的出度值(中心度)[15]。

圖2 權威網頁和中心網頁有向屬性
本研究中,各個群體在討論某一熱點主題時,某一觀點會與其他主題產生交互,即一個主題對其他主題產生響應關系。這種響應關系可能是引用、評價、從屬等關系。根據網絡群體的界定,熱點主題是通過關鍵詞來表現。這說明不同群體的認知關鍵詞之間存在著邏輯結構關系,即一個關鍵詞在被其他關鍵詞響應的同時還會響應另外一些關鍵詞。每個關鍵詞的2個屬性之間存在一種彼此加強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見解質量高的發言會有越來越多的響應或者評價,而具有高質量響應的發言也會評價越來越多的高質量見解,見解質量高和高質量響應二者彼此加強,形成正反饋效應[16]。這與HITS算法中權威網頁和中心網頁之間的關系類似。因此,本文采用HITS算法進行群體認知關鍵詞的分析。根據HITS算法,計算公式如下:
(1)
(2)
式中:a(n)——關鍵詞n的見解響應質量Authority值,記錄被其他關鍵詞響應的關系屬性; h(n)——關鍵詞n的見解響應數量的Hub值,記錄響應其他關鍵詞的關系屬性,單位均為記錄響應的次數; k——迭代次數,初始值a(0)(n)和h(0)(n)均為1; n→m——關鍵詞n響應了關鍵詞m。
通過迭代計算,更新a()值和h()值。為了使數據表達更加直觀且避免數據溢出,在每次迭代后,對a(k)(n)和h(k)(n)作規范化處理,公式如下:
(3)
(4)
具體的計算步驟:
(1) 構建響應關系矩陣。根據有向屬性圖得到響應關系矩陣A。如關鍵詞i響應了關鍵詞j,則Aij=1,否則Aij=0;
(2) 進行迭代計算。設定Authority值和Hub值的向量。Authority值的向量用a=(a1,a2,…,aN)T表示,Hub值的向量用h=(h1,h2,…,hN)T表示,2個向量初值均為(1,1,…,1)T。根據公式(1)和公式(2),得到向量演變公式a=ATh和h=Aa,將其代入進行迭代計算,在每次迭代后,代入公式(3)和公式(4)進行規范化處理;
(3) a()值和h()值收斂于矩陣ATA和AAT的主特征向量,即收斂于某個農村居民點整治主題提煉的關鍵詞的群落[17-18];
(4) 將計算得到的Authority值和Hub值進行排序,進而得出不同群體對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的關注點及其邏輯結構關系,挖掘出深層次的農村居民點整治群體認知需求關系。
3.1 數據來源
本文的認知需求分析是通過網絡獲取的數據。根據上述群體類型及關系分析,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3個群體關于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某個熱點問題的不同形式的發言和討論。不同群體關注的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熱點問題是用關鍵詞的形式表現。專家群體的發言和討論一般以學術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通過學術論文數據庫檢索的途徑來獲取專家認知關鍵詞。政府群體的發言和討論一般在政策、法規和措施等形式表現,因此,可以通過查詢相關的政府官方網站關于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規和措施等獲取并提煉政府認知關鍵詞。公眾群體的發言和討論比較分散,界定有一定難度。本研究以在博客、論壇等公開發表的言論和話題為表現形式,因此,可以借助各種搜索引擎,對關注的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熱點問題進行網頁跟蹤和統計,從而獲取和提煉公眾認知關鍵詞。
3.2 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概況
近年來,杭州加大了農村居民點整治力度,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2008年,杭州市出臺《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工作。該文件明確了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的申報主體、條件、程序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的扶持力度,使其在發揮增加有效耕地、拓展用地空間作用的同時,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有效載體。該《意見》的出臺,將進一步加大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政策扶持力度,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結構調整,提高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10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規定嚴格農村宅基地審批,要求在摸清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現狀與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加強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強規劃引導,明確從資金投入、資金獎勵、考核加分等方面對農村宅基地整村整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4年1月,杭州市政府頒布了《杭州市土地整治實施方案(2013—2017年)》,以建設用地復墾為核心,深入開展綜合整治。
