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成+黃佩君+趙瑜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運作有序良性互動的社會,是社會穩定百姓安寧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平等友愛法制健全的社會。警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專門力量,應該緊密結合工作實際,適應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更加深刻的再認識警察公共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在社會建設上提出了三個“最大限度”的新要求,即要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警察既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又是和諧社會的保障者,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大精神,建設和諧公共關系應當成為公安機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和諧社會公安機關以及警察個人在公共關系中的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公安機關要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上發揮作用,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公安機關必須始終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整合工作力量,務實工作基礎,牢牢把握對敵斗爭主動權,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憲法確立的基本政治原則。
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首先要完善公安機關的內部機制,提高犯罪治理以及整體公安管理的有效性,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公安治理的有效性,對人民的生活提供基礎的保障。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發展,在公安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結合社會形勢進行,結合現階段社會形勢可能存在的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因素,對這些可能存在的威脅社會安定的因素進行控制,同時對可能出現的犯罪行為進行預防,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效果。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重點對可能存在的威脅進行預防,同時一旦發生犯罪行為應該及時進行管制,進而在多個方面提高社會的和諧性,為人們的生活和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在進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在化解矛盾、處置突發事件上體現意義。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建立起應急機制,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的預防,同時也可以在發生突發事件之后進行有效合理的處理,從而在多個方面完善公安管理的內部機制。在管理過程中應該發揮公安機關的作用,對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和矛盾進行控制,有效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建立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努力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緩解矛盾、化解矛盾,減少社會對抗。
從警民關系認識警察公共關系
建立以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核心的警察公共關系,就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更多更好的服務中贏得群眾的信賴。警察為社會和公眾所需求,這是建立警察公共關系的前提和基礎;警察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最佳服務,這是建立警察公共關系的關鍵。作為擔負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崇高歷史使命公安機關,只有堅持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更多更好的服務,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關系。
建立以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核心的警察公共關系,就要加強和改進公安機關作風建設,深入群眾中密切警民關系。在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有的民警群眾觀念淡薄,特權思想嚴重,這實質上是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建立警察公共關系,就要著力轉變公安機關作風。一要大力推行社區警務戰略,建立新型的社區警務運行機制。二要從制度和機制上保證堅持群眾路線,把密切警民關系落實到實處。三要建立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制度。
建立以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核心的警察公共關系,就要以實行警務公開為主渠道,在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和了解中取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公共關系活動十分重要,由于大眾傳播的直觀性和快速性,在警察公關宣傳中,大眾傳播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過公安機關自辦的報刊雜志、電視欄目以及網絡,加大宣傳力度,溝通與社會的聯系,增進對民警理解,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公眾心理偏見的要因與警察公共關系建立的新理念
警察角色的“沖突”形成了實際與公眾期待角色的差異。實質上,這是一個關于如何對警察準確定位的問題。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人民警察很容易與“英雄”聯系在一起。但是,在現實工作中,人民警察所從事的大多是一些平凡的事物性和服務性的工作。就社會治安而言,決定社會治安的主要因素是由社會矛盾即社會中的不平等、失業、貧富分化、腐敗、黑惡勢力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公安機關對社會治安的管理只能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緩解作用,然而,從社會公眾的角度來看,公安機關對于犯罪增長和社會治安不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片面地把犯罪率的上升和社會治安的惡化歸結為警察工作的低效能,并由此產生警察的抱怨和指責。
警察職業的特殊性使社會公眾無公安機關之間處于各種利益和矛盾的焦點中。作為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公安機關在服務社會公眾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站在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立場上,而少數沒有得到保護尤其受到公安機關打擊和處理的違法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作為社會公眾的一員,對待公安機關的態度和認識,自然有所不同。特別是當前社會矛盾相對集中,群體性上訪鬧事事件不斷增多,公安機關維護穩定的任務日趨加重,在維護社會的秩序平穩和保障憲法賦予公民合法利益之間往往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特殊個案的勸說能力進一步強化了社會公眾的群體偏見。可以肯定地講,公安隊伍的主流是好的,是講政治、為人民、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響的。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支隊伍里也有少數政治立場不堅定的動搖分子、腐敗分子,以及利用手中的權力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甚至直接操縱或參與犯罪、在社會和公眾之間造成惡劣影響的害群之馬。然而,正是這大多數中的極少數,恰恰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留下了極壞的印象。這使公安機關不再是一人一面,而是千人一面。對公安隊伍整體素質和形象的破壞、對公安機關隊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沖擊都將產生無法挽回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