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毅
一支鋼筆的經濟發展史
文/蔡毅

小小一支鋼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品牌和傳統工藝在時代經濟浪潮中前行的歷史。
“日前,一篇《中國鋼筆大王之痛:曾經資產超7億,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的帖子刷屏。英雄金筆,曾經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國產名牌,由于市場萎縮而逐漸邊緣化,幾乎到了被人們遺忘的地步。讀著這樣的報道,難免令人唏噓。”新華網轉發的一篇文章如是說。
上海作為一個計劃經濟時代的“模范城市”,曾經集中了國內一批優秀的輕工業名牌產品,上海牌手表、鳳凰牌自行車、蜜蜂牌縫紉機,甚至周立波在清口表演中提到的樂口福飲料,都曾經讓天南海北的中國人津津樂道,英雄金筆當然也在這個行列之中。
但是,在中國進入市場經濟軌道后,這些“Made in Shanghai”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危機,有的品牌目前已經銷聲匿跡。
文章認為,在上海眾多傳統品牌企業轉型的過程中,英雄應該是成功的。英雄從昔日“鋼筆大王”的輝煌中走了出來,在轉型的同時又為傳統產品開發出了新的市場,總結其這方面走過的道路,可以為當下的國企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這篇題為《“鋼筆大王”可為國企改革借鑒》的文章評論說,如果企業因循守舊、無視市場發展變化,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企業更應該做的就是調整產品結構,積極創新。市場變了,“鋼筆大王”只有跟著市場求變、求新,才能在新的市場條件下重塑其生命。
評論終歸是評論,那些論點需要更多的論據來支持。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英雄鋼筆經濟發展史的眾多細節。
你還記得華孚鋼筆嗎?它艱苦創業,艱難生存,是民族工業引進國外產品、加入世界工業競爭的一個范例。
華孚鋼筆是英雄鋼筆的前身。要是從1931年開廠的華孚金筆廠論起,英雄鋼筆廠已經有了85年的歷史。
《中國制筆》雜志創辦人徐正元,擔任過原上海永生金筆廠副廠長,寫過一篇《當代中國制筆工業發展史的回憶錄》。他描述說,外國鋼筆在清朝末期傳入中國,但那時是蘸水寫字,使用起來并不方便,直到1930年左右,自來水筆大量應用,才代替毛筆成為中國人的書寫工具。魯迅先生就說過,連筆墨也乞靈于外國,那當然是不行的,“所以與其勸人莫用鋼筆和墨水,倒不如自己來造墨水和鋼筆。”國內投資者看到外貨鋼筆輸入有利可圖,又看到“抵制外貨”運動興起,抱著試探心情開始設廠。
國內的鋼筆生產廠家中,第一家開設的是國益筆廠,資本僅5000銀元,開廠后就因資金不足而擱淺。第二家開設的是關勒銘筆廠,雖屬華僑資本,資本額號稱15萬銀元,但大部分花在高價購進設備上面,回國經營后即告周轉失靈,陷入困境。
外貨傾銷壓力強大,更是行業發展的嚴重障礙。關勒銘筆廠以每支9角9分,附送墨水一瓶的方式推銷,也敵不過日貨五六角甚至于二三角一支的低價鋼筆。



緊接著華孚金筆廠創建,開廠時只有三間瓦房,全部工廠不到60平方米,投入資金1.5萬銀元,另有為其3倍的資金用于周轉。該廠雇擁兩個日本技師,有開槽、拋光、軋片、開縫等齊全設備。由于創辦人周荊庭有從事商業的經驗,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和心理,產品主要以青年學生為對象,再加上有商業資本作后盾,辦廠后處境比關勒銘廠好。1933年和1935年,華孚生產的金筆被評為全國優等產品獎。
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歷程。華孚金筆廠曾歷經5次解散,5次遷移。1937年部分廠房被侵華日軍炸毀,第二年才恢復生產。
據有關資料介紹,1947年5月,華孚廠改組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增至3億元(當時幣制),職工有142人。該年6月,經理周荊庭趕赴美國作技術考察,在美預訂了無芯磨床、筆尖甩頭車、軋片車、軟軸車床及氫氣烊金電爐等先進設備。
1949年,國產鋼筆(含金筆)產量接近1500萬支。此時,華孚金筆廠建廠18年,產量與質量占優,為中國最大制筆廠。
國產品的質量能否趕上世界名牌?英雄100號鋼筆以師夷長技的實干精神,追趕美國的派克鋼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52年,華孚金筆廠公私合營。1966年又成為國營英雄金筆廠。
其間的1958年1月8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報道,標題是《英雄金筆的英雄氣概——二至四年要趕上美國》。同年,上海還拍攝了劇情片《英雄趕派克》,反映了工廠職工趕超國際名牌產品的情景。
美國派克筆是鋼筆的鼻祖。華孚金筆人以“師夷長技”的實干精神,掀起追趕“派克”的熱潮,目標是頂尖的“派克51”。他們的新筆型取名為“英雄100”,含義是“100分的英雄”。其測試指標有12項,包括抗漏、圓滑度、間歇書寫、減壓、耐高溫、耐寒等,據說英雄100號有11項趕上和超過了“派克51”。
到了1978年,能在英雄金筆廠上班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廠里配備有四五輛接送員工上下班的兩節車廂公交車,被形容為“巨龍車”,這在當時可謂福利豐厚,令其他廠工人羨慕不已。