杭州在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2年大規模推行農轉居公寓建設,2009年8月,累計開工1.73×107km2,安置入住面積達6.30×106m2,帶動了4.5萬戶農村住房的改造。2013年6月,全市已實施農村住房改造建設17 284戶,完成自加壓力計劃數的65.74%,其中實施“二合一”模式7 982戶、“二選一”模式2 702戶、“民建公助”模式6 600戶[19]。開展了大規模的“景中村”整治,大大改善了景區百姓的生活品質,走出了“景區美、百姓富、產業興”的新農村建設之路。通過園區建設、中心鎮和中心村培育、高山村下山移民,結合農村宅基地整治和置換等方式,累計已完成1.7萬戶農村住房改造。
3.3 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群體認知需求的結構關系
3.3.1 專家群體的認知結構關系 在學術論文數據庫中,檢索到全文涉及“杭州”和“農村居民點”的文獻2 929篇(1959—2013年),對關鍵詞進行整理,并記錄每個關鍵詞的引用次數。通過閱讀和分析相關文獻,將意義相同或相似的關鍵詞合并,即獲得專家群體的認知關鍵詞,主要包括城鎮化(E1)、土地利用(E2)、土地利用規劃(E3)、集約利用(E4)、信息技術(E5)等。關鍵詞及其引用次數詳見表1。
通過對專家群體文獻的分析,找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并參考圖1和圖2的規則和結構,繪制成認知有向屬性圖(圖3)。在專家群體的認知關系中,每一個節點表示專家發言或討論的一個主題,每一個節點都由見解質量和數量2個屬性值組成[20];每個主題對其他主題的響應或者評價關系用有向箭頭表示。圖3是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網絡結構圖。這種邏輯結構關系主要是依據關鍵詞引用次數的排序(表1),并綜合考慮文獻之間的相關度、關鍵詞之間的因果關系等因素得到的。

表1 各個群體的認知關鍵詞及其引用次數

圖3 專家群體認知有向屬性
3.3.2 政府群體的認知結構關系 在國土資源部、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杭州市政府等相關的政府網站中,檢索到政府網站上公布的關于杭州農村居民點方面的政策、法規和措施等文件92個。通過閱讀和分析文件,概括總結出關鍵詞,然后將相同或相似的關鍵詞合并,并記錄其出現次數。政府群體的認知關鍵詞主要包括節約集約用地(G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G2)、農村住房改造(G3)、農村宅基地整治與管理(G4)、地質災害及防災減災管理(G5)等(見表1)。
通過對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和措施等文件的分析,找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將各個認知關鍵詞的關系用節點和有向箭頭來描述,繪制成認知有向屬性圖。如圖4所示。政府頒布的措施、政策和法律法規中存在層次包含關系,關鍵詞表示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工作。這種邏輯結構關系也是依據關鍵詞引用次數的排序(見表1),并綜合考慮文件之間的相關度、關鍵詞之間的層次關系等因素得到的。

圖4 政府群體認知有向屬性
3.3.3 公眾群體的認知結構關系 在互聯網中,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從論壇和博客中,搜索到關于杭州農村居民點的相關發言和討論。由于互聯網中的公眾觀點較為分散,在對上述搜索出的論壇和博客跟蹤和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百度指數、搜狗指數、SEO等工具對相關網站進行關鍵詞分析。百度指數和搜狗指數是以搜索引擎的海量網民行為數據為基礎平臺,研究公眾關鍵詞的搜索趨勢、興趣和需求、輿情動向、受眾特征等,現已成為眾多企業營銷決策的重要依據。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工具是搜索引擎優化過程中的輔助軟件,可用于查找網站在各大搜索引擎的信息,包括收錄,反鏈、關鍵詞排名等,也可獲得該域名的相關信息,如域名、年齡、相關備案等[21]。然后,根據分析結果,對這些關鍵詞的轉載和回復次數進行統計與分析,最終總結和提煉出公眾群體的關鍵詞及其出現次數。公眾群體的認知關鍵詞主要包括建房審批(P1)、土地改革(P2)、農村宅基地轉讓價格(P3)、宅基地使用權(P4)、宅基地轉讓協議(P5)等(見表1)。
通過對公眾言論的分析,找出公眾群體認知關鍵詞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同理,將公眾群體認知關鍵詞繪制成認知有向屬性圖。如圖5所示。公眾的言論之間存在著贊同、反駁等關系,關鍵詞表示公眾群體回應比較熱烈的熱點問題。這種邏輯結構關系是依據關鍵詞引用次數的排序(見表1),并綜合考慮觀點之間的相關度、關鍵詞之間的結構關系等因素得到的。
