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有個讓人啼笑皆非而又印象深刻的的小人物,他就是京州光明區區長孫連城。這位孫區長很有意思,每天掐表上下班,一刻都不耽誤,他從來不貪污,但也從來不干事。他的樂趣是探索浩瀚宇宙,對工作以一招“拖”字訣應對自如,惹得工會鄭主席怒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話算是吼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領導干部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黨盡忠、為國盡力、為民盡責,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群眾獲得感大大提升。然而,一些地方和機關單位中“孫連城”式的干部仍然存在。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后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不作為、不擔當,不干事、不擔事”,打“小算盤”,耍“小聰明”,堅信“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糊弄領導,哄騙群眾,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當官而不為,這樣的官有病,非痛下猛藥不可以治。
這種“孫連城”式的干部思想上“貧血”、精神上“缺鈣”、行動上“乏力”,細究原因,其實就是“不會為不愿為不敢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概括的,“‘為官不為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為,二是動力不足而‘不想為,三是擔當不足而‘不敢為。”盡管表現不同、成因各異,但造成的結果卻是一樣的——損害群眾利益,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這些“太平官”“庸懶官”帶來的負能量不可忽視,甚至比腐敗帶來的危害更大。
當官不為,本質上也是腐敗。李克強總理曾表示:“有‘勤無‘廉,政失之于公,有‘廉無‘勤,政失之于慵。”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對黨和人民的不負責任,也是腐骨蝕心的慢性惡疾,對政治肌體是極大的危害。該解決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必然會激發社會矛盾,引發群體事件,影響社會穩定。
治理當官不為,首先要公開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政績評價體系和選任機制。將各級各部門各項職權及其依據、行使主體、運行流程、對應的責任等,以清單形式明確列示出來,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什么事什么人負責,應當怎樣辦,承擔什么責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次要賞罰分明,嚴格追究責任。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治理當官不為,既需要監督問責,也離不開常態化機制。“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干部考核評價機制要與監督機制、問責機制等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倒逼干部樹立擔當意識、鼓起實干精神,營造出爭相干事、奮發有為的良好氛圍,從根本上破除“庸懶散慢”。
第三是要突出監督機制。黨政監督、人大監督、政協和民主黨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形成統一戰線,要讓一個個“孫連城”暴露在陽光下,無所遁形、無權可用,無事可干。
“為官避事平生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的精神”,指出“堅持原則、敢于擔當是黨的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并把這作為好干部標準的重要一條。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應牢記總書記的要求,時時自省、常常自照,理順為民與為己的價值排序,保持昂揚向上的進取心,抖擻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敢于任事,敢于擔當,做我們時代的真金和勁草。