1980年前后。在藍色滌卡上衣的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英雄鋼筆更屬于“奢侈品”,是饋贈親友的時髦禮物。
1992年10月,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被批準發行A股股票1680萬股,同年12月,英雄又在深圳舉行B股推介會和記者招待會。1993年8月20日英雄召開創立大會暨首屆股東大會。4天之后,英雄的B股股票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一時間,在上海灘的企業中,英雄金筆廠風光無二,是名副其實的英雄。
這支筆還見證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大事件。
如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聲明、中國首次APEC會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均由“英雄”簽署完成,并多次作為國禮款贈國際友好國度首腦和運動健兒。
不僅擁有“英雄”的中國馳名商標,在鼎盛時期,英雄產品占有率接近市場總和的70%,更是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到了鼎盛時期就會衰落嗎?英雄鋼筆告訴你,保持一個名牌產品并不容易,坐享其成會前功盡棄,但在沒落之后也可能再創輝煌鋼筆是一種載有文化意義的收藏品。有些藏家評論說,1960年代的英雄100質量最好,那種綿軟略帶阻尼的順滑感真是妙不可言。1980年以后的英雄100做工退步明顯,趕不上先前的質量。他們覺得英雄筆在“文革”中受了傷害。這種解釋接近于民間觀點。而接近官方的觀點認為,隨著電子產品和中性筆的普及,鋼筆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少,英雄鋼筆的主業也由此不斷萎縮。因為“書寫革命”的出現,這個市場只能是小眾的,要想恢復到以往的輝煌,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民間觀點就會追問,你可以說是大家都用圓珠筆和中性筆了,但是為什么萬寶龍、派克、凌美這些國外品牌銷量卻逐年遞增,價格死貴,國人卻趨之若鶩呢?這里就沒有英雄自身的原因嗎?比如,從英雄100復制派克51開始,幾乎所有的型號都找得到山寨的影子。除此之外,多年沒有更新生產線,甚至連模具都沒有維護,造成市場上的英雄鋼筆質量參差不齊。
2012年11月,《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題為《商院案例:“英雄”鋼筆的沒落》的報道文章說,曾經的鋼筆大佬日前已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以250萬元的價格轉讓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49%股權。
報道說,2011年,英雄營業收入約合3779萬元,同比下降13.09%,凈利潤虧損472萬元,同比下降近200%。截止到2012年7月31日的資產評估價值,英雄的總資產約為2498萬元,凈資產為208萬元。而查其1996年的半年財報,發現英雄當時的總資產7.03億元,凈資產高達3.72億元。這就是說,16年過后,其資產總價和凈資產分別萎縮了竟有30倍和150倍之多。
英雄股份一名管理層人士告訴媒體,從1999年開始,英雄的主營業務便開始出現虧損,到2000年英雄公司靠年底突擊變賣資產,才得以扭虧為盈。2001年左右,英雄由于業績下滑嚴重,不得不退出資本市場。
“英雄的經營管理方式始終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樣子,用那樣的經營方式去適應21世紀的市場競爭節奏,顯然無法生存。”該管理層人士表示說,英雄也曾嘗試過自救轉型,然而由于體制和經營管理的原因,最終都無一成功,“因為老國企的體制關系,里面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緣由?!?/p>
英雄的銷售模式陳舊。而英雄的那些聯營廠,現在個個都活得挺好,因為他們是民營老板主導的,機制活,執行力強。
英雄也想學派克走高端路線,但后來失敗。
英雄還嘗試過多元化的投資自救,其中一部分是應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出資整合上海市的很多文具、辦公類企業,包括打字機廠、禮品廠等等。同時,也跨界做過廚衛項目,從德國、意大利引進整條的流水線,耗資巨大,但最終功敗垂成,項目整體報廢。
到了2016年夏天,有《中國鋼筆大王之痛:曾經資產超7億,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的長篇文章刷屏。文章感嘆,英雄鋼筆歷經85年風雨,慘淡收場。它是最偉大的民族品牌,也是最沒落的國有企業。
2016年6月13日,《新民晚報》以《85載“英雄”本色不減,“國民鋼筆”要做“世界名牌”》為題報道說,大名鼎鼎的民族品牌英雄鋼筆,迎來了85歲的生日。幾年前網上曾瘋傳“將要倒閉”的英雄鋼筆,在轉型中謀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如今不僅活得好好的,去年還突破經營下滑的困境,實現了33%的年增長。2016年1至5月,英雄集團與英雄金筆廠又分別實現同比12.13%和26.17%的增長。
怎樣才能重回英雄本色,這值得關注。小小一支鋼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品牌和傳統工藝在時代經濟浪潮中前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