3.4 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群體認知需求分析
在上述3個群體認知關鍵詞的邏輯結構分析的
基礎上,根據第2部分的公式和計算步驟,對各個群體認知關鍵詞的a值和h值進行迭代計算。再將第1次迭代結果根據公式(3)和公式(4)進行規范化處理,得到規范化后的第1次迭代結果。按照此方法繼續進行迭代計算,直到收斂為止。同理,可以得到政府群體和公眾群體的認知關鍵詞的值和值。本研究中,數據在進行到第7次迭代后收斂,各個群體的a值和h值的迭代計算結果見表2。

圖5 公眾群體認知有向屬性表2 各個群體關鍵詞響應屬性值的迭代結果

專家關鍵詞權威值a()中心值h()政府關鍵詞權威值a()中心值h()公眾關鍵詞權威值a()中心值h()E10.16310.0000G10.14330.0974P10.10610.0508E20.08910.1380G20.00000.1461P20.00000.0829E30.00000.0914G30.00000.0812P30.01240.1000E40.16550.1194G40.08210.1461P40.02220.0465E50.00000.1061G50.00000.0812P50.12040.0528E60.08850.2211G60.00000.0000P60.12940.0465E70.19140.0000G70.15690.0974P70.05960.3505E80.19460.0000G80.10150.0000P80.13450.0651E90.00000.0000G90.05340.0974P90.10610.0651E100.06440.0602G100.28660.0000P100.01240.1399E110.00000.0592G110.10150.0527P110.16590.0000E120.00010.1303G120.07480.0527P120.13110.0000E130.00000.0133G130.00000.1477E140.04310.0475E150.00000.0000E160.00000.0133
通過上述的迭代結果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1) 專家群體中,a()值排在前4位的為:城中村等問題(E8)>可持續發展(E7)>集約利用(E4)>城鎮化(E1)。h()值排在前4位的為:農村居民點整治(E6)>土地利用(E2)>評價(E12)>集約利用(E4)。這說明在專家群體認知關鍵詞中,入度值最大的關鍵詞是城中村等問題,屬于權威關鍵詞,其次是可持續發展、集約利用和城鎮化;出度值最大的關鍵詞是農村居民點整治,屬于中心關鍵詞,其次是土地利用、評價和集約利用。由此可見,專家群體最關注且最想解決的問題是城中村等問題,同時對可持續發展、集約利用和城鎮化等問題也較為關注,而認為解決城中村等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農村居民點整治,其他方法是土地利用、評價和集約利用。專家群體的特點是傾向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機理,探尋內在的規律性,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及政策建議。從上述分析結果和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研究偏重于對城中村、城市邊緣區等方面的研究。而農村居民點整治較多在土地利用變化、空間布局、集約利用評價、潛力測算評價等方面研究。因此,通過農村居民點整治來解決城中村等問題是專家群體最為關注的問題。
(2) 政府群體中,a()值排在前4位的為:城鎮化(G10)>人居生態環境(G7)>節約集約用地(G1)>農民權益保障(G8)。h()值排在前4位的為:農民參與(G1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G2)>農村宅基地整治與管理(G4)>節約集約用地(G1)。這說明在政府群體認知關鍵詞中,入度值最大的關鍵詞是城鎮化,屬于權威關鍵詞,其次是人居生態環境、節約集約用地和農民權益保障;出度值最大的關鍵詞是農民參與,屬于中心關鍵詞,其次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村宅基地整治與管理和節約集約用地。由此可見,政府最關注且工作的難點問題是城鎮化,同時對人居生態環境、節約集約用地和農民權益保障等問題也較為關注,而政府在農村居民點整治中最需要引入農民參與,同時也需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村宅基地整治與管理和節約集約用地。政府作為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最為關注的是采用何種手段來提高和完善農村居民點整治的水平,而農民參與下的城鎮化建設是實現農村居民點整治和農民權益保障的必由之路。因此,基于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是政府對于農村居民點整治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這也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和新型城鎮化規劃的要求。
