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營改增是我國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著整個稅務體制改革的全局。2016年5月1日,隨著營改增政策的全面實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由于各企業普遍缺乏對增值稅的了解,導致實物操作從在較大風險,一定程度上給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患。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我們應當深入了解和分析營改增所在的財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多種辦法,全面、客觀的評價風險,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企業會計核算的變化
與增值稅相比,營業稅的計稅通常比較簡單,而營改增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企業會計核算的要求。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之后,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需要根據抵扣情況考慮進項稅和銷項稅,稅額通過“應交稅金”科目進行核算,而以往營業稅只需對銷售收入和成本直接入賬,因此,銷售收入和成本等卡會計核算的變化,企業財務管理也應隨之發生改變。
企業會計核算的變化
繳納營業稅通用的做法是先繳稅后追平,這種繳稅方式直接影響到那些實際納稅水平無法與預先繳稅水平相一致的企業,影響了這些企業的現金流和利潤水平。然而在實施“營改增”之后,由于是先獲利后繳稅,為企業的現金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并提高了企業的利潤水平。現行稅法規定,一般納稅人會計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準確提供稅務資料的,企業應按銷售收入和增值稅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也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增值稅納稅人提供試用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應稅服務,應當分別核算試用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的,從高適用稅率。
企業發票管理的變化
目前,我國增值稅發票管理主要依靠金稅工程系統,對增值稅專用發票和企業增值稅納稅狀況嚴密監控,以票控稅,且金稅增值稅發票稅控系統從領購稅控機到開具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憑證認證等均需人工參與。因此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管理與營業稅相比復雜規范的多。營改增后,一般納稅人當期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一進項稅額,在銷項稅額確定的情況下,進項稅額取得的大小決定企業增值稅稅負,根據現行稅法,增值稅“一票控稅”、“憑票抵稅”以及“票、款、貨”三流一致的要求,銷售單位、開票單位和收款單位要一致,公司取得的增值稅稅專用發票方可抵扣進項稅額。因此,“三票一證”的取得和管理,直接影響企業的增值稅負,企業應重視進項稅額發票、憑證的管理。
企業執行稅務政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根據營改增相關政策,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納稅人只要按照稅法規定履行相應的申報程序和備案手續,就可以對規定的特殊收入享受稅收優惠。具體來說,營改增企業在辦理稅收優惠業務時,要根據有關稅收優惠的各項條件,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需要企業提供必需的證據材料以證明是否符合稅收優惠條件。二是依照稅法規定履行有關程序。營改增政策對各項稅收優惠有嚴格限定,包括具體的對象、范圍、條件等,另外納稅人還需要按規定履行審批、認定或備案的程序。
降低企業財務風險應采取的措施
完善企業稅務系統。營改增政策增加了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難度,企業應當利用好稅收網路平臺,完善稅收信息系統,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做好與企業財務軟件的對接,推進核算方式現代化。實現企業納稅數據與企業會計核算動態一致,盡早實現企業納稅數據信息化管理,提高企業的納稅監管質量。
防范發票管理的分險。營改增之后,企業的稅務發票內容變化,良好的票據管理是企業應對“營改增”影響的重要方法,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有效管理能夠大大降低企業的經濟風險。具體表現為:首先,針對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管理,財務人員要明確企業收入的性質,并能夠對其所屬稅種進行準確劃分。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稅發票的獲取一定要通過正規的渠道,否則容易導致企業的經濟風險。其次,對這些發票也要做好核對工作。針對抵扣憑證也要進行有效保存,在開票后的180天內按時到稅務機關進行認證。另外定期的檢查工作必不可少,要將企業的發票管理風險降低。
全面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營改增”后,增值稅在計征原理、稅收內容以及稅收優惠方面都更加復雜化,稅務風險也隨之加大,這給財務工作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企業應大力增強對財務人員的培訓教育,讓他們具備相應的“營改增”基本素質和知識,能夠真正理解“營改增”改革的內容,合理地進行稅收籌劃。財務管理人員根據財務管理的目標為企業領導者的重大決策提供參考依據,然而當前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達不到相關的管理水平。營改增政策的實施以后,稅務體系對企業要求更高,企業應當加強對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同時,企業要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其防范風險能力和戰略發展眼光,以服務意識促進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升,加強財務管理人員與其他部門人員的溝通與交流,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不斷吸收借鑒營改增先進經驗。對于很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營改增政策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不熟悉不適應不完善。營改增政策自從試點以來,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外部優秀工作經驗只要可以為企業所用,都可以借鑒,避免企業執行政策初期階段的不適應,而不應閉門造車,完全憑借自身嘗試和探索,應多學習多借鑒,才能少走彎路,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
對于企業而言,“營改增”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企業需在制度建設、業務培訓和稅收籌劃幾個方面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在控制住稅務風險的同時,使企業充分享受“營改增”帶來的紅利。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