(3) 公眾群體中,a()值排在前4位的為:宅基地糾紛(P11)>農村宅基地流轉(P8)>農村房產證辦理流程(P12)>農村宅基地(P6)。h()值排在前4位的為: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P7)>明確土地所有權(P10)>農村宅基地轉讓價格(P3)>土地改革(P2)。這說明在公眾群體認知關鍵詞中,入度值最大的關鍵詞是宅基地糾紛,屬于權威關鍵詞,其次是農村宅基地流轉、農村房產證辦理流程和農村宅基地;出度值最大的關鍵詞是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屬于中心關鍵詞,其次是明確土地所有權、農村宅基地轉讓價格和土地改革。由此可見,公眾討論最多的問題是宅基地糾紛,同時對農村宅基地流轉、農村房產證辦理流程和農村宅基地等問題也較為關注。而認為解決宅基地糾紛需要遵照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其他解決辦法是明確土地所有權、農村宅基地轉讓價格和土地改革。公眾是這3個群體中比較活躍的群體,他們傾向于關注解決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的具體措施和政策。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公眾群體最為關注的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是如何解決宅基地糾紛,而認為實施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明確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改革對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具有積極的效果和作用。因此,如何采用上述管理辦法來解決杭州宅基地糾紛,是當前公眾群體最為關注的問題。
(1) 在杭州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的認知上,專家、政府、公眾3個群體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雖然不同群體對同一問題的認知需求不同,但在互聯網這一復雜而看似雜亂、分散無序的系統中,各自的見解和觀點通過互動產生了交互影響關系。在這些群體中,專家群體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內在機理,提出較為理性的見解和觀點,為政府群體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支持;政府群體在制定農村居民點整治的制度和政策過程中,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要考慮如何協調與公眾之間利益關系;公眾更為關心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整治問題,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起到監督作用。
(2) 雖然不同群體在某些方面的關注是有共鳴的,但是關注的重點存在差異。專家最關注通過農村居民點整治來解決城中村等問題,政府最關注通過農民參與的城鎮化建設解決農村居民點整治,公眾則最關注通過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解決宅基地糾紛問題。這體現了網絡系統中各個群體對農村居民點整治問題認知存在不一致性,而這種不一致性推動了不同群體更深層次的互動。
(3) 上述分析中發現,政府在實際制定制度和政策時,不斷增強了對于農民參與的重視度,這有利于群體沖突的化解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但是公眾在宅基地糾紛問題上,對于相關政策的解讀較為模糊,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公眾宣傳力度,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如政府微博)引導公眾輿論導向;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點整治的農民全程參與機制。推動農民的主動參與的權利,使其有效參與政策的編制、審查、實施整個過程。這樣有助于政府發現農村居民點整治中的問題和不足,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利益,緩解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對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4) 隨著利益群體的多元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如何擴大并細分群體范圍和類型,增強群體認知需求分析交互性,提出更為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1] 王兵,許月明.農村居民點綜合整治中不同利益主體博弈行為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1):69-72.
[2] 宋偉,陳百明,姜廣輝.中國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10,30(11):1871-1877.
[3] 楊俊,王占岐,鄒利林,等.基于村尺度的山區農村居民點用地現狀及其整理時序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5):150-157.
[4] 張正峰,趙偉.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內涵與評價指標體系[J].經濟地理,2007,27(1):137-140.
[5] 劉彥隨,劉玉,翟榮新.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地理學報,2009,64(10):1193-1202.
[6] 姜廣輝,張鳳榮,周丁揚,等.北京市農村居民點用地內部結構特征的區位分析[J].資源科學,2007,29(2):109-116.
[7] 張占錄,楊慶媛.北京市順義區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推動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1):49-53.
[8] 周丁揚,安萍莉,姜廣輝,等.泰安市農村居民點整理分區研究[J].資源科學,2011,33(3):497-504.
[9] 張占錄,胡紅梅,張遠索.臺灣農村社區土地重劃的公眾參與機制:以過溝農村社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5):133-137.
[10] 易舟,段建南.公眾參與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的研究綜述[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3):56-59.
[11] 羅明,周同,張麗佳.中德土地整治公眾參與比較研究[J].中國土地,2013(5):59-61.
[12] 李琰.農村土地整理中公眾參與機制探析[J].農業經濟,2013(9):29-31.
[13] 王文玲,闞酉潯,汪文雄,等.公眾參與土地整理的研究綜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1-75.
[14] Libecap Gary D.產權的締約分析[M].陳宇東,耿勤,秦軍,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5] 宋玲玲,李村合.基于鏈接結構分析的Web信息檢索方法研究[J].現代情報,2007(2):133-135,137.
[16] 崔霞,戴汝為,李耀東,等.群體智慧在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中的涌現[J].系統仿真學報,2003,15(1):146-153.
[17] 譚麗華,李林紅,董毅明.互聯網上涌現的群體智能及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J].公共管理學報,2009,6(4):89-95.
[18] 譚麗華,董毅明,李林紅.互聯網群體智能的涌現[J].管理學報,2010,7(12):1839-1845.
[19] 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杭州市農村住房改造建設項目2013年6月推進情況通報[EB/OL].http://www.hzjw.gov.cn/(2013-7-18)[2015-2-10].
[20] 趙芳,李林紅.群體智慧在復雜網絡認知系統中的涌現:以滇池流域可持續發展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0):20-23.
[21] 蔣繼婭,劉彤,劉宇.基于搜索引擎優化技術與模板引擎技術的網站優化策略[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3(5):99-102.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Cognitive Behavior on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HAN Lu1, BAO Haijun2
(1.School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2.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oncerns of cognitive behavior and logical structur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in rural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for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ordinating the benefits of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Methods] Method of game theory and HITS algorithm of link structure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cognitive logic links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in rural residents' remediation. [Results] (1) For expert group, problem of village in city was their authority keyword and the rural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was the hub keyword. (2) For government group, urbanization was their authority keyword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was the hub keyword. (3) For public group, homestead dispute was the authority keyword and the rural homestead management method was the hub keyword. [Conclusion] The mutual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groups are generated by presenting their views on rural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the cognition of each group on rural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issues is not consistent. And the inconsistency could promote deeper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Therefore, on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public policy awareness and use the internet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effectively. On another hand, the farmers’ ful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be improve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and eas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rural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group type; cognitive keywords; HITS algorithm
2016-08-31
2016-10-05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攻關計劃項目“城鎮化進程中底層群體創業行為的演化機制、動態仿真及引導策略研究”(2014QN041)
韓璐(1982—),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發展管理、土地整治。E-mail:hanlu@zufe.edu.cn。
鮑海君(1977—),男(漢族),浙江省臺州市縣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管理研究。E-mail: baohaijun@zufe.edu.cn。
A
1000-288X(2017)03-0159-08
G203